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楠
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學講模式”可以激發(fā)每一名學生的學習動機,構建“以人為本”的課堂,通過“學進去”、“講出來”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
學講模式是對傳統(tǒng)的灌輸教學的揚棄,是對課堂模式的根本變革。然而,多數(shù)教師認為是新鮮玩意兒,對小學生來說,尤其是低年級段的兒童,教都教不會,讓他們自己學會,再講出來,簡直是天方夜譚。也有教師說,誰課改,誰的學生得高分就不可思議,一個字不手把手教,筆順就不對,字就不會寫,一個問題不講,學生就可能不會。其實,這些觀念,說到底還是理念沒改變,應試教育的包袱放不下。
傳統(tǒng)的灌輸課堂,多是老師講、學生聽,課堂45分鐘是知識的主戰(zhàn)場、主陣地。而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和“學講計劃”的課堂模式的變化,都凸顯教學前移的特點,即注重預習環(huán)節(jié)的作用。通過預習,掌握即將要學的知識,在課前就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對知識掌握清楚,并提出一些問題,學會質(zhì)疑,課前或上課時和老師、學生交流,課堂不再是灌輸知識的場所,而是質(zhì)疑、析疑、互動、合作的大舞臺,為學生提供體驗、探究、樂學的平臺。
下面以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例,談談如何實施學講計劃,創(chuàng)建新課改形式下的翻轉(zhuǎn)課堂模式。
1.預習是講出來的前提。預習任務應注意基礎和能力相結合的原則。語系題目可以是:下面的詞我能在課文中圈出來,并會讀:挖井人、瑞金、沙洲壩、毛主席、領導、想念。自由讀課文,試著上課時講給同學們聽。
這樣的預習任務具體、明確,使孩子們知道該怎么做,讓學生明確該學會什么,為上課“講出來”打好了基礎。
2.說講是學講的主渠道。課前經(jīng)過預習,課之伊始,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們說出自己預習所得,如我學會了什么、我是怎么學會的。這個環(huán)節(jié)重在檢查預習情況。
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學生相互默寫,相互提問,相互檢查課文熟讀情況等,也可以對在預習和交流中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學生共同談論,如果不能解決,集中起來,課堂上,在老師的引導下,逐一解決。這樣,學生“學進去”也“講出來”。
這個過程,學生們都體驗了“小老師”的身份,通過當“小老師”,互相檢查、彼此監(jiān)督,體驗學習的快樂,增強課堂主人公意識。
當然,這個過程是自我展示的過程,由于學生年齡小,不妨由教師提出問題或者活動任務,讓孩子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如教師呈現(xiàn)要認識的詞組,以“我會讀”,讓學生們自由爭先恐后進行比賽性質(zhì)的讀,激發(fā)發(fā)言的積極性;展示一些“田字格”,“田字格”上方給出漢字,如“金”,以“我會寫”誘導學生積極到黑板上或者自己的田字格本上規(guī)范、認真地寫出本節(jié)課要掌握的生字,以實現(xiàn)真正學會的目的,激發(fā)孩子們競爭意識,使他們在課堂上動起來。
3.引導探究可以促使師生互動。學講計劃,并非都是學生講,教師的導學仍然不容忽視。如對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教師的導讀,對引導孩子們閱讀意義非凡。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促使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促其“講出來”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引導孩子們看題目《吃水不忘挖井人》,通過課前預習,誰挖的井?為什么要挖井?在哪兒挖的井?挖的井有什么作用等,讓孩子們從開始閱讀文章就知道怎么閱讀,而形成技巧。
如引導學生快速閱讀第一段,說一說這一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通過討論,答案也很明了:地點:瑞金城外的沙洲壩;時間: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這一段點明了人物(毛主席)、地點(沙洲壩)、時間(毛主席領導革命時)等,這樣引導學生閱讀文章,避免了學生死記硬背課文的弊端。
接下來,可以用多媒體呈現(xiàn)沙洲壩的情境,以及當?shù)匕傩盏胶苓h的地方挑水的畫面,并且重點呈現(xiàn)挑的水污濁不堪,讓學生感受到當時沙洲壩嚴重缺水的問題,而解開在沙洲壩挖井的秘密。
然后,教師以總結性的語言說出:于是,毛主席帶領紅軍戰(zhàn)士在村子里挖了一口井。在閱讀了文章后,再以誰是挖井人?誰不忘毛主席?我們?yōu)槭裁床煌飨??等引導學生說出來所學會的內(nèi)容。再以“我們時刻想念毛主席”為例,讓孩子們說出以下幾個句子。我們時刻________;________時刻________;小鳥十分想念_________;_________想念_________。
學講計劃下的課堂,真正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會為目的,以講出來為宗旨,把學講計劃貫徹到教學中,可以構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