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印第安律師》的新歷史主義解讀

        2015-08-15 00:50:45顧卓君鄒惠玲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1期
        關鍵詞:形塑韋爾奇印第安

        顧卓君,鄒惠玲

        (1.江蘇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徐州221116;2.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徐州221116)

        《印第安律師》[1]的作者詹姆斯·韋爾奇(James Welch,1940-2003)出身印第安黑腳族,是印第安文藝復興的先鋒之一,與斯科特·莫馬迪(N.Scott Momaday,1934— )、萊斯利·希爾科(Leslie Marmon Silko,1948—)和杰拉爾德·維茲諾(Gerald Vizenor,1934— )并稱美國印第安文學四大名家。韋爾奇不僅被授予印第安文學終身成就獎,他的作品更是作為必讀課文出現(xiàn)在美國高中教材中[2]7。他不僅擅長運用獨特的寫作手法塑造印第安人形象,而且在創(chuàng)作中尤為關注印第安人的身份回歸問題。

        小說《印第安律師》是韋爾奇的代表作品之一,描寫了出生于蒙大拿州、由外祖父母撫養(yǎng)長大的印第安主人公西爾維斯特·黃小牛(Sylvester Yellow Calf)從疏離印第安傳統(tǒng)到回歸這一傳統(tǒng)的故事。西爾維斯特·黃小牛遠離印第安保留地,在白人社會苦苦奮斗,成為一名著名律師,正在準備競選國會議員,不料卻遭到曾經被自己拒絕赦免的白人囚犯杰克·哈伍德(Jack Harwood)的報復,受到哈伍德的妻子帕蒂·安(Patti Ann)的引誘,與之發(fā)生不正當關系。事情暴露之后,他選擇退出競選,重回保留地,投入到印第安人的水權事業(yè)中。這部小說的部分內容源于韋爾奇的親身經歷。韋爾奇不僅曾在蒙大拿州密蘇拉市赦免委員會就職,而且在其中擔任重要職務。他十分熟悉美國的審判、赦免程序。作為赦免委員會中為數(shù)不多的印第安高層審判員,他深知手握大權的主人公所可能經歷和面對的一切[2]110。韋爾奇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達他對西爾維斯特形象的塑造:“我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完全不同的印第安形象,一個成功的印第安人。他不斷晉升,成為海倫娜著名律師事務所的一員,后來又開始競選議員。在任何人看來,他都是功成名就,我想展現(xiàn)這樣一個印第安人如何在白人社會生存,并在小說結尾讓他回歸印第安社會”[3]205。

        《印第安律師》一經問世就頗具爭議,評論家對其褒貶不一。愛德華·霍格蘭在紐約時報書評專欄將此書譽為韋爾奇“最成熟和可讀”的小說[4];威廉·霍格蘭進一步指出,“小說的精妙之處在于人物的刻畫”[5]。而李·萊蒙則認為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太過死板無趣”[6],蓋里·達文波特批評這部小說受限于“電視劇的爛俗套路”[7]。盡管爭議頗多,但這部具有獨特敘事結構和情節(jié)設置的小說在當代印第安文學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其文學魅力和美學價值仍有待我們去挖掘、探究。據(jù)此,本文擬以新歷史主義為指導,分析小說主人公西爾維斯特的自我塑造,探索小說文本中所含納的歷史并叩問其對后續(xù)歷史的影響。

        眾所周知,新歷史主義(New Historicism)以“歷史性”與“文本性”以及其相互關系作為界定其批判實踐的主要參照點。伽勒赫(Catherine Gallagher)認為,新歷史主義的閱讀方法是“把文學文本和非文學文本都當成是歷史話語的構成要素,而歷史話語既處于文本之中又外于文本;另外,它的實踐者們在追求文本、話語、權利和主題形成過程中的關系時,一般并不確定一個因果關系的僵硬等級標準”[8];路易斯·蒙特羅斯(Louis Montrose)歸納其為“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The historicity of texts and the texuality of the histories)[9]19。威瑟進一步指出:“文本的歷史性”是指“所有的書寫文本——不僅包括批評家研究的文本,而且包括人們處身其中的社會大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具體性,鑲嵌著社會的物質的內容”;“歷史的文本性”則是指由于我們無法回歸并親歷完整而真實的過去,我們體驗歷史,就不得不依靠殘存的歷史文獻。但是這些文獻不僅攜帶著歷史修撰者的個人印記,而是“經過保存和磨砂的復雜微妙的社會化過程的結果”[10]。

        由于馬克思主義與后結構主義等的影響,新歷史主義認為社會權利運作并非統(tǒng)治階級高壓的結果,不是自上而下的過程。相反,所有社會成員和文化的各個層面都參與到社會文化能量的循環(huán)之中,深深陷入權利運作的網(wǎng)絡[11]6。自此,“權力”(power)、“顛覆”(subversion)、“含納”(containment)、“限制”(constraint)、“能動”(mobility)、“協(xié)商”(negotiation)、“自我”(self)、“策略”(strategy)等術語開始反復出現(xiàn)于新歷史主義的批評實踐中。在研究嵌入文本事件中的主體時,新歷史主義發(fā)現(xiàn)“沒有純粹的,不受打擾的主體性,事實上,人的主體性本身開始時就好像很不自由,是特定社會中權力關系的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11]256。據(jù)此,新歷史主義提出了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的概念:“自我形塑”是經由某些被視為異端、陌生或可怕的東西才能獲得的。而這種帶有威脅性的他者——異教徒、野蠻人、巫婆、叛徒、敵基督等必須被予以發(fā)現(xiàn)或造假,以便對他們進行攻擊并摧毀[11]9。新歷史主義者發(fā)現(xiàn),作家在表述自己觀念、思想、欲望時,所再現(xiàn)的從本質上說是社會機構、傳統(tǒng)約束、文化成規(guī)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自我和身份都屈服于“敘述中的自我形塑”[11]234。

        本文將以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形塑”為依據(jù),探索《印第安律師》主人公西爾維斯特·黃小牛在由保留地進入主流社會最后又回歸保留地這一過程中自我認識的不同階段,分析外在政治意識形態(tài)與主人公內心心理結構分別在這一過程中分別起著怎樣的作用,繼而將以“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為理論依據(jù),結合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挖掘韋爾奇在編纂故事的過程中所流露出的對印第安族裔生存困境的反映和擔憂,以及對印第安人擺脫邊緣化困境策略的探尋。

        一、何去何從——主人公的“自我形塑”

        格林布拉特認為,“自我形塑”主要經由某些被視為異端、陌生、可怕的異己形象來獲得,反映的是多種合力在自我形成中的作用。在研究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本后,格林布拉特指出,“沒有純粹的、不受打擾的主體性,人的主體從一開始時就很不自由,是特定社會權力關系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11]256。在《印第安律師》中,作為黑腳族人中鮮有的成功者,西爾維斯特不僅被同族人視為異類,也被排擠在白人主流社會之外,他自保留地進入白人社會、最終又回歸保留地的經歷,映襯出他那流動變化的自我形塑過程。具體說來,西爾維斯特的自我形塑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自我迷失——主要是從他童年直到他成為印第安籃球巨星之前;自我逃離——始于他成為印第安籃球明星到認識外族老師莉娜;同化后的回歸——從他成為著名律師到遭受報復,退出國會議員競選,回歸保留地從事印第安水權運動。

        在形塑過程中,西爾維斯特自我主要受到三方力量作用:被認同和歸屬的需要、印第安文化的缺失以及白人主流的塑造。西爾維斯特出生于一個殘破的家庭:父親墜河而亡,母親棄他而去,他由外祖父母撫養(yǎng)長大。一方面,缺乏父母的關心使西爾維斯特從小缺少自我認同和歸屬感。這種缺失伴隨他的一生,成為他自我表現(xiàn)的推動力,促使他不斷嘗試,希望通過取得成功獲得認可和接受。另一方面,外祖父母對印第安傳統(tǒng)的態(tài)度使西爾維斯特自幼對印第安傳統(tǒng)的認識處于一種混亂與迷失的狀態(tài)。他的外祖母瑪麗·小鳥(Mary Bird)直到中年才重拾自己對印第安傳統(tǒng)的信仰,外祖父厄爾·黃小牛(Earl Yellow Calf)盡管仍參加傳統(tǒng)印第安儀式,但由于白人主流的影響,放棄了印第安文化傳統(tǒng)。由于這一原因,幼年的西爾維斯特沒能充分接受黑腳族傳統(tǒng)文化,此后的學校教育更沒有讓他重拾對傳統(tǒng)的認識,印第安文化的缺位成為他自我發(fā)展中的一個限制因素。白人主流的塑造主要發(fā)生在西爾維斯特進入白人社會之后,西爾維斯特在潛移默化中被白人社會所同化,同化過程中白人社會同時也重新塑造了西爾維斯特對自我的認識。在主人公自我形塑的不同階段,上述三種作用力此消彼長,協(xié)同作用,對西爾維斯特自我形塑過程起著不同的作用。

        在自我迷失階段,被認同和歸屬的需要成為西爾維斯特自我形塑中的主導作用力。西爾維斯特成長在沒有父母的陰影下,同族人對他父母墮落生活的描述和父母拋棄他的不爭事實使西爾維斯特厭惡自己的父母、否認他們的存在。他羨慕自己的伙伴唐寧·小狗(Donny Little Dog),總是找借口想和唐寧一家呆在一起,感受他們一家的其樂融融。在唐寧父母遇險離世后,他看到唐寧的兄弟姐妹被家政公司帶走,逃出來的幾位和他一樣和自己的祖父母住在一起,他感受到的諷刺感與先前羨慕的心情形成強烈對比,暗示西爾維斯特對被認可和擁有歸屬的渴望。

        在自我逃離階段,印第安文化的缺位對西爾維斯特的自我形塑起著限制作用。如韋爾奇所描寫的,籃球既是西爾維斯特離開印第安文化進入主流社會的引路者,也是其意識到自己缺乏印第安認識的契機。有學者曾經指出,籃球運動源自印第安傳統(tǒng)的游戲“桿圈”(hoop-and-pole)的,籃球運動本來可以通過合作將西爾維斯特與印第安傳統(tǒng)連在一起[12]。但由于報道賽事的白人記者將印第安球隊的成功歸功于西爾維斯特一人,忽視團隊的力量,使得西爾維斯特慘遭到了同族隊友甚至是黑腳族人的疏遠和排斥。而對印第安人的群體觀念渾然不知的西爾維斯特覺得這篇報道“沒什么大不了的”[1]104,他這種對印第安傳統(tǒng)的無知使他與其他族裔成員越來越疏遠。于內求索不成,他開始向外嘗試。他與黑腳族保留地工作的烏鴉族人莉娜·老角(Lena Old Horn)的交往也反映了他內心部族傳統(tǒng)的缺失。在相處過程中,西爾維斯特被莉娜吸引,曾幻想莉娜跳印第安草地舞、與族人在河邊浣衣等印第安傳統(tǒng)場景。這樣一個外族人的莉娜,似乎成為西爾維斯特心目中印第安身份的化身,這也體現(xiàn)了主人公與自己部族文化的疏離。

        在同化后的回歸階段,白人主流話語的塑造對西爾維斯特的自我形塑起到了主要作用。西爾維斯特與白人英語老師斯坦利·溫特勞布(Stanley Weintraub)的糾葛反映出他在接受同化時的內心掙扎。西爾維斯特嫉妒斯坦利與莉娜的親密關系。在一次籃球游戲中,西爾維斯特故意打傷斯坦利。如此幼稚的報復行為折射出他潛意識里既希望離開印第安社會、在白人主流尋找歸宿,又不希望丟失自己印第安身份的內心矛盾與焦慮。此后,當西爾維斯特成為蒙大拿州的著名律師之后,他的自我形塑再次受到白人主流的話語塑造。他的上司巴斯特·哈林頓(Buster Harrington)不斷提醒西爾維斯特要像個白人;他的白人女友莎莉·艾爾曼(Shelley Ellemann)民主黨領袖皮特·法巴勒斯(Peter Fabares)以及巴斯特利一再鼓動他競選國會議員,勸說他相信他的當選將真正實現(xiàn)被白人社會認同的訴求。但當哈伍德的敲詐陰謀告破,西爾維斯特不得不捅破自己與帕蒂·安的那種違背職業(yè)道德的關系時,他意識到莎莉和巴斯特等人同處一個陣營,而自己不過是被利用的對象[1]335。作為一名印第安人,自己無法真正融入白人社會,無法真正得到白人的認同。于是他決定回歸于印第安世界,成為一名從事印第安水權律師,為印第安人謀求實實在在的福利。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在主人公自我意識發(fā)展的不同階段,被認同和歸屬的需要、土著文化的缺失及白人主流的塑造這三種力量不斷交替,相互協(xié)同,影響著主人公的自我形塑過程,對主人公的自我塑造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文本的歷史性——“白人至上”歷史背景下的印第安生存困境

        詹姆斯·鮑德溫曾說過:“歷史不僅僅是讀物,也不單指向過去。相反,歷史的巨大力量在于我們無意識中承載歷史,并由其掌控我們的行為”[13]。美國獨立后,雖然殖民主義被廢除,但白人對印第安人的排斥態(tài)度根深蒂固。獨立后的美國依舊以舊殖民模式對待他們,印第安人的生活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變化,許多歷史舊疾依舊存在。有學者將這種因膚色差異而產生的排外態(tài)度稱為白人至上,或白人優(yōu)越主義。同種族主義一樣,白人至上是一種“權力組織(organizer of power)”[14]。

        路易斯·蒙特羅斯(Louis Montrose)在解釋文本的歷史性時指出“文本的歷史性是指所有的文本都嵌入在特別的社會和文化語境中”[15]410。因此,白人至上的權力組織形式也不可避免地暗含在文學作品之中。在白人至上的社會背景中,以莫馬迪為首的印第安文藝復興時期小說家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型的印第安寫作方向——印第安人由于族裔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生活的沖突而產生生存失衡,小說中的人物在學校、監(jiān)獄、戰(zhàn)爭等環(huán)境下與自己的族人脫離,經過一系列掙扎,最后以一位半局外人(semi-outsider)的身份回歸印第安社會。阿什克羅夫特等學者將這樣一類寫作歸于殖民時代經驗和后殖民世界背景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16]。詹姆斯·韋爾奇的作品也含納在這樣一種白人至上的社會和歷史語境之中。

        這種白人至上的統(tǒng)治者姿態(tài),從哥倫布等殖民者第一次登上美洲大陸時就顯露無疑,并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白人世界。從哥倫布的航海日記可以看出白人對美洲土著兇惡畢露的態(tài)度。他們所到之處,印第安人必須像迎接“神靈”一樣表示歡迎,并告訴他們金子的所在。若有印第安人拒絕他們登岸,白人就以武力相逼,強行登岸[17]。維茲諾認為,“印第安人”這一稱呼是“西方的錯誤字眼”,彰顯著白人殖民者對美洲土著的歧視與主宰[18]。羅伯特·弗·貝克霍夫指出,白人把野蠻人的標簽強加給美洲土著,將其描述為落后、殘忍、不開化的種群,從而為白人社會肆意發(fā)動戰(zhàn)爭、進行殺戮尋找借口[19]。吉爾·萊波雷則這樣寫道:對于殖民者而言,印第安人不能算完整的人,或只能算是卑微于白人的人種[20]。白人殖民者自詡為“真正的美國人”,借助天定天命論(manifest destiny)、社會達爾文主義等,彰顯自己是美洲大陸真正的主人,提出印第安人終將消失于北美大陸的預測。時至今日,盡管殖民主義早已遠離美國大陸,印第安刻板形象仍隱藏于各種傳媒資源中:從貓和老鼠、兔八哥等動畫片中偶爾出現(xiàn)的愚笨、邪惡的印第安人形象,到著名的斯卡朋克樂隊的音樂錄像帶中嫵媚妖嬈被綁架的印第安公主形象,維多利亞秘密內衣秀模特的印第安裝扮,《獨行俠》中瘋癲的印第安人唐托(Tonto)。盡管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白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但白人至上意識依然根植于他們內心,依然影響著白人社會的行動和決策。

        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韋爾奇都展現(xiàn)了印第安人在白人至上這個大背景之中的生存困境,并將自己的主人公置于一個白人至上、印第安人頻遭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的殖民主義文化語境之下。在《印第安律師》中,白人至上的社會現(xiàn)實集中體現(xiàn)在白人囚犯杰克·哈伍德的陰謀報復行為上。在監(jiān)獄中,哈伍德一直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面對印第安人。他痛恨印第安人,這種痛恨在其被印第安囚犯刺傷之前就有所顯現(xiàn),而在遭遇西爾維斯特拒絕假釋之后猛烈爆發(fā)。他本來已經做好假釋失敗的心理準備,但當他看到西裝革履的西爾維斯特出現(xiàn)在審訊席并質疑他的假釋申請時,他感到惱怒和被侵犯。因而,他對西爾維斯特的憎恨及報復行為背后暗藏的是體現(xiàn)著白人至上觀念的社會力量。

        另一方面,《印第安律師》充分表現(xiàn)了印第安人在主流社會中備受歧視的現(xiàn)狀。因為一個小小的嫌疑,印第安人就會被關進牢房,他們在獄中隨意走動、甚至放一個屁都會受到懲罰;重刑犯白人哈伍德在監(jiān)獄里能夠當上圖書管理員、監(jiān)獄工廠的簿記員,享受假釋資格,但對印第安犯人而言,這是永遠不可能的。白人莎莉在初遇西爾維斯特時對印第安人當上律師表示驚訝和排斥,帕蒂·安對與印第安人有染感到痛恨與羞恥,以及西爾維斯特在與白人女友外出約會時遭到白眼,這些無一不體現(xiàn)出印第安人倍受歧視的現(xiàn)狀。福柯指出,“表面上單個的舉動可能是多數(shù)人的行為,表面上個人天才的力量實際上受到集體社會能量的約束”[21]。西爾維斯特在《印第安律師》中的遭遇并非特例,印第安后裔遭受著種種來自白人主流社會的歧視與不公平。

        這些不公平待遇,并沒有在印第安人被主流社會同化之后消失。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美國政府開始對印第安人實行“同化”或“美國化”的政策。隨著白人文化進入印第安社會,印第安人被同化的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但是被同化的印第安人所面臨的仍舊是被白人社會排擠的困境。印第安切諾基族(Cheroke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歐洲移民者進入北美大洲后,切諾基人開始吸收歐洲移民者的文化和科技,鋪路造橋,修建學校、教堂,他們甚至模仿歐洲殖民者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和立法機構。但在1830年前后,隨著黃金的發(fā)現(xiàn),白人開始立法驅逐切諾基人,不愿離開故土的切諾基人奮起抗爭,但仍不能抵抗被邊緣化的命運[22]。和切諾基人一樣,接受同化的印第安人普遍不得不面對另一種生存困境:因種種原因丟失了印第安傳統(tǒng)的他們,既無法真正融入白人社會也很難回歸印第安傳統(tǒng)。

        韋爾奇也意識到這種印第安生存困境,并在《印第安律師》中通過主人公的經歷展現(xiàn)出來。前文已經論述過,西爾維斯特雖然成為白人社會的著名律師,但依舊逃離不了被利用的命運。此外,小說中對印第安人參與籃球運動的描述也從一個側面展示了這種困境。對印第安人來說,在所有白人帶來的運動中,只有籃球這項運動可以給處于困苦生活中的他們帶來自豪感,讓他們重拾過去狩獵和戰(zhàn)斗中的狀態(tài)[23]。小說中的印第安青年從白人那里學會了籃球技巧,與白人球隊在籃球場上公平競爭。他們擁有大批的白人和印第安球迷,這似乎標志著他們融入了白人社會,但籃球只是暫時消解了種族、文化之間的差異,當比賽結束,白人球迷對印第安人的敵意又會恢復[1]101。敵意的根源便在于印第安人地位上升后白人產生的焦慮感。小說中的記者運用“猴籠”對此做出形象的解釋:“這就好比把你關在猴籠里,起初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猴子們不但會耍把戲,而且耍得非常出色,但到最后,你會意識到自己在猴籠里,周圍都是猴子,這時你便會極其不安”[1]101。這里的“猴子”形象便是印第安族裔的化身。在接受教育、掌握白人的科技文化之后,印第安人開始爭取自己的權益,權力與地位逐漸上升。白人社會感受到來自印第安人的威脅,便又采取敵意與壓迫的態(tài)度。縱觀歷史,除黑腳族運動員唐·韋策爾(Don Wetzel)以外。沒有印第安人能夠打進入美國大學籃球聯(lián)賽,其他大型比賽中也鮮有印第安人的身影,而在政界、商界中的印第安成功人士更是少之又少。

        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也表現(xiàn)在白人社會對印第安人貧困、落后的現(xiàn)實置若罔聞。小說中西爾維斯特描述海倫娜市的大盆地仙人球山谷在白人到來后的變化時曾表示:“在白人到來之前,該山谷曾是黑腳人狩獵的絕佳場所。而如今,這里盡是些房地產開發(fā)項目、政府大樓、購物中心、機場,很遠之外才有牧場和農田”[1]77。印第安人的土地已被白人占有。他們如今無力謀生,生活困苦,更買不起一塊宅基地[1]53。對于印第安人來說,土地不僅是他們的家園和生活來源,更是他們身份的承載,與其精神世界、價值體系、部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在白人看來,資源富饒的印第安土地對白人社會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印第安人則無足輕重。正是由于白人不擇手段從印第安人手中奪走土地,挖掘可利用資源,長期以來印第安人絕大多數(shù)印第安人掙扎在貧困之中,印第安人的平均壽命只有美國白人平均壽命的三分之二,失業(yè)率和犯罪率一直高居不下。因此。有學者感嘆:“紅種人仍是我們國家中最貧困、經濟條件最凄慘的一群人,他們的生存處境不僅與其他美國人相去甚遠,而且與城市平民窟中生活的人比起來也相形見絀”[24]。

        在《印第安律師》中,韋爾奇從單個人物、單個族裔的故事入手,發(fā)掘當代印第安人在白人社會的大背景下普遍共同面臨的生存困境及其根源,通過文本中的諸多意象和事件,讓讀者聚焦于美國社會中白人至上的殖民主義意識。

        三、歷史的文本性——于邊緣中尋找生存契機

        蒙特羅斯在解釋歷史的文本性時說,我們對過去所有的知識和理解只能存在于“對留下的社會的文本痕跡的詢問中”[15]425?!皻v史的文本性”包括兩層意思:第一,沒有保存下來的歷史文本,就無法了解真正的、完整的過去;第二,這些文本在轉變成“文獻”,即成為歷史家撰寫歷史的材料時,它們本身會再次充當文本闡釋的媒介,而人的主觀性就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文本之中了[9]19-20。

        隨著20世紀60年代印第安文化的興起,印第安文學開始以文本的形式塑造著人們印象中的印第安歷史?!队〉诎猜蓭煛芬粫?,韋爾奇也通過虛構西爾維斯特這一人物,描寫他在逃離保留地,進入白人社會,受到利用以及陷害之后回歸的故事,以小顯大,呈現(xiàn)出印第安族裔在被同化處境下處于印第安文化和白人文化的印白文化“局外人”身份。小說在文本展開的同時也在不斷塑造讀者內心世界中的印第安歷史。

        如前所述,西爾維斯特這一形象不能完全融入印第安社會與白人社會。無法認可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的他,因現(xiàn)代文明和主流文化影響而誤讀印第安傳統(tǒng),被排斥于印第安社會之外。同時,他無法抹去自己的印第安身份,印第安人權力上升所引發(fā)的白人社會的焦慮與打壓又讓他融入不了白人主流社會,結果處于兩種文化的邊緣地帶,進退維谷。在閱讀西爾維斯特故事的同時,讀者感受到西爾維斯特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的無力,這也是在白人主流文化控制下,絕大多數(shù)同化后的印第安人都可能遭遇的。故事展開的同時,文本中此類印第安生存困境也塑造著讀者認識中的印第安歷史。

        另一方面,韋爾奇利用小說的闡釋作用,創(chuàng)造性地在主人公身上融入自己的探索。在被迫處于印白文化的“局外人”地位的文本背景下,西爾維斯特主動認識當時現(xiàn)狀,在邊緣化狀況下找尋生存的空隙,成功擺脫被白人利用的尷尬局面并實現(xiàn)自己被認同的價值追求,成為自己人生的“局內人”。在哈伍德的陰謀中,他起初對哈伍德與妻子帕蒂·安合謀陷害他的詭計全然不知,被動地遭受著哈伍德的操控和陷害。當哈伍德的兩個獄友同伙借機敲詐,陰謀被帕蒂·安捅破時,他開始主動參與游戲,先從自己的警方朋友那兒摸清敲詐犯的底細,掌握他們的性格特點,又喬裝潛入酒吧實行“反偵查”,化被動為主動,最后智勇嚇退兩個敲詐犯,也成功地挫敗哈伍德的陷害。在印第安社區(qū)中,“那些了解自己部落傳承與權力,在教育、法律、寫作或其他方面重申印第安族權力的印第安人”[2]120具有極高的聲譽,被稱為印第安“新武士”。西爾維斯特一直渴望成為一名印第安“新武士”,為印第安的水權和民權服務。但進入白人社會后,他一直為自己只是一個“帶著黑眼圈,留著細細的胡茬”[1]168、“貪婪,僅僅幫助自己和一些更加貪婪的人變得更為富?!盵1]168而自責。在經歷一系列沖突后,他認清自己被白人利用的現(xiàn)實,主動退出,實現(xiàn)自己職業(yè)地位的順利轉型。有評論家將小說中西爾維斯特退出選舉的行為解釋為“不得以的撤退”[2]114。誠然,西爾維斯特作為白人政治系統(tǒng)下的一員,為避免多余紛爭,他別無選擇,只得退出。但不可否認,退選也是他在帕蒂·安事件告破后,重拾尊嚴、能夠再次為印第安人服務的最佳途徑。他毅然退出被白人社會利用的角色,回歸印第安北達科他州保留地的水權事業(yè),看似是主人公事業(yè)上失敗,實質上為主人公贏得了職業(yè)上的主動權。他不再趨炎于白人的話語,而成為一名以幫助印第安人為己任的真正的“印第安律師”。小說的題目“印第安律師”的精妙便在于此,暗含主人公從一個不辭辛勞、為白人跑腿的出身印第安裔的律師,真正轉變成一個為印第安族裔謀福利、維護印第安人權益的律師。他成功掌握了自己生活的主動權,實現(xiàn)了自己幫助印第安人獲得權益的理想,算得上一位真正的印第安“新武士”[25]。

        作為一個長期與印第安文化脫離的印第安人,直接回歸保留地難以實現(xiàn)。西爾維斯特退而求其次,選擇離開是非地,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這種決定恰如他一直欽慕的、也同處于黑腳族局外人的老師莉娜的最后選擇。而文末,西爾維斯特獨自在球場上運球扣籃的場面暗示給讀者,撤退后重新開始的西爾維斯特能夠重拾“自由、體面”[1]349的生活。《印第安律師》中西爾維斯特的故事別具特色,它以一種獨特的歷史文本形式,補充著讀者對印第安歷史的認識。在借助文本構建歷史的同時,韋爾奇通過小說主人公的行為傳達出自己的信念。西爾維斯特與眾不同的撤退與適應,實現(xiàn)了他從印、白兩種文化下的局外人向為掌控自我的局內人的成功轉變,也為印第安族裔擺脫邊緣化困境提供一種生存的可能。

        四、結語

        從新歷史主義視角出發(fā)研究《印第安律師》,我們可以看出,這部小說不單單是主人公一段經歷的敘述,它所映射出的是印第安民族的歷史遭遇,所含納的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思想產物。小說中所描述的印第安人在白人社會中面對的不平等與歧視,正是白人至上的殖民主義意識猖獗,同化于主流社會的印第安族裔不得不面對的生存困境。主人公在內外多種合力的沖突與交融中完成的自我發(fā)展與認識,正是印第安族裔期望在當今社會重獲自我,得到認可與接受的表述。

        在白人主流社會中,印第安人的“被殖民”的情況依舊存在?!队〉诎猜蓭煛分校ㄟ^主人公的一系列經歷,韋爾奇表達了他對于印第安族裔生存困境的探索:反客為主,從而贏得生存的主動權。正如法儂所認為的,殖民者的統(tǒng)治工具也可以作為被殖民者反抗的武器,用來挑戰(zhàn)并顛覆殖民者的權威[26]。印第安人不妨跳出思想的牢籠,主動運用在同化過程中或被動或主動獲得的知識,與來自白人社會的歧視抗爭,謀求生存契機。

        [1]James Welch.The Indian Lawyer[M].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90.

        [2]Lupton,Mary Jane.James Welch:A Critical Companion[M].London:Greenwood Press,2004.

        [3]Lupton,Mary Jane.Interview with James Welch[J].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2005,29(1-2):205.

        [4]Hoagland Edward.Review of Indian Lawyer[J].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25 Nov.1990:256.

        [5]Hoagland William.Review of Indian Lawyer[J].Western American Literature,1992,26:7.

        [6]Lee Lemon.Review of Indian Lawyer[J].Prairie Schooner,1991,65:131.

        [7]Davenport Gary.Review of Indian Lawyer[J].Sewanee Review Apr,1992:324.

        [8]Gallagher Catherine.Practicing New Historicism[M].Chicago:Univeristy of Chicago Press,2000:8.

        [9]Montrose Louis A.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ulture[J].The New Historicism.Ed.H.Aram Veeser.New York:Routledge,1989:15-36.

        [10]Veeser Aram,ed.The New Historicism[M].New York:Routledge,1989:20.

        [11]Greenblatt,Stephen.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speare[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2]Oxendine Joseph B.American Indian Sports Heritage[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8:57-60.

        [13]Baldwin James.One Drop of Blood:The American Misadventure of Race[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0:397.

        [14]Jacobson,Matthew Frye.Whiteness of a Different Color:European Immigrants and the Alchemy of Ra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11.

        [15]Montrose,Louis A.“New Historicism.”.Redrawing the Boundaries: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J].Eds.Stephen Greenblatt and Giles Gunn.New York:The Moder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1992:392-418.

        [16]Ashcroft,Bill,Gareth Griffiths and Helen Tiffin.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M].New York:Routledge,1989:5.

        [17]Hale,Edward E.The Life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from His Own Letters and Journals and Other Documents of His Time[M].Carolina:Nabu Press,2010.

        [18]Vizenor Gerald.Manifest Manners:Narrative on Postindian Survivance[M].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4.

        [19]Berkhofer Jr.,Robert F.The White Man’s Indian[M].New York:Knopf,1978:3-5.

        [20]Lepore Jill.The Name of War,The Name of War:King Philip’s War and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dentity[M].New York Knopf,1998:19.

        [21]Foucault Michel.The Foucault Reader[M].Ed.Paul Rabinow.London:Penguin,1984:75.

        [22]Conley,Robert J.and Paul C.Rosier,ed.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Native American:The Cherokee[M].New York:Chelsea House,2011:38-58.

        [23]Smith Gary.Shadow of a Nation [J].Sport Illustrated 18 Feb,1992:64.

        [24]Strickland Rennard.Genocide at Law:An Historic and Contemporary View of the Native American Experience[J].University Kansas Law Review,1986,34:716.

        [25]Gish,Robert F.New Warrior,New West:History and Advocacy in James Welch’s The Indian Lawyer[J].American Indian Quarterly,1991,15(3):371.

        [26]Fanon Frantz.Black Skin,White Masks[M].Trans.Charles Lam Markmann.New York:Grove Press,1968:183.

        猜你喜歡
        形塑韋爾奇印第安
        讓下屬安心工作
        媒體形塑時代的對外傳播研究
        圖像內外:清代王云《休園圖》的家族形塑傾向
        文學與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19:52
        不要抱怨
        “斯文”的日常生活形塑——蘇軾琴意象的存在原因分析
        試論早期美國印第安口頭文學的特征
        “黑壓壓的恐怖感”:《呼嘯山莊》中復仇者的形塑與愛情悲劇的書寫
        論《痕跡》中的印第安生態(tài)文化
        文化學刊(2015年2期)2015-02-01 07:10:51
        杰克?韋爾奇:掌控人才戰(zhàn)略
        韋爾奇的秘密
        讀者(2009年15期)2009-04-29 01:24:41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秘书 | 亚洲一区sm无码|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影院 | 伴郎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观看 | 久久无码潮喷a片无码高潮 |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四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岛国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蜜臀AV|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亚洲|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破了亲妺妺的处免费视频国产|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荡女精品导航| av网站影片在线观看| 久久中国国产Av秘 入口|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粉嫩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拍成人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嫩模av私拍在线观看| 特级黄色大片性久久久| 91成人黄色蘑菇视频| 少妇被粗大进猛进出处故事| 亚洲成在人网站av天堂|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美女|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天堂а√在线最新版中文| 奇米影视777撸吧| 闺蜜张开腿让我爽了一夜| 国产人妖在线视频网站| 无码专区亚洲avl|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性色av|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