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俠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區(qū)上板城鎮(zhèn)漫子溝小學)
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目前任務仍十分繁重。深化素質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各門學科,都應當緊緊圍繞素質教育內容對學生加以培育,以適應跨世紀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小學數學學科自然不能例外。從當前實際出發(fā),充分認識小學數學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圍繞素質教育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顯得尤為重要。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用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边@就是說,小學數學不只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還要體現社會主義教育性質,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學好數學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學好其他學科,處理日常生活問題所必須的能力。數學是用數量關系(包括空間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一門學科,邏輯性很強、很嚴密,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小學數學具有優(yōu)越的條件和負有一定的責任。
我國是數學的故鄉(xiāng)之一,中華民族有光輝燦爛的數學史。小學數學課本中收入了許多生動的素材,教師結合有關教學內容,介紹我國數學家的杰出成就,介紹現代中國人對數學發(fā)展的巨大貢獻,介紹我國數學家尤其是解放以來許多數學家為祖國建設事業(yè)奮斗的事跡,從而激發(fā)學生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立志獻身祖國建設事業(yè)而刻苦學習的精神。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和教材,使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計算能力;獲得有關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和比例基礎知識,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數、簡易方程、量與計量,簡單幾何圖形、珠算、統(tǒng)計的一些初步知識;發(fā)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課堂。數學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只有緊緊地圍繞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性、使命感和責任感,改進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效率。
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的影響,重視應試教育,忽視素質教育,抑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束縛學生才能的發(fā)展。教學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兩主”不可偏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課堂教學應從學生的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上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表述,指點學習方法,控制與調整學生學習活動。具體地講:
興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首要條件,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是老師的首要任務。數學教學不單純是一個認識過程,還是一種情感過程。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盧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隨認識效果自然而然地產生和發(fā)展,它需要教育者專門地評價和培養(yǎng)。這就是說,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老師來培養(yǎng)。數學課堂教育,培養(yǎng)學生興趣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創(chuàng)設和諧、愉悅的課堂氣氛。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創(chuàng)設求知情境,激發(fā)學生愛學數學的內動力。其次,講究課堂授課藝術。教師通過授課的藝術性、形象性、鮮明性、趣味性,揭示數學教材的本身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再次,面向全體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幫助后進生克服心理障礙,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最后,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教師以敏銳的洞察力,了解學生的情緒表現,迅速及時地用手勢、眼神、語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進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發(fā)展他們思維的“閃光點”,有計劃地設置一些后進生能夠回答的問題,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
進行素質教育,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其規(guī)律、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融匯貫通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fā)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實現這樣的目標,教師必須結合數學教學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知識的方法。如閱讀學習的方法、操作學習的方法、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發(fā)現學習的方法、嘗試學習的方法。還要讓學生學會分析、綜合、對應、轉化、假設、比較、還原、逆向等解題時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了這些學法,學生借助這些學法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應用數學知識,從而能達到發(fā)展、提高素質的目的。
實施素質教育,要使教與學的關系得到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把教學的重心從“教”向“學”轉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因為小學數學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從教法改進角度來講,在課堂教法上應注重以下三個方面的引導:一是加強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入手,在觀察、操作中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訓練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思維能力。二是加強思維訓練和數學語言訓練,注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知識形式、鞏固和運用過程中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進行數學語言表達訓練,發(fā)展學生的良好的思維品質。三是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既要引導學生發(fā)展歸納、演繹、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又要利用問題的拓廣和轉化,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適時調控學生的認知心理,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注重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達到這樣的要求,關鍵要抓好教學信息的反饋。心理學實驗證明,教學信息反饋的及時與否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在某項知識形成過程中,一般要進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饋,有基礎性反饋、理解性反饋、應用性反饋、系統(tǒng)性反饋、前饋性反饋。通過信息反饋,教師掌握和了解學生“個別差異”,了解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學生理解、運用知識的狀況,及時輸出不同的信息,以調控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的發(fā)展水平。
我們只有充分認識素質教育中數學教學的地位和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注意采用多種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才會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培養(yǎng)出建設創(chuàng)新國家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