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參加完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筆者在線較為系統(tǒng)地學習了幾位教育專家的教育教學理論、課堂問題診斷及全新學法指導,感覺醍醐灌頂、如夢初醒,確實獲益匪淺。特別是觀看了高中語文《六國論》案例展示(同課異構),明白了“同課異構”是針對同一節(jié)內容,由不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和教師自身的個性進行的不同教學設計,這樣能展示不同教師上課的結構、風格、策略等,讓聽課教師取長補短,經(jīng)過反思后促進教師今后的教學工作。下面筆者將自己參加國培后對語文教學的反思總結出來,與同仁分享。
一味的埋頭苦干會迷失道路,抬頭望天才能看清方向。有一則故事是這樣的:“一只蝴蝶在繭中苦苦掙扎,一個人好意找來剪子,幫助蝴蝶輕而易舉地出來了,可是蝴蝶卻身軀臃腫,翅膀干癟,再也飛不起來了。”因為一番好意,剪開了蝴蝶的繭子,卻毀了那只本該美麗、本該快樂、本該擁有美好未來的蝴蝶的一生。雖是好意,卻做了傻事。反思自身,作為教師的我們是最有可能做這種傻事的人。
國培專家黃耀紅老師說,教育寫作就是于有限中求無限,于流變中求永恒,于庸常中求超越,于事實中求價值。這就是教育寫作的目的。將寫作置于人生意義的高度,而非個人狹小的思維空間,說明“讀寫是心靈的還鄉(xiāng)”,“讀書是心靈的瑜珈”。其實工作、生活中的浪花何嘗不精彩,自己文字組織的能力何嘗欠缺?只是常因疏懶而怠惰,于是走過的日子在文字上是如此蒼白。黃老師的專題講座,不僅是給了筆者思想,更激起了我對教育、生活的寫作熱情,懷著對生活、對教育的熱愛與感恩,我將把我教學的點滴亦或微小的體驗化為文字。正如黃老師所說:“沒有足跡的歲月是日子,有了足跡的歲月才是生活!”
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直接指出作文教學的問題,讓人如夢初醒。首先,學校語文課安排太少,有時兩個星期下來,一次作文訓練都沒有,一學期結束,才那么六七次作文訓練。其次,整學期的作文訓練沒有具體的計劃,即使有也不依照計劃行事;作文訓練有時沒有具體的指導。再次,批改作文時,不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批改學生的作文,批改任務主要是挑刺。最后,批改完后,沒有進行有效的作文講評。由于以上原因,作文訓練效果不佳。
聽陶妙如的講座,會感到心胸為之一蕩,內心某個柔軟的地方被喚起。這種感覺激發(fā)筆者在古詩教學時嘗試改變教學策略。備課時,利用教材后的相關鏈接,決定課前布置預習,讓學生課前背誦《蘇幕遮》、柳永的《甘草子》和張先的《系裙腰》。課堂上,主要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讓學生從寫作對象、思想情感、寫作技巧特別是寫景技巧方面對三首詩進行對比閱讀。這樣就讓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了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寫景技巧。對比閱讀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求同(求異)思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課堂拓展部分,引進了高考題中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這樣既有知識的遷移運用,又讓學生熟悉了高考題型,規(guī)范了學生答題的思路。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由此聯(lián)想到同事講周邦彥的《蘇幕遮》這首詞,他完全按照新授課的程序對課文進行處理,課前準備充分,課上分析到位,學生配合也好。王榮生教授的厚度、寬度和不斷從她智慧的言語和灑脫的行徑中流出,有幾分魏晉士人的不羈,也有儒家的執(zhí)著,更有《周易》的變與不變。她是一個愛語文愛世界的教師,一個有沉淀有胸襟的教師,一個聰慧而有靈性的教師,她就在短短的時間里,讓聽者著迷、沉思……陶老師是個有才之人,文思泉涌、妙語連珠絕不是夸張;陶老師是個牛人,講臺上只見她不拘一格、激揚文字、指點江山;陶老師更像個大徹大悟的智者,讓我們這些愚鈍的凡夫俗子每聽一次都會有醍醐灌頂般的收獲。聽她的課沒有人走神,聽她的課沒有人睡覺,她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強烈地吸引你。
總之,此次國培,讓筆者明白不同的教師面對相同的教材,結合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知識背景、情感體驗建構出不同風格的設計,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課堂教學風格,賦予靜態(tài)教材以生命活力,迸發(fā)出各具特色的創(chuàng)造性。有一句話說得好:“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薄巴n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fā)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