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zhèn)陶都中學 曹瑾
Reading(閱讀)是《牛津初中英語》教材每個單元的核心內(nèi)容,它為訓練學生閱讀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它集中了一個單元最重要的詞匯、句型和語法。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閱讀理解的方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要教授語言知識點。目前,初中英語閱讀課一般采用“Pre-reading(讀前)、While-reading(讀中)、Post-reading(讀后)”三階段閱讀教學模式。其中,讀后活動的設計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設計這類活動應側重從復習語篇內(nèi)容切入,采用回答問題、語篇填空、課文復述等形式,幫助學生回憶、梳理課文具體內(nèi)容,進一步加深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在這里重點探討語篇填空和課文復述這兩種活動設計。
語篇填空一般包括短文缺詞填空、表格填空等多種形式。教師在設計這一活動時,應依托文章原材料,有意識歸納概括文章內(nèi)容和改變句式表達,以檢測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意義和語言形式的掌握程度。學生在完成短文填空的同時,既鞏固應用了課文的重點詞匯,又提升了語篇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復述課文是讓學生以理解文章為前提,將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概括,用自己的語言,以口頭形式進行表述。課文復述不是簡單機械地背誦原文,而是需要學生經(jīng)過自己大腦言語中樞的“加工”,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再現(xiàn)已學語言材料的內(nèi)容。這一活動綜合了學生的理解、記憶、歸納和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鞏固語言知識、提高語用能力。
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可分段落復述,一方面為學生的復述降低難度,另一方面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一般來說,教師通過提供關鍵詞、展示表格或圖片、羅列問題等形式,給予適當提示,幫助學生復述時對文章進行回憶和再認識。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嘗試進行概括性復述,即在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基礎上,復述主要大意。
閱讀材料中涵蓋了以重要詞匯為主的語言點,教師要有重點地設計考查學生正確運用詞匯、句型、語法的活動,并關注與中考接軌的相關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閱讀教學中的關鍵不在于語言點的講解,而在于語言點如何呈現(xiàn)出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背景知識,設計真實的語言人物,創(chuàng)設真實、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注重用實物、圖片、視頻、體態(tài)語等豐富學生的理解,采用填空、選擇、造句、對話等多種活動形式,通過聽說讀寫等手段幫助學生鞏固強化對語言點的理解和掌握。所講語言點從呈現(xiàn)到操練,再到靈活運用,層層遞進,在自然交際中得到訓練和鞏固,為綜合運用語言做好準備。
角色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說和做的機會,使學生在情景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
《牛津初中英語》教材中的一些閱讀課文,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教師可引導學生嘗試小組合作,根據(jù)課文情景設計表演課本劇,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力,讓學生擔任不同角色,并興致勃勃地去說、去演、去看、去聽,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加深文本理解,而且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閱讀后,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設計深層的拓展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學生需要根據(jù)對文本的正確理解,內(nèi)化并運用語言知識,正確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活動既能深化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又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對知識的質疑能力和合作互助精神。
課堂辯論,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特定的話題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在辯論中主動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英語課堂辯論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辨能力的一種展現(xiàn)。
通過辯論,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從中獲得了學習的樂趣和動力,在辯論過程中積極利用學得的詞匯句型組織語言進行表述,逐步完善語言知識,有效訓練了聽說能力。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姚玲.“初中英語“讀后活動”的設計原則與類型”[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