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許多教師都在遵循新課改指引的前提下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以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要學生親身體驗,不是給學生一袋糧食,而是還學生一片田野,讓學生自己去實踐,通過自己的辛勤耕耘獲得滿意的收獲。
一、關注學情,帶學生回歸語文的田野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天地,學生想看到的是自己喜歡的風景,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沒有生機的風景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遵循自己的情感、喜好去解讀一篇課文,不應單純地以高分為目標傳授語文知識,這樣學生雖然一直在學,一直在記,但這都不是他們想要的。所以,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學生的特點,抓住心理特征、知識結(jié)構、價值取向等因素,使我們的課堂回歸質(zhì)樸、回歸自然、回歸田野。
例如:在講解《18歲和其他》的時候,首先導入:同學們現(xiàn)在都差不多18歲了,18歲意味著什么?18歲意味著我們在犯罪的時候就有資格進監(jiān)獄了(生笑)!18歲的我們有很多想法和愿望,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卻不愿意和家長、老師進行溝通交流,這是我很頭疼的事。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作家楊子,看看他是怎么說的。這樣一個簡單導入,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一下子就讓學生以一個18歲少年的真實身份融入課堂,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引入了新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他們很想知道一位有名的作家是怎么與孩子交流,是怎么看待18歲的。把握學情,抓住學生的心理情感特征,不用太多華而不實的語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課改大潮沖擊著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廣大語文教師紛紛探索全新的教學模式,但無論如何改革,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是不能改變的,關注根本,關注真實,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收獲。
二、關注平等,讓學生感受交流的樂趣
真正的語文課堂不是教師耳提面命的說教,不是正顏厲色的呵斥,而學生不是復讀機,也不是一塊沒有性格的石頭,被動地等待著雕刻師任意雕琢,真正的以生為本的課堂應該是一種平等、自由、坦誠的交流行為,是老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形成的自由寬松的交流氛圍,讓我們在這以生為本,自由寬松的語文課堂上體會那份真誠,那份質(zhì)樸自然的田野性格。
例如:在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時候,在學生進行協(xié)作探究課文階段,我針對文章的三個重點層次,為同學們設置了針對三個部分的三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整體內(nèi)容。第一個針對“完璧歸趙”提出:藺相如要撞碎和氏璧是“撞”還是“裝”?第二個針對“澠池之會”提出:藺相如與秦王拔劍相向是“殺”還是“嚇”?第三個針對“負荊請罪”提出:廉頗身背荊條跪拜藺相如是“怕”還是“服”?這三個問題不但有助于指引學生針對每個問題的兩面性通過討論探究對文章作出恰當?shù)恼_的理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中間,師生、生生之間展開自由平等又不乏興趣的交流,師生之間的距離拉近了,隔膜消除了,文言文教學也變得有聲有色,學生學得有滋有味,自由坦誠的教學氛圍自然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平等關系,把自由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改變以往死板的傳統(tǒng)模式或一味追求華麗的形式、豐富的活動從而使課堂過程空洞無味,對提升教學質(zhì)量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關注心靈,讓學生體會對話的藝術
語文課堂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師生之間的平等的對話來實現(xiàn)。但這些對話并非隨意出現(xiàn),要經(jīng)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如果教師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傳教士身份存在,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的教徒,只有教師自己長篇大論、侃侃而談,單純的滿足于講完教案上的內(nèi)容,不關注學生的反映,這樣,如果出現(xiàn)了臨時問題,教師是很難解決的,沒有了科學恰當?shù)膶υ?,沒有了對學生心靈聲音的聆聽,那么想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與感悟自由愉悅的學習氛圍便無從談起了。因此,我們可以把這種對話設計成聊天,而不是演講。
例如:在講解《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時候,在上一階段對三個問題的討論基礎上,我設計了下面的對話,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師:藺相如要撞碎和氏璧是“撞”還是“裝”?
生:我覺得是藺相如“裝”的,因為這個和氏璧太珍貴了,是秦王一直想得到的。而且和氏璧還代表著趙國的尊嚴,不能撞碎!如果撞碎了和氏璧反而會激怒秦王,不但和氏璧沒了,答應給趙國的土地也沒了,藺相如的命也沒了,秦國還會發(fā)兵攻打趙國,然后趙國也沒了……
師:聽了你的發(fā)言,也使我對這件事的認識更深刻了,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jié)一下你的發(fā)言嗎?
生:嗯。
師:總結(jié)起來一句話,藺相如如果真的撞碎和氏璧收到的效果將是“一舉四沒”?。▽W生大笑)
這樣一段對話不但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機會,也為師生的真誠交流搭建了平臺,而且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課堂的田野性格。
總之,有了田野,就有了學生自由奔跑的空間;有了田野,就有了供學生播種希望種子的溫床,以生為本,呼喚語文課堂的田野性格,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感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語文課堂真正的價值。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如東縣豐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