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峰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中日友好醫(yī)院,山東莘縣252400)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劇,腦卒中后癲癇發(fā)作的臨床發(fā)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1].黃遠桂[2]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腦卒中后癲癇病的發(fā)生率為15.5%,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發(fā)病率為26.3%,腦梗死發(fā)病率為15.2%,腦出血發(fā)病率為11%.劉樹群[3]的研究顯示,癲癇病的發(fā)病率為9.1%,晚期癲癇發(fā)病率為3.09%,早期癲癇病發(fā)病率為6.04%.臨床綜合研究報告顯示[4],癲癇病的發(fā)作與腦卒中病灶部位有密切聯系.癲癇發(fā)作會對腦卒中患者的臨床預后和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為研究腦卒中后癲癇發(fā)作對腦卒中的治療和康復的影響,本研究選取2013-03/2014-03我院收治的28例腦卒中后癲癇發(fā)作患者的臨床資料做進一步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03/2014-03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癲癇患者28例,將其設為研究組,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28~75(平均53.7)歲;另將同期收治的單純腦卒中患者28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為29~76(平均5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腦卒中神經康復、擴血管、細胞營養(yǎng)治療,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苯巴比妥鈉(生產廠家:國藥集團新疆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30 mg*100 s/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65020331)200 mg和卡馬西平(生產廠家: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規(guī)格:0.1 g*100 s;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3982)200 mg進行抗癲癇藥物治療,2次/d.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和神經功能情況.
1.3 診斷標準 顯效:患者自覺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身體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自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身體各項指標有所恢復;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和身體各項指標無明顯改變,嚴重者甚至出現病情加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71.4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2.86%,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n=28,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受損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受損情況比較,研究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受損情況比較 [n=28,n(%)]
卒中后癲癇(post-stroke epilepsy,PSE)是指患者在腦卒中前無癲癇病史[5],在腦卒中后出現癲癇發(fā)作癥狀.該癥狀發(fā)病機制主要與腦卒中后患者出現膠質細胞增生、神經細胞變性或壞死造成腦組織結構變化有關;腦局部代謝障礙、續(xù)發(fā)于缺氧或缺血后腦部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的迅速上升都是腦卒中后癲癇病發(fā)作的重要因素;同時紅細胞代謝產物也是引起腦出血后繼發(fā)癲癇的主要原因.
臨床醫(yī)學研究[6]顯示,腦卒中后癲癇發(fā)作與腦卒中的病灶部位和形狀有密切關系,如腦卒中原病灶較大,導致患者神經功能受損嚴重,進而導致癲癇發(fā)作或癲癇病反復發(fā)作對其造成較為嚴重的續(xù)發(fā)性損害,使其神經功能受損.因此,腦卒中后癲癇發(fā)作的早期治療尤為重要.
臨床醫(yī)學在關于腦卒中后癲癇病治療的藥物選擇上也一直存在著爭議,且關于腦卒中后癲癇發(fā)作的治療目前尚無定論.本研究選擇苯巴比妥鈉和卡馬西平藥物控制癥狀,臨床療效相對較好,未出現不良反應.據相關文獻報道,腦卒中后早期癲癇癥狀無需長期服用抗癲癇類藥物,晚期可長期服用抗癲癇類藥物.就筆者臨床經驗認為,早期癲癇發(fā)作患者經檢查,如果發(fā)現皮層受損嚴重者應長期、正規(guī)的服用抗癲癇類藥物,避免出現癲癇反復性發(fā)作.晚期癲癇發(fā)作患者應按常規(guī)劑量服用抗癲癇類藥物,并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表現與檢查結果確定其用藥劑量和停藥時間.
在本研究中,28例腦卒中癲癇病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1.43%,其臨床療效顯著低于單純腦卒中患者的92.86%,同時研究組治療后,中度和重度神經功能的損傷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對腦卒中癲癇患者和單純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腦卒中癲癇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低于單純腦卒中患者.對于腦卒中癲癇患者應給予及時的治療和預防.
[1]吳 平,莫國毅.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9):4744-4745.
[2]黃遠桂.腦卒中與癲癇[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5):449-451.
[3]劉樹群.腦卒中繼發(fā)癲癇的臨床特點[J].山東醫(yī)藥,2013,53(29):56-57.
[4]張 暉,劉國榮,龐江霞,等.腦卒中后癲癇發(fā)作的臨床特點和視頻腦電圖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4(10):1074-1076.
[5]萬新立,趙煥東.腦卒中后癲癇41例臨床分析[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23(11):107-108.
[6]李邦松,王慶梅.70例腦卒中后癲癇的臨床特點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3,17(9):153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