趙衍麗
教師應該更新教學觀念,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情境,實施愉快教學,教給方法,重視培養(yǎng)能力,課后延伸,養(yǎng)成良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把語文教學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首先,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明確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確立學生是學習活動主體的觀念,轉變學生是“收音機”、“容器”、“觀眾”或配合教師演“教案劇”的傳統(tǒng)觀念?!敖獭蓖耆菫榱恕皩W”,“教”要服從于“學”,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主角、主人。
其次,要克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師講的多、問的多、控制限制多)和“三少”(即學生讀的少、練的少、自主探究的少)的弊病。
最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成為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藝術家,也應該成為傳遞治學方法、讓學生成為真正主人的藝術家。因此,教師應善于應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讓自已的“啟”達到學生的“發(fā)”,讓學生在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上,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新知。
低年級語文教材的特點是內容明顯,事理簡單,篇幅短小,易讀易記。重要的一條就是多讀,只有多讀,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闭n堂上,教師一定要重視引導兒童進行讀書訓練,從讀中達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獲得讀書的本領——“字求其訓”“句求其義”“篇求其旨”。品味語言,克服摒棄過去教師包辦代替式的講讀方法。
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適當指導學生看圖講故事,理清文章的層次,明白事物的經過,提高兒童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比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教師引導學生看圖講述“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經過。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紛紛舉手,都能圍繞著(小蝌蚪)長長的尾巴→長出兩條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成了青蛙)。這是小蝌蚪找媽媽的經過,也形象地說明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經過,這樣的說話訓練,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了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變“要我說”為“我要說”的學習態(tài)度。
組織兒童分角色表演,這是一種幫助兒童掌握課文內容和語言特點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角色扮演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當自己化身為課文中“人物”時,要考慮到“人物”的性格、語言和動作的特點。比如《小燕子回來了》這一課,通過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在沿途看到的變化,歌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速度日新月異。
通過討論交流,互相探討,充分發(fā)揮小組協(xié)作精神,讓他們的智慧火花相互碰撞,達成共識。比如教《烏鴉喝水》一文,有個學生反駁說:“烏鴉想的方法不好,烏鴉可以用吸管吸水呢!”有個學生建議說:“它用兩只手抱起瓶子也能喝到水?!币皇て鹎永耍瑢W們議論紛紛,爭先發(fā)言:“烏鴉沒有手,它有翅膀,瓶子很滑,它抓不住?!薄澳撬梢园哑孔哟蚱圃俸?”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場面,連平時膽小的學生也不甘寂寞,躍躍欲試,參與唇槍舌戰(zhàn),氣氛十分活躍。
教師要緊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畫一畫關鍵的詞語,喚起合理的想象,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內涵的理解。如《驕傲的孔雀》一文。孔雀象征一個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人,為了突出這一個特征,教師應指導學生畫出“抖動”“展開”“炫耀”“昂著頭”“挺著胸”“理也不理”等詞語,體會孔雀的驕傲神態(tài),使兒童明白做人應該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會學,向課本挑戰(zhàn)、向教師挑戰(zhàn)、向標準答案挑戰(zhàn)。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質疑問難,勤學好問,敢想、敢問、敢為、敢當。培養(yǎng)學生標新立異、敢為人先的勇氣。
社會處處皆語文,社會處處用語文。因此,教師應樹立“大語文”的觀念,讓學生從傳統(tǒng)那種“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苦讀走向開放型的自主學習。從課堂走向課外,從校園走向校外,使語文成為一泓活水,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學語文,長才干,學做人。因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或到郊外游玩,或上樹林原野采集本,或參觀工廠,或學雷鋒做好事。也可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設立圖書角,推薦好書讓學生閱讀,教給閱讀方法,開展讀書競賽,興趣小組等。在實踐中出真知,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