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寶女
[作者通聯(lián):浙江諸暨中學]
在語文新課程改革探索中,語文閱讀教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學構(gòu)思新穎巧妙,教學手段靈活多樣。但在語文閱讀課堂追求形式豐富多彩的同時,粗略了解文本語言甚至撇開文本語言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對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無疑是有弊無利的。揣摩語言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是真正品鑒文味的重要途徑,只有深入文本語言才能享受閱讀的樂趣,受到文學的熏陶。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言好像一幢房子,詞好像磚和木頭。房子是用磚和木頭蓋起來的,語言是用詞組織起來的?!眱?yōu)秀散文的閱讀,只有吃透“磚和木頭”,才能見識到“房子”里的豐富內(nèi)涵。在散文閱讀教學中,不可能對值得揣摩處一一加以品味,否則會陷入支離破碎的分析誤區(qū),甚至背離閱讀教學的目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總結(jié)規(guī)律,明確揣摩關(guān)鍵詞語,抓住詞語的不同特點,運用不同方法品味詞語的獨特情味。
朱光潛先生認為“語體文……可以在長短、輕重、緩急上面顯出情感思想的變化和發(fā)展”“文學須表現(xiàn)為情趣,情趣就大半要靠聲音節(jié)奏來表現(xiàn)”,散文是自我情思的自然流露,作者不同的情感狀態(tài)在措詞上就表現(xiàn)為文字語音的停頓、輕重,節(jié)奏的急緩、抑揚等的不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調(diào)動學生的聽覺感官,把握語調(diào)所賦予文字的生命力量,那么學生就能快速而有效地體會到文字背后的情理。伴隨著層層遞進的朗讀,既凈化學生的心靈,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例如:余光中《聽聽那冷雨》開篇出現(xiàn)了很多疊詞,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反復朗讀這段話,讓不同的學生來演繹,特別對這里的疊詞反復朗讀、感受。學生讀出了春寒時節(jié)臺北冷雨下得綿綿而暢快的氣勢;讀出了“潮潤潤”中余老在雨簾前流淚的心;讀出了“霏霏”雨雪,凄涼迷蒙中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情;進而讀出了“點點滴滴”“滂滂沱沱”的江南云情雨意;讀出了“嗅嗅聞聞”“舔舔”的尋尋覓覓急切之感;讀出了“層層疊疊”積聚在心頭揮之不去的濃重相思記憶,而這些無不與千山萬水那頭的故鄉(xiāng)聯(lián)系。學生通過朗讀,在這抑揚頓挫的文字中體會到源源涌現(xiàn)的思鄉(xiāng)之情。又如《鳥啼》的第五段作者運用了許多短句,有些是一詞一句,這樣的行文節(jié)奏,與開篇的長句所形成的沉重氛圍形成強烈對比,在朗讀中學生就體會到了撲面而來的春天的力量,這種盎然生機讓作者有些應(yīng)接不暇了,生命的力量甚至讓作者難抑激動,欣喜若狂了,學生自然也能領(lǐng)悟到作者歌頌春天,熱愛生命的深情。
“修辭的目的在于依據(jù)題旨情境對語言材料進行選擇,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彼茉鰪娛闱榈男Ч?,完美地傳達內(nèi)心深處的豐富情感。所以,凡是用到修辭處,往往值得辨析、揣摩。修辭手法林林總總,與詞語相關(guān)的方法也是豐富多樣,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修辭運用處的品味。
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此處“沉默”一詞多次出現(xiàn),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一聲聲的“沉默”既是魯迅先生對中國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無情揭露,也包含對國人麻木不仁的沉痛之情,又蘊藏號召國人于無聲處爆發(fā)的力量。詞語一次次反復,而情感愈加豐贍。在《十八歲和其他》一文中,“十八歲有許許多多令人沉湎眷戀的回憶”,“假如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我真會情愿溺愛你”,抓住“沉湎”“溺愛”貶詞褒用的手法,未為父母的學生也能感受到父親在愧疚中洋溢著的愛。又如《西地平線上》“直到最后,在落日又貪婪地映照了一陣后,西邊天空終于恢復了它平庸的色彩”一句中,我就讓學生扣住“貪婪”“平庸”兩個詞語來品味語言。這里采用擬人手法,活現(xiàn)了落日急切地不知滿足地創(chuàng)造了自然界雄偉壯麗奇跡的舉動。因為運用了擬人手法,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其實是拿自己與落日比較,凸顯莊嚴落日下自身的渺小和卑微。歷史隨著時間的流逝漸行漸遠,而落日卻是一道永恒的風景伴隨著人的一生,也激勵著人類不斷向世界奉獻驚世駭俗的美。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選文也增加了閱讀的難度,而學生由于受到閱歷、經(jīng)驗的限制,對很多文本中的情理很難引起共鳴,深入體味。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設(shè)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中的關(guān)鍵詞語,運用聯(lián)想想象的方法,通過模擬,讓抽象的語言可觸可摸,把蘊藏在文字背后的情理形象化,讓學生有全新的發(fā)現(xiàn),提高對語言的感受力。
例如: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要體驗“寒村微雨”一幅圖景中蘊含的作者的感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灑”“加”“點”“泊”“添”“加”等動詞模擬,讓學生想象一個靜謐的冬日,在濃淡適宜的背景下,沒有精密的構(gòu)圖,沒有精致的線條,沒有精美的色彩,點染眼前的場景。小嘬一口,酒意而至隨性而為,瀟灑閑適而如畫般的境界盡顯出內(nèi)心的閑情逸致。幾個簡單的動詞構(gòu)成的場景,通過學生的想象模擬而情味感受得淋漓盡致了。
又如《鳥啼》一文中,“午后,太陽露出了幾星光亮,鴿子開始不間斷地緩慢而笨拙地發(fā)出咕咕的叫聲”和“它們的啼鳴,雖然含糊,若斷若續(xù),卻把明快而萌發(fā)的聲音拋向蒼穹”兩個句子中“笨拙”“萌發(fā)”兩個詞語的運用其實是獨具匠心的,我在此引入聯(lián)想的方法,引導學生聯(lián)想生活中嬰兒學走路時蹣跚的樣子,笨拙中學生感受到了新生命憨態(tài)可掬的情態(tài);讓學生聯(lián)想芽兒鉆透地面萌芽的過程,學生自然體味到種子萌芽時不可阻擋的力量。整合了學生已有的生動豐富的感受,學生受到啟發(fā)之后自然解讀出了新生命由弱到強不可抑制的神奇力量,感受到面對戰(zhàn)爭帶來的毀滅性摧殘,內(nèi)心敏感的作者對生活中微弱新生命跡象的贊嘆、感激之情。
呂叔湘認為“一切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示出來。語文也是這樣”。所以,在散文語言的品味中,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入比較詞語的方法,引導學生準確深入地體會作者獨具匠心的遣詞造句方法,從而形成一種準確的判斷和深入的鑒賞,引領(lǐng)學生與文本、作者不斷地心靈碰撞。
比較詞語可以多樣化運用于揣摩語言,如相同的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比較,同一語境運用不同詞語的比較,作者原稿和修改稿措詞的比較,作者原稿和編者定稿措詞的比較,詞語增刪等等。無論哪一種方法,在具體的語境中針對性地使用,都會讓學生在比較中形成對文本情理更有效而深刻的認識。
例如《斑紋》不是一篇僅說明斑紋特征的說明文,而是情理皆備的散文。教師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文句中的詞語,就能讓學生深入體味蘊含在文本中的情理,從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如“與人類同步結(jié)束伊甸園幸福時光的受難者是蛇,只因說出一個真相,蛇受到了上帝的懲罰”,此處“只因”兩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去掉之后,就無法傳達出作者強調(diào)上帝給予蛇過于嚴厲懲罰的意思,我們也無法體會到作者惋惜地悲嘆。這兩字顛覆了普通人心中蛇陰鷙、兇險的形象,這與作者在本文中倡導的在大自然規(guī)律面前眾生平等的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刪去這詞比較揣摩,窺一斑而知全貌,文本的情理一目了然。
又如《想北平》一文,作者的原稿和教材的文本有很多用詞不一樣的地方,特別是第六段原稿中“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進了城還帶著一層白霜兒呀!哼,美國的橘子包著紙,遇到北平的帶霜兒的玉李,還不愧殺!”等句,在教材里把感嘆詞“呀”“哼”等刪去,雖然語言更加簡潔流暢,但是同時刪去的是老舍口語化俏皮式語言中對平民生活深深的眷戀,是老舍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我與地壇》一文中,學生很難理解“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一句,教師引導學生把“注定”換成“一定”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就能體會到“注定”比“一定”形成的結(jié)果更具有不可逆轉(zhuǎn)性。作者用這個詞讓我們認識了一位生命中承擔著多重不幸而只能獨自隱忍挺住,在痛苦和驚恐中掙扎,默默奉獻給兒子毫不張揚的愛的母親。這是作者在理解母親后的無盡痛苦和懊悔,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詩經(jīng)》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贝φZ言就是強調(diào)斟酌、品味,在散文閱讀教學中,運用上述品味詞語的方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斟酌文字,領(lǐng)悟體驗的能力,讓學生對文本情理體味變得形象、豐富、深入。學生在閱讀課堂上學到經(jīng)驗,掌握方法,就可以舉一反三,實現(xiàn)拓展和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xiàn)散文閱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