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悅
摘要:《深秋敘》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80年代末,是建國以來諸多笛子曲中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該作品科學使用了音樂美學思想,在笛子音色變化、演奏風格、演奏技巧、氣息運用和笛曲創(chuàng)作革新等方面填補了許多竹笛音樂創(chuàng)作史上的空白,為中國竹笛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深秋敘 ?音樂表現(xiàn)力 ?氣息運用 ?音色
竹笛是具有8000多年歷史的古老樂器,聲音清澈明亮,悠揚渾厚,以獨有的魅力和風韻,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目前,中國竹笛藝術在經歷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也在蓬勃發(fā)展。以馮子存、趙松庭為代表的竹笛藝術大師,為建國后中國竹笛藝術的迅猛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深秋敘》中竹笛氣息的運用
(一)演奏竹笛的呼吸方法及氣息運用的原理
人體各器官的運動由肌肉來完成,呼吸運動也不例外,所謂的呼吸運動,是指胸廓的節(jié)律性擴大和縮小,它是通過呼吸肌的舒縮活動來實現(xiàn)的,構成肺的通氣動力。在演奏中,竹笛呼吸的方法分為胸式、腹式、混合式等,竹笛演奏者都知道必須有較大的氣壓和控制氣壓的能力,然而只有腹胸式聯(lián)合呼吸才能達到這種效果。這樣的呼吸方式,需要丹田鼓勁,口風則僅僅壓縮,一鼓一縮便產生了壓力,即吸氣時首先要腹式吸氣,然后再擴展至胸部,吹氣時利用腹?。ㄋ追Q:丹田)與唇肌的結合形成對抗產生力。氣吸滿后,唇部做“撲”的動作,腹肌則迅速收縮反彈,均勻而平穩(wěn)的把氣吹出,此時腹肌和唇肌必須保持收縮狀態(tài),直至把氣吹完,這不僅涉及到呼吸方式,而且與氣息的控制能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氣息控制從生理學上講,在人的胸腔中有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胸腔底部締結膈肌和腹肌,當吸氣時,外肌和膈肌同時收縮,迫使兩肋和胸骨上舉,胸腔擴大,橫膈下降,腹腔下壓,促使外部空氣吸入胸腹;當呼氣時,內肌和腹肌同時收縮,是兩肌和胸骨下移,胸腔縮小,橫膈上抬,胸腔上浮,促使氣息排除體外。
(二)演奏《深秋敘》中氣息控制的種類
《深秋敘》在笛子獨奏曲發(fā)展史中,為笛子曲展現(xiàn)悲劇性情感起到了一個率先垂范的作用。然而怎么樣的演奏才能表現(xiàn)出悲傷情緒呢?這不僅需要吹奏技術的配合,更需要氣息的運用,若掌握了氣息運用原理和控制技術,就會對進一步提高竹笛演奏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下面就將列舉到幾種此曲中常出現(xiàn)的氣息控制種類。
1.長音
在《深秋敘》一曲的竹笛演奏中,慢板出現(xiàn)大量的長音,在增強嘴勁的力度和氣息的控制能力以及兩者之間的配合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氣盡量做到吸滿吐盡,從而達到明亮、平穩(wěn)、圓潤、綿長的音樂效果,在松弛的狀態(tài)下吸氣做到深而滿,然后再吹奏。吹奏時身心也要松弛,最初肋間肌自然收縮,只有腹肌和唇肌在做功。因為氣吸滿時,肺里壓強較大,所以吹奏音頭時不要太多的腹肌收縮力與反彈力,多利用胸部肋間的自然收縮;中間過程要自然流暢,隨著吐氣肺里壓力減小,則需有意識地逐漸加強腹肌的收縮與反彈,直至把氣吹完。
2.氣震音
氣震音也叫腹顫音,是修飾音色的一種手段,但其發(fā)音原理是氣息控制中較為常用的一種方式,也是增強演奏色彩變化的一項重要技術,在此曲中多處運用,使得音樂效果更加渾厚。吹奏時,利用腹肌的收縮與反彈力,一急一緩地將氣流沖出唇外形成波浪式音波,產生振動的效果。它可分為人工腹顫和自然腹顫兩種,人工腹顫,腹部收縮與反彈較為明顯,氣流波動也大;自然腹顫時,演奏者不會感到腹部有明顯的動作,也會產生輕松而流暢的音波,聲音十分動聽。
3.力度處理
力度的變化、強弱的對比是音樂表現(xiàn)的重要手段,音樂力度的強或弱與其樂曲想表達的主題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它體現(xiàn)著不同的聲音色彩,如輕重、遠近、濃淡、虛實、明暗等變換層面。音的強弱與由橫膈膜控制的、并通過“風門”送進笛筒的空氣量有關,一般來說,強奏時比弱奏時用的氣量大些?!渡钋飻ⅰ分新逯泻芏嗖糠侄际怯扇鯘u強或由強漸弱部分,氣量則應從小到大及從大到小,做出“棗弧”型,并且要與“口勁”密切配合,讓其感情在音量的變化中不斷升華。
(三)演奏《深秋敘》氣息控制的要求
《深秋敘》是低音笛曲的代表之一,演奏時它運用大量的氣息控制,在抒情的慢板中長音的出現(xiàn)及強弱對比的處理中,則需要有較長時間口勁的保持和氣流的控制;在小快板中短促的吐音及音區(qū)大跨度的吹奏中,也需要口風、風門和氣流很好的配合與控制。然而氣息控制的訓練是長期的,“三日不彈手生荊棘,三日不吹唇生絨毛”,越是細致的功夫,反映越是強烈,通過實踐和時間的積攢,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二、《深秋敘》的音樂表現(xiàn)
《深秋敘》是典型的抒發(fā)思想感情的代表曲之一,然而往往表現(xiàn)出好的音樂作品離不開樂曲中音色的變化。音色,指聲音的感覺特性,調的高低決定于發(fā)聲體振動的頻率,響度大小決定于發(fā)聲體的振幅。在竹笛演奏中音色的變化,主要是取決于口風、風門、口勁及氣流的變化,將平吹、換吹、急吹、超吹與樂音的音調、音量要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其音色音響效果截然不同。
旋律中,作者同樣應用了簡單材料的深度挖掘。如第一部分及再現(xiàn)部分音樂,就是主導動機中的每一個音作為新的樂句開始音進行發(fā)展,并且采用倒影、模進的手段進行發(fā)展,強化和加深了主題音樂印象。快板中使用的三連音、十六分音符等節(jié)奏型與慢板中全音符、四分音符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還采用了能使音樂具有激動作用的切分音、附點節(jié)奏型,并且多處精巧地選用“大跳”的演奏技術,使得感情不斷深化。作品中接連出現(xiàn)純四度和純五度的音程關系,也構造其音樂色彩內容,緊扣主題,增強了音樂表現(xiàn)力。
《深秋敘》的演奏風格則雜糅了北方和南方的演奏特點,做到剛柔并濟??彀逯兴兄狈矫髁痢⒏呖旱男愿?,有著急促、跳躍性很強的吐音,慢板也有著南方柔和婉轉、悠揚的疊音、打音等。我們學習演奏時不能因為南北派風格差異,而閉關自守,有局限性,我們應該合理地學好每個派系所需的知識技巧,并不斷的結合在一起。
三、結語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演奏員,不僅在演奏技巧上要多加以練習,還要更多的豐富理論知識,以便更好的演奏出樂曲中所表達出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要掌握笛子演奏中南北派的演奏風格,不能因為南北派風格各異,而存在閉關自守,將自己的技術訓練限制在狹小的框架內,應放寬視野,更好地把南北派風格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要學習南派演奏風格講究音色、氣息控制運用技術的靈活流利的指法,也要學習北派的叉口滑音技術、用舌技術及音樂表現(xiàn)力。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樂曲《深秋敘》的研究還不夠深刻和具體,尤其是在此曲演奏技巧中氣息的運用和音樂風格上,因此想做此課題,來發(fā)表個人的觀點及看法,得到其重視。望通過筆者的總結詮釋,使得人們對此曲有著更好的認識,并能很好得以掌握及應用。
參考文獻:
[1]趙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講[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2]王錦雯.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
[3]陸金山.笛子自修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4]王鐵錘.竹笛曲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