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勤
[作者通聯:福建連城縣第一中學]
最近上了一堂作文講評課《學會概括事例》,讓我對作文有效教學有了一點感悟。
所講評的作文,題目是:以“責任”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批改作文時,我發(fā)現學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少,但普遍存在而又最為突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是運用事例論證時,不會概括事例——敘述性文字冗長,議論性文字不足。通過和一些學生及初中語文教師交談,了解到多數學生還保留著初中寫簡單議論文(觀點加事例)的意識和習慣。于是,我將作文講評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學會概括事例。
教學主要步驟如下:
A.一天放學,張麗莉老師同平常一樣走出校園,在校門口卻看到了驚人的一幕:一同學正走在馬路中間,而此時后面一輛貨車正向他疾馳而來。張麗莉此時什么都沒想,沖上去推開那個學生,但自己卻被卷入了車輪下。結果是,那位學生沒事,張麗莉老師卻失去了雙腿,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才保住了性命。曾經有人采訪張麗莉,問她說:“你后悔嗎,失去了自己的雙腿?”張麗莉回答說:“不,這是我的責任。”是啊,正是因為這一份責任心,那位學生才能平安。也正是由于各界人士的責任心,張麗莉老師才得以保住生命。
B.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便要有不怕困難的決心。春晚小品《扶不扶》呈現了當今的社會風氣,人人自危,怕受誣賴,所以有了“小悅悅”事件。可你是否想過,若是自己的親人摔倒了也沒有人扶,自己該有多心寒?!督袢照f法》曾報道過一名公交司機在行駛過程中見前方有一老人摔倒在地便停車去救助,后反被誣賴撞人的事件。司機難道就沒想過會被誣賴嗎?但他不怕困難,勇于救人,是富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1.分別找出這兩段文字中敘述性的文字和議論性的文字。
2.這兩段各舉了幾個事例進行論證,每一個事例各用了多少敘述性文字?
3.對照自己的作文,你在舉例論證時,每一個事例,各用了多少敘述性文字?
4.你更認可上面哪一段的事例敘述,為什么?
5.比較這兩段對事例的敘述,你得到哪些啟示?
1.本次作文的通?。翰粫爬ㄊ吕褂檬吕撟C時,敘述性文字冗長,議論性文字不足。
2.初、高中議論文寫作的不同要求:初中,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高中,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能用可靠的材料支撐觀點。
3.評判一篇文章體裁的重要依據之一:看這篇文章的主要表達方式是否占到全篇篇幅的3/4以上。如是記敘文,文中的敘述性文字必須達全篇篇幅的3/4以上;如是議論文,文中議論性的文字必須達到全篇篇幅的3/4以上。
4.記敘文中的敘述與議論文中的敘述的區(qū)別:記敘文中的敘述必須盡可能地具體、生動,議論文中的敘述則力求簡練、概括。
5.寫議論文運用事例論證時,對每一個事例的概括必須控制在50字左右。
【注】能力較強的同學,可學習B段舉《扶不扶》與“小悅悅”兩例的方式,嘗試運用議論性文字舉例(此為更高要求,可另課指導)。
1.鞏固訓練
(1)將A段對事例180多字的敘述概括為50字左右。
(2)將自己作文中每一個超過60字敘述的事例概括為50字左右。
2.成果展示
各小組(4-6人)推薦出最佳的概括文字全班展示,師生共評。
整堂課下來,學生思維活躍,參與積極,意猶未盡。從最后的“訓練展示”環(huán)節(jié)看,大多學生掌握了“概括事例”的能力,基本實現了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梢院敛豢鋸埖卣f,這是一堂扎實有效的作文講評課。
這堂作文講評課之所以有如此實效,關鍵在于它立足“過程指導”,是一堂實實在在的“過程指導”作文課。
“寫作是一項復雜的言語實踐活動?!奔热皇恰皩嵺`活動”,“過程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過程指導”,就作文教學而言,即是通過研究學生真實的寫作狀態(tài),引導學生發(fā)現寫作過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探尋切實有效解決辦法的一種教學活動。上海師范大學鄭桂華教授《中考作文切題的一種方法》及福建省永安一中特級教師范純正《論鉤——論據之后的分析方法》兩節(jié)“過程指導”作文課,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鄭桂華教授通過研究學生作文,引導學生發(fā)現作文“切題”或“不切題”的緣由,讓學生掌握作文“切題”的一種方法;范純正老師通過研究學生作文,引導學生發(fā)現作文事例和觀點“交融”或“隔離”的原因,讓學生學會“論鉤”的技法。
筆者這堂作文講評課,將“不會概括事例”這一學生普遍存在而又最為突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確定為突破目標,通過學生作文中的典型范例(失誤、成功各一)引導學生探尋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又通過修改典型失誤文段及自己作文中失誤文段的訓練,讓學生學會了“概括事例”。
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語文老師們當然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毋庸置疑,立足“過程指導”是提高作文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頗為直接、有效的途徑。而要上好“過程指導”作文課,最大可能地發(fā)揮“過程指導”在作文有效教學中的作用,一般地,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敝挥袧撔难芯繉W生作文,才能發(fā)現學生寫作過程中存在的真實問題,“過程指導”才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意義。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泵恳淮瘟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往往錯綜復雜,教師必須從中鎖定學生普遍存在而又最為突出的某個薄弱環(huán)節(jié),以此為突破重點,確保每一堂“過程指導”作文課的教學目標單一集中,讓學生“一課一得”,真正學有所獲。好的“過程指導”作文課莫不如此:鄭桂華老師《中考作文切題的一種方法》一課,唯一且貫穿整堂課始終的教學目標就是掌握“切題”的一種方法;范純正老師《論鉤——論據之后的分析方法》一課,唯一且貫穿整堂課始終的教學目標就是學會“論鉤”的技法。
最能打動一個人心靈的,可能莫過于身邊的典型。所以,無論是暴露學生作文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失誤范例,還是個別學生在這方面的成功范例,教師最好都從學生該次習作中選擇,讓學生從同學或自身汲取成功的經驗或失誤的教訓,獲得最切身的體驗。如本人《學會概括事例》一課,所選取的失誤范例和成功范例都來自學生作文,學生們課堂上炯炯有神的目光,足以體現他們對這兩例的興趣與關注。
“過程指導”,最重要的就是引導學生尋得寫作過程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方法或技巧。為此,教師就必須通過典型失誤或成功的范例,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失誤的原因,探尋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為了便于學生掌握運用,這種方法或技巧越具體越好,可操作性越強越好。比如,鄭桂華教授在教給學生作文“切題”的一種方法時,就引導歸納出“文中出現(直接或間接)‘標題’或‘標題’關鍵字眼不少于10次”的切實而又好操作的技巧;而本人在引導學生學會概括事例時,也提出了“概括一個事例字數控制在50左右”的具體要求。
“實踐出真知?!痹俸玫姆椒记?,都必須通過親身實踐方能熟練運用。因此,“過程指導”作文課,師生共同尋得相應的方法技巧后,必須趁熱打鐵,安排適當的訓練,以此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鞏固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技巧的能力。比如范純正老師,在教給學生幾種“論鉤”技巧后,就及時讓學生根據所給觀點、事例進行“論鉤”實踐,學生較好地鞏固了運用“論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