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健
《幽徑悲劇》是文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這篇文章本身猶如一條幽徑,語言通俗而又雅致,內(nèi)涵豐富而又深邃,體現(xiàn)了一個智者的思想光芒。所以,要求初二學生對這樣一篇意蘊深刻的文章進行深度解讀,確有難度,超越了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如何將學生帶領(lǐng)到這條“幽徑”上,一方面需要老師課前對課堂教學有所“預設(shè)”,另一方面需要教師要極富教學機智,掌控課堂“生成”。筆者借助《幽徑悲劇》的課例,來反思教學過程中如何看待“預設(shè)”和“生成”的問題。
《幽徑悲劇》所處單元主題為“人與環(huán)境”。作者渲染濃烈的悲劇色彩,旨在讓人體會作者對藤蘿所流露的真情。作者通過對生活中細微處的深思,來折射出對時代與人性的思考,學生理解頗有難度。為此筆者在教學設(shè)計中突出強調(diào)課前預習,為學生設(shè)計了學案。學案囊括了課堂教學的兩大板塊:解讀幽徑之美和解讀幽徑之悲。從而達到單元教學的目的,懂得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處的道理。
第一板塊“解讀幽徑之美”,學案中以文本填空形式呈現(xiàn):根據(jù)“山上”和“湖中”兩個地點分別列出“幽徑四季之美”的框架;根據(jù)“內(nèi)在”和“外在”兩方面分別列出“幽徑藤蘿之美”的框架。在預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學案中相應的位置填上文中相應內(nèi)容,這樣可以讓學生有的放矢地掌握文本內(nèi)容,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
作者將藤蘿悲劇視為整個幽徑的悲劇,燕園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所以,在第二板塊“解讀幽徑之悲”的教學中,預設(shè)了課堂教學“主問題”:強烈的悲劇效果是怎樣得到表現(xiàn)和加強的?圍繞這個“主問題”學案中“預備”了以下幾個需要學生課前探究思考的題目:①為何描寫幽徑之美?②為何描寫藤蘿之美?③為何題目是“幽徑悲劇”而不是“藤蘿悲劇”?“主問題”是課堂的“串珠之線”,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對學案“預備”問題的回答,可以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學生對文本中蘊涵的人生哲理的深度解讀,對文本豐富內(nèi)涵的層層挖掘,完成本節(jié)課“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緯度的教學目標,從而促成課堂的有效“生成”。
通觀《幽徑悲劇》的課堂教學,“預設(shè)”和“生成”主要展現(xiàn)出三種關(guān)系。
在“解讀幽徑之美”的板塊教學中,用投影儀直接呈現(xiàn)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全班一起點評,這不僅節(jié)省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還可以通過學生的點評、質(zhì)疑,全方位地了解學生不同的文本解讀能力。
課文原文:
“然而一股幽香驀地闖入鼻管,嗡嗡的蜜蜂聲也襲入耳內(nèi),抬頭一看,在一團團的綠葉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蘿的葉子,哪是其他樹的葉子?!?/p>
投影呈現(xiàn)學生賞析:
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從“闖,襲”可以看出作者在具體描寫古藤的色彩,使藤蘿的形象立體化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表現(xiàn)了作者對藤蘿的喜愛。
生1:我給這個同學評3 分,因為答案點出了擬人手法,并且分析了描寫內(nèi)容是藤蘿,還點出了作者對藤蘿的喜愛情感。
生2:我不同意給3 分,我評2 分,因為這句話根本沒有用擬人的手法,只是在寫作者聞到的藤蘿的香味。
生3:我覺得如果改成作者從嗅覺和聽覺的角度描寫了藤蘿更好,通過“蜜蜂的嗡嗡聲”間接寫出了藤蘿幽香美麗淡雅的特點,從而表達了作者對藤蘿的喜愛之情。
這三個學生的回答代表了三個學習層次水平:生1 知道閱讀賞析要有三個步驟,但具體解答能力欠缺;生2 能夠進行淺層次的文本閱讀,深度不夠;生3 的閱讀能力最強,不僅可以正確地點評答案而且可以主動進行完善。通過點評環(huán)節(jié),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獲。
在第二板塊的教學中,為了能夠深入淺出地解讀幽徑之悲,讓學生課前分析了第一個問題:“為何寫幽徑之美?”然后請學生課上回答。
生1:是為了襯托出藤蘿的美,越是美被毀它的悲劇性就越強。
生2:用幽徑的四季之美烘托了古藤的美。
生3:因為要襯托古藤蘿的美,同時為下文古藤的悲劇作鋪墊。
通過三個學生的回答,可見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文本內(nèi)容,作者寫幽徑之美是為了烘托藤蘿的美麗,能夠分析本文的主旨,并且涉及到了課前預備的第二個問題:“為何寫藤蘿之美?”渲染藤蘿被毀的悲劇色彩,以美襯悲。
看來教師備課時不能一相情愿地從自己的課堂設(shè)計方便出發(fā),應該多想一想學生初讀文本時的感受,學生在預習時是如何切入文本的,有沒有自己的疑惑、聯(lián)想和感悟。當課堂上預設(shè)未達到生成之時,教者要適時地把預設(shè)切入點縮小,使文本解讀具有可操作性。同時,教者要對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有一定的了解,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文本解讀方面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補充文本解讀的方法,例如,抓關(guān)鍵句、多角度分析語段的作用等。這是教者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引起注意和值得借鑒的。
通過第二板塊的教學中,在對課前一、二兩個問題的分析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層層挖掘悲劇的內(nèi)涵了,從而引出第三個問題:“為何題目是‘幽徑悲劇’而不是‘藤蘿悲劇’?”
生1:因為這棵藤蘿的悲劇是發(fā)生在幽徑上的,“幽徑悲劇”的范圍表示在幽徑上發(fā)生的所有悲劇,而“藤蘿悲劇”范圍極小,所以用“幽徑悲劇”更好。
生2:因為本文不僅僅寫了藤蘿的悲劇,而是以小見大由幽徑中的一棵藤蘿遭遇的悲劇,看到時代的悲劇,來反映目前世界的問題,要人們保護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生3:“幽徑”的“幽”字有一語雙關(guān)的作用,“幽”字本身就有幽怨哀愁的意境,可以體現(xiàn)作者對藤蘿被毀的心痛,而“藤蘿悲劇”這個題目太直白了,沒有“幽徑悲劇”題目有意境。
生1 的回答完全在課堂預設(shè)的教學步驟之內(nèi),由藤蘿之悲到幽徑之悲。生2 的回答已經(jīng)超越了課堂預設(shè)的教學步驟,直接由幽徑之悲過渡到時代之悲,中間跨越了燕園之悲,甚至能從情感價值觀角度解讀文本內(nèi)涵。生3 的回答則從另一角度超越了課堂預設(shè)的教學內(nèi)容,不是從內(nèi)容上解讀文本主旨,而是從作者的遣詞造句上解讀文本的主旨。這個學生觸及到了“語文味”,也使這堂課變得有語文味了。
通過《幽徑悲劇》課例,筆者認為對于文本解讀的基礎(chǔ)知識與基本方法,要有“預設(shè)”,對于文本解讀中某些清晰可見內(nèi)涵與外延的問題,要有“預設(shè)”,即明確的東西要“預設(shè)”。這樣可以節(jié)省課堂教學時間,可以讓學生“生成”完整的文本解讀方法的知識體系。課堂上對學生一些明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回答,要敢于說“不”,對知識性錯誤,或?qū)W生因能力不夠產(chǎn)生的誤讀,要明確地指出來,并加以糾正,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說“好,請坐”,或者簡單地“再現(xiàn)”問題的答案。
主問題太寬泛,學生無法上手時,要“預設(shè)”一些圍繞課堂“主問題”的“次問題”,即模糊的東西要多“預設(shè)”,課前就給學生提供一個彈性思維的舞臺,這樣課堂上定會得到一些喜出望外的有靈性的“生成”。課堂上對于學生超越了老師“預設(shè)”的答案,我們也會因課前大量的“預設(shè)”而不會手足無措,造成尷尬的失語。而評價這些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依然是要有“語文味”。對于學生的答案是否從語言文字中來,或貌似標新立異而實則有理有據(jù)的答案,教師應給予積極正面的評價。
在教學關(guān)系中,“預設(shè)”與“生成”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辯證關(guān)系。就對立而言,課前精心而細致的“預設(shè)”可能會使本該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變成了機械“再現(xiàn)”教學設(shè)計問題答案的過程;就統(tǒng)一而言,“預設(shè)”與“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預設(shè)”的“生成”顯得很盲目,而沒有“生成”的“預設(shè)”卻又顯低效。
因此,“預設(shè)”與“生成”是課堂教學必備的環(huán)節(jié),這反映了“教者”的主導地位,也體現(xiàn)了“學者”的主體地位,老師彈性地“預設(shè)”才可帶來學生靈性的“生成”。我們應該追求“預設(shè)”與“生成”的動態(tài)平衡,只有兩者互動共生,互為顯隱,用長遠動態(tài)的觀點來處理好兩者的關(guān)系,即彈性“預設(shè)”與靈性“生成”和諧共存,才能營造和諧有效的課堂,提升我們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