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池 郝文亭(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海南???571158)
提高大學生籃球公選課實效性研究
陳俊池郝文亭
(海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海南海口 571158)
摘 要:為提高大學生籃球公選課實效性,該文對普通高校籃球公選課進行研究。選取海南師范大學2012級選修籃球的男生作為研究對象,共94人。在該學期第一次授課時測試學生四項籃球基本技術(投籃動作,半場行進間上籃,傳球動作,三人行進間傳接球上籃)并結合三位一線籃球教師做出評分;在第一次課結束后讓參與實驗學生填寫《大學生籃球公選課實效性測試調(diào)查問卷》。參與實驗學生使用導師和筆者改編后的籃球課教學單元計劃進行一學期的籃球課教學,在課時結束時考核學生四項基本籃球技術,并結合三位一線籃球教師進行評分;在測試結束后讓參與實驗學生填寫《大學生籃球公選課實效性測試調(diào)查問卷》。將兩次測試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有效提高籃球公選課實效性的方法,重點考核學生的進步幅度;回收兩份問卷并分析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和找出阻礙學生進行籃球鍛煉的因素,本次實驗在準備活動部分加入武術訓練中常用的韌帶拉伸練習和多樣的體育游戲,在豐富學生的課時內(nèi)容的同時也起到減少學生在運動中受傷的幾率。
關鍵詞:籃球技術 興趣公選課
體育籃球公共課一直是大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籃球運動也是大學生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普及率很高。周興偉[1]認為“籃球公共課側重技術教學,缺乏理論知識傳援和實際掌握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考核成績與實際水平較大差”。喬誠、薛可[2]指出“探討大學籃球公共課教學改革之路,是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人的需要,是高校以適應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人才的全面要求。因此,大學籃球課首先改變教學觀念,立足于人才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其次加強籃球教師隊伍的建設;再次重視教材選編的針對性、實效性、趣味性與科學先進性;最后重視加強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和能力培養(yǎng),強調(diào)和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現(xiàn)代啟發(fā)式教學原則這一主要特征”。目前國內(nèi)研究實效性方向的論文較多,國外的研究多為實證研究,國內(nèi)多數(shù)為描述性研究[3],國內(nèi)籃球課實效性的研究較少,多數(shù)研究論文缺少體育教學實踐,體育一線教師的研究較少。該研究主要采用定性指標定量化的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提出教學理念:并以教育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籃球技術,提高籃球興趣作為課堂教學核心,貫穿體育教學始終。
1.1研究對象
海南師范大學,參加2012級籃球公選課本科生,男91名。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方案
1.2.2質(zhì)量控制
本研究按照《現(xiàn)代籃球運動》和《體育測量與評價》等相關書籍中介紹的方法[4],制定出《高?;@球公共課實效性研究教學單元計劃》,并邀請籃球專業(yè)教授進行修改,讓3位一線籃球教師參與考核打分,測試數(shù)據(jù)取均值,一保證測量的客觀性,減少誤差。
表1 高校實效性研究測試內(nèi)容示例
表2 教學前后的投籃動作評分比較
表3 教學前后的半場行進間上籃評分比較
表4 教學前后的傳接球技術評分比較
表5 教學前后的三人行進間傳接球上籃評分比較
表6 教學前后的總體評分比較
圖1 教學前后學生的各項評分情況比較
1.3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描述和分析。學生的五項籃球技術的單項評分和總分(投籃動作、傳接球技術、半場行進間上籃、三人行進間上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教學前后對學生初評和復評的得分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
2.1實驗后投籃動作比較
配對t檢驗的結果顯示,教學后學生投籃動作的評分顯著高于教學前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項教學有效果。
15周的實驗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首先球要用兩手夾緊,右手投,左手調(diào)整,手持球在胸部到腰部中間,然后雙腳向膝蓋用力,膝蓋用力向上頂,同時發(fā)動你得腰腹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傳遞到大臂,然后大臂帶動小臂,小臂帶動手腕,最后一氣呵成的完成整個投籃動作。從表2中可以看出學生都基本能夠掌握正確的投籃動作,并具有顯著差異。
2.2實驗后半場行進間上籃比較
配對t檢驗的結果顯示,教學后學生半場行進間上籃的評分顯著高于教學前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項教學有效果。
在15周的實驗過程中,教授學生以右手投籃為例,右腳向前跨出時接球,接著迅速上左腳起跳,右腿屈膝上抬,同時舉球至頭右側,騰空后,上體稍后仰,當身體跳到最高點時,右手臂伸直,用手腕前屈和手指力量將球投出。并強調(diào)動作要點:一跨大步接球牢,二跨小步用力跳,三要翻腕托球舉球高,四要指腕柔和用力巧。隨著學生不斷熟練與進步,讓他們嘗試運球多次上籃。在進行運球多次上籃時,要讓學生明白,最后一次運球結束雙手持球后,接下來就要邁右腳;否則學生上籃要么少一步;要么不協(xié)調(diào);要么走步。從表3中可以看出學生都能夠完成并運用上籃動作,并具有顯著差異。
2.3實驗后傳接球技術比較
配對t檢驗的結果顯示,教學后學生傳接球技術的評分顯著高于教學前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項教學有效果。
在15周的實驗過程中,教授學生用手指完成,而不是用手掌。為控制球的速度、方向,手指應該盡可能地張開(但不能太僵硬),手腕要有彈性。傳球時,兩腳開立,屈膝,上提前傾。持球手在體側屈肘后引,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腳向前伸踏一小步(也可不用伸踏)。在掌握基本的傳球要領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進行自由傳球。從表4中可以看出學生都能夠掌握正確的傳球動作,并具有顯著差異。
2.4實驗后三人行進間傳接球上籃技術比較
配對t檢驗的結果顯示,教學后學生三人行進間傳接球上籃的評分顯著高于教學前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項教學有效果。
在15周的實驗過程中,教授學生三人一組,例:甲乙丙三人,甲站在左邊,乙在中間,丙在右邊。球在乙手里,乙把球傳給甲,乙從甲后面跑過去,甲將球傳給丙,甲從丙身后跑過,丙將球傳給乙,丙從乙身后跑過,最后由丙完成上籃。強調(diào)要領:沒接到球的同學按直線跑,球傳給哪位同學,就從該同學后面跑過。從表5中可以看出學生都能夠流暢完成三人行進間傳接球上籃動作,并具有顯著差異。
2.5實驗后初評與總評比較
配對t檢驗的結果顯示,教學后學生總體評分顯著高于教學前總體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項課程總體教學有效果。
從表2中可以看出90%的同學初評和總評時的成績有著明顯的差異,各項籃球技術也有所提高,并具有顯著差異。
回顧高?;@球公共課改實施的這幾年,高校籃球公共課堂教學的狀況總體上看是好的,但是也要客觀地看到目前籃球公共課堂教學中一些亟待解決的低效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開展了這次提高大學生籃球公選課實效性研究。在本次研究中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關注學生實驗前后差異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為行動指南[5],以提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為目標,充分重視師生之間感情交流,營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造更多合作學習的機會,重視學生在課堂上歸屬感的獲得,讓學生參與教學目標制訂和課堂紀律自治。
伴隨國家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不斷提升,課余時間不斷增加。因此,高校開展籃球公共課實效性研究中“實效性”的真諦在于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學生基礎技術動作出發(fā),糾正學生錯誤動作、習慣。
第二,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第三,從學生興趣出發(fā),教育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籃球運動中來。
(1)投籃動作、半場行進間上籃、傳接球技術、三人行進間傳接球上籃技術通過15周的練習是可以熟練掌握并可以運用到實踐中。
(2)通過對各項籃球基本技術的掌握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增加每周到運動場參與籃球運動的次數(shù)。
(3)在高校開展大學生籃球公選課實效性研究能幫助學生掌握籃球技術基本的鍛煉方法,提高學生體質(zhì)。
參考文獻
[1]周興偉.對高?;@球教學幾個重要問題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3):391.
[2]喬誠,薛可.比賽教學法在普通高校籃球選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3):109.
[3]張可.高?;@球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體育學刊,2010(8):68—71.
[4]劉珂青.普通高?;@球選修課教學比賽現(xiàn)狀及對策的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0(8):69-70.
[5]姜蘭瓊,陳華東.籃球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7(b)-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