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立河北省新樂市大流中學
淺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張建立
河北省新樂市大流中學
本文簡要論述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旨在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實現(xiàn)教育目的。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納入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三種方式有機結(jié)合才能真正將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新課標的研究依托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因此實踐性和綜合性成了語文改革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推陳出新,課堂上靈活多樣。那么,如何做到呢?
導入是教師在開課之前的一段幕啟,也是吸引學生進入課堂的主要手段,更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第一步。為此,語文教師的導入也就成了一門藝術(shù),一門適合舞臺演出的藝術(shù),與此同時,教師也就成了學生們節(jié)目的主持人,自然學生也就成了自己真實的觀眾。
創(chuàng)設(shè)意境是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靈丹妙藥。只有讓學生置身于意境中才能挖掘出潛在的情感,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般來說,意境的創(chuàng)設(shè)應(yīng)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開頭的激興導入就讓學生置身于課文內(nèi)容的氛圍之中。如《蘆花蕩》的導語:“同學們,在那戰(zhàn)火紛飛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yīng)該是養(yǎng)老的年齡,但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shù)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資供應(yīng),保證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富于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xiàn)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這樣的導入,首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一個好奇的意境,他們自然的對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爭先恐后的去了解。
以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直沿襲著課文從前到后的順序性講授,這種傳統(tǒng)的講授的弊病是把學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畫好的一個圈子內(nèi),欲出不能,無形中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縛。這恰好與新課標所提倡的教學法背道而行。所以在有些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yīng)因勢利導,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課文的先后順序,真正使他們拓展思維,開辟學習的新領(lǐng)地。如《孔乙己》一文開頭便對咸亨酒店大寫特寫,對于那個社會和那個酒店,學生是空中樓閣、朦朦朧朧。倘若硬讓學生先從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開頭去學,那只能變成“強扭的瓜”了。讓學生從自己喜歡的語段開始,結(jié)果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的是斷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節(jié),即整個文章的高潮部分。學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語段找出來,我認為學生會很認真的自己去探究,也就很輕松的將其它各情節(jié)貫穿起來。
學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師的導航,否則很容易偏離學習重點和難點的航線,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導航:
(1)意見分歧處點撥,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難免對有些問題產(chǎn)生分歧,我們不要簡單的充當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誰是誰非,而要從課文的內(nèi)容、情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巧妙的點撥,使學生自己悟出結(jié)論。
(2)我們提倡閱讀過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diào)學生的獨特體驗,而置教學內(nèi)容本身的價值取向于不顧,這樣不利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必然會削弱教學內(nèi)容在提高學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在學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從正確的價值取向上進行理解。
(3)朗讀課文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主要活動之一,在學生的朗讀不能很好的表情達意時,教師可進行適時的范讀以幫助學生正確體會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進學生的自主探究。
新課標中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這是課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學過程中的新舉措。它使學生能自由、積極、靈活多渠道的鍛煉能力,從而掌握知識。換而言之,教師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與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傳授知識,也就是授之于“漁”,而不是給予“魚”。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共同對“柳樹”這個傳統(tǒng)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tǒng)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提出: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chǔ)上,做出了個性化的理解。有的認為那在風中舒展的纖細的枝條,讓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邊,宛若紅袖添香伴讀書的往昔。長長的柳枝所牽動的,不只是一種心緒,還是一串故事。更有學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陽給湖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黃色,輕風徐來,柳條也舒展著自己柔美修長的雙臂,那娉娉裊裊的樣子,真如一位艷美絕倫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蕩漾在詩人的心海里。多情的柳樹宛若一位嬌羞的新娘,在無奈地與自己的丈夫作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這里,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僅僅停留在“甜蜜的憂愁”上了。
教育是任重而道遠的,作為青年教師首先應(yīng)適應(yīng)課改,敢于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fā)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