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麥香
有的寶寶喜歡觀察星空,特別是對銀河、火星、月亮等興趣很濃,經常纏著爸爸問東問西。有的寶寶對植物很有興趣,注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從播種、發(fā)芽到發(fā)育、成熟……寶寶從小就表現出觀察興趣和持久的觀察力,家長該如何應對?
觀察力需要培養(yǎng)嗎?
所謂觀察力,是指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觀察,是人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不是盲目的、隨意的。寶寶學習知識的過程,都是從觀察開始的。要提高寶寶未來的學習成績,發(fā)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觀察力是不行的。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經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成績落后的原因縱然是復雜的,但普遍的特點之一是觀察力差。
有學者認為,寶寶天生具備內在意識,因而觀察力不需要通過教學來培養(yǎng),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觀察力會逐漸呈現,反倒是刻意的教學有可能損害寶寶的觀察力。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比如,一個兩三歲的寶寶,給他一個草莓他會觀察很久,小心翼翼地翻來覆去地看,好像在研究草莓的內在結構。接著,寶寶會嘗一小口,品嘗草莓的味道,如果感覺不錯,寶寶會把整個草莓塞進嘴里,盡情享受。即使沒有父母指導,寶寶也會觀察、體驗。另一種情況,如果父母給寶寶一個草莓,給他講解草莓的形狀、顏色、口感,甚至營養(yǎng)構成,寶寶可能會厭煩,即使他順著父母的意思觀察草莓,也不過是證實父母的話而已,他的觀察力無形中被削弱了。
寶寶有自主觀察的愿望和初始能力,但其觀察力的增強離不開父母,否則,寶寶就不會問父母許多古怪的問題了。父母之所以會出現錯誤的做法,根源是父母習慣了快節(jié)奏的生活,對寶寶缺乏耐心,急不可待地把標準答案灌輸給寶寶。更有甚者,如果寶寶問“狗狗拉屎為什么不擦屁股”之類的問題,父母多以嘲笑回答,那么寶寶的觀察樂趣就會遭受打擊。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觀察變得不再那么簡單。五六歲的寶寶對生活細節(jié)觀察得更加細致,他們會發(fā)現周遭的事物之間存在某種復雜的關系,比如花開花落有季節(jié)節(jié)律,而梅花在冬天照樣綻放。此時,他以有限的能力是無法理解的,必然需要父母的幫助。如何幫助寶寶呢?最佳的辦法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導寶寶繼續(xù)觀察,更細致、更敏銳的觀察力能幫助寶寶逐漸揭開事物的面紗。所以,培養(yǎng)寶寶的觀察力不是可有可無的事,而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年輕的父母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么現在就來補上這一課吧。
培養(yǎng)觀察力四原則
從小培養(yǎng)寶寶的觀察力,父母應遵循以下4項原則:
1.養(yǎng)成習慣,明確目的。明確觀察目的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父母要樹立培養(yǎng)寶寶觀察力的意識,認清觀察對于發(fā)展寶寶智能的好處;二是引導寶寶觀察事物時要有明確的目的,即觀察什么,為什么觀察。在家里或外出,父母隨時可以指定一個觀察對象,引導寶寶有目的地觀察。比如,觀察一件家具的形態(tài)、顏色、特點、用途;觀察做菜的全過程;觀察山水、樹木、花草;觀察一座建筑……父母和寶寶可以邊觀察邊用語言描述,并且互相評議,看看觀察得仔細不仔細,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果父母經常這樣做,一定會增強寶寶的觀察力。
2.制訂計劃,有序進行。觀察有計劃,是指在觀察活動開始之前,先定好觀察的目的。觀察活動有內容繁簡、范圍大小、時間長短的分別,但都需要有計劃地進行。沒有計劃,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觀察能力。
3.針對目標,選擇方法。古詩云“橫看成嶺側成峰”,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獲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觀察事物必須掌握不同的方法。常用的觀察方法有: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和實驗中觀察;長期觀察、短期觀察和定期觀察;正面觀察和側面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解剖觀察和比較觀察;有記錄觀察和無記錄觀察;等等。觀察不同的對象,出于不同的目的,應事先考慮用什么樣的觀察方法。有時候,需要幾種方法配合使用。
4.感知為先,遵循規(guī)律。觀察事物是為了認識事物,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感知是有規(guī)律的,應該遵循規(guī)律去進行觀察。常用的感知規(guī)律有以下6種:
【強度律】 觀察的對象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觀察得清晰、準確。因此,在觀察前,對有可能提高強度的事物,應采取措施提高其強度。比如,觀察人的肌肉,繃緊時看得最清楚;觀察蒸汽的特點,水壺里的水要滿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異律】 被觀察的對象與背景反差越大,觀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設法增大觀察對象與背景之間的差異。比如,觀察一種昆蟲的形態(tài)、顏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紙上,效果會更好。
【對比律】 兩個顯著不同甚至對立的事物容易觀察,因而在觀察中把具有對比意義的事物放在一起觀察效果好。比如,兩種不同的蘋果放在一起,比較形狀、顏色、大小,再通過品嘗比較味道。
【活動律】 運動中的對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運動中的情況與靜止狀態(tài)有所不同。因此,觀察某些事物,既要觀察靜止的情況,又要看活動中的情況。比如,觀察一個人,就應將靜止狀態(tài)與活動狀態(tài)結合起來觀察。
【組合律】 把有關聯的事物組合起來觀察,既能把握整體情況,又能把握具體情況。比如觀察一間房屋的布置,觀察一個人的服飾就應該組合起來觀察。
【協同律】 觀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協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培養(yǎng)觀察力的方法
掌握了以上4項原則,父母就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寶寶鍛煉觀察力了。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寶寶觀察的對象,任何時間都可以觀察。有父母問,培養(yǎng)寶寶的觀察力從哪里入手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1.從興趣出發(fā)。父母可以引導寶寶觀察他感興趣的東西。寶寶更多對什么東西感興趣呢?研究顯示,寶寶通常喜歡觀察活的、動的東西,如小雞吃米、小貓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魚游泳等,不喜歡觀察靜的東西;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如孔雀開屏、花園里的鮮花等,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的水墨畫;喜歡看大而清晰的物體圖像,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東西;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如墻上掛的、桌上擺的、床上放的、身上穿的,位置不明顯的,容易被忽略;物體的開頭容易被觀察,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如一堆物品中,孩子容易將形狀相同的物品歸為一類;差別大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出來,差別小的物體,寶寶常常觀察不到。
2.注重感官體驗。吃水果時,父母可以引導寶寶用眼看、用手摸、親口品嘗,從而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也可以帶寶寶到大自然中,親眼看看破土而出的禾苗與小草,親耳聽聽優(yōu)美動聽的蟬鳴鳥叫,親手摸摸飽滿飄香的麥粒谷穗,親口嘗嘗涼爽的雪花冰塊,從而認識春夏秋冬四季。父母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感染寶寶,使寶寶產生喜歡看的愿望。當寶寶對某件事物產生了興趣,觀察時注意力就會集中。父母經常給寶寶講故事,比方說,故事里有大海,但對于大海,孩子沒有形象的概念,孩子喜歡玩沙子,但沒有和沙子真正的親近,那么就帶孩子去海邊,讓他身臨其境,在沙灘上與大海親密接觸。此時,及時和講過的故事聯系起來,引導寶寶親眼看到故事里的事物,寶寶對大海的印象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3.拓寬寶寶的視野。觀察力的強弱與寶寶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寶寶,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受到影響??吹酵瑯右环N現象,有的寶寶能觀察到許多細節(jié),有的孩子過目即忘,這與寶寶的知識儲備有關。知識學得扎實,道理融會貫通,觀察起來就比較深刻??梢哉f,觀察力基于知識與經驗,而知識的積累又會反過來促進寶寶觀察力的發(fā)展。所以,父母應該抽空多帶孩子參觀商場、動物園、公園,參加一些畫展、音樂會等有趣的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擴大知識面。
4.鼓勵寶寶提問題。不要總認為寶寶什么都不懂,寶寶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否則他們就不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如“天冷了水為什么會結冰”“我是從哪里來的”,等等。寶寶的問題有成人意想不到的,或者覺得可笑、荒唐。面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來的這么多為什么?”也許父母是回答不上來,也許認為小孩子的問題不值得回答。如果是這樣,會使寶寶很掃興,會挫傷寶寶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與思考。父母必須明白,當寶寶提問題時,不是在胡鬧,而是在求知。鼓勵寶寶提問題,就是在培養(yǎng)寶寶的觀察力和思考力。需要提醒的是,當寶寶提問題時,父母不必馬上給孩子標準答案,可以引導寶寶進一步觀察,陪寶寶一起求證,所以,父母不必因為回答不上來寶寶的問題而羞愧。
法國著名藝術家羅丹曾說:“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fā)現美的眼睛!”寶寶的眼睛總是明亮清澈的,因為他在認知和情感上有許多新奇的發(fā)現,有神秘的感受。令人激動的是,培養(yǎng)寶寶觀察力的過程,對寶寶來說就是一次又一次旅行,對父母來說同樣如此。父母們在職場拼搏之余,陪寶寶一起觀察身邊的事物,重新發(fā)現自己的好奇之心,不失為一個回歸童真和自然的修行之旅。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