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亮珍
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探討
龔亮珍
目的 探討婦產科陰道分娩后出血相關因素及應對措施。方法 選取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產婦120例與陰道分娩正常產婦120例的臨床資料。將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產婦與陰道分娩正常產婦分別設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比2組患者的各項指標。結果 研究組與對照組各個產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組分娩前后紅細胞比容差值、血紅蛋白指標差值、出血量及胎兒體質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因素包括凝血功能障礙、胎盤因素、產道裂傷及宮縮乏力等,應當充分重視產后出血不良因素的處理,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發(fā)生率。
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應對措施
產后出血是婦產科中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主要指產婦在完成分娩的24h內,陰道出血量>500mL。造成產后出血的因素較多,病因復雜[1]。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醫(yī)療科技水平的提升,婦產科患者的病死率有了顯著降低,但產婦經陰道分娩出血可能造成產婦感染,甚至出現出血性休克,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對產后出血相關因素進行分析,能夠為制定防控提供有效指導,進而降低婦產科經陰道分娩產婦的產后出血率[2]。本研究針對120例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產婦與120例陰道分娩正常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產婦與120例陰道分娩正常產婦的臨床資料。將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產婦與陰道分娩正常產婦分別設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產婦120例,年齡19~38歲,平均年齡(26.8±4.1)歲;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9.1±1.5)周;其中初產婦92例,經產婦28例。對照組產婦120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為(37.5±4.3)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7±1.1)周;其中初產婦94例,經產婦26例。2組產婦在孕周、年齡、生育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對比研究組產婦與對照組產婦的產程時間、分娩前后紅細胞比容差值與血紅蛋白指標差值、產后2h出血量及胎兒體質量。
1.3 出血量測量 胎兒經陰道分娩之后,立即將具有刻度的專用塑料容器放置在產婦的臀部部位,對產婦產后2h出血量進行測量,采用面積法、稱重法及實際測量法計算出血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產程比較 研究組與對照組產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組患者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及第三產程時間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產程時間比較(±s,h)
表1 2組產程時間比較(±s,h)
組別例數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對照組120 402.78±203.2730.72±17.967.54±3.87研究組120 386.74±168.7229.96±20.038.57±5.72
2.2 2組各項指標比較 研究組分娩前后紅細胞比容差值、血紅蛋白指標差值、出血量及胎兒體質量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241,P<0.05);其紅細胞比容差值、血紅蛋白指標差值及出血量與胎兒體質量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各項指標比較(±s)
表2 2組各項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例數紅細胞比血紅蛋白指標出血量胎兒體質量容差值差值(g/L)(mL)(kg)對照組1202.04±3.15 5.67±12.06228.72±40.013.28±0.52研究組1207.86±5.31a27.22±15.02a638.79±230.12a3.72±0.61a
在醫(yī)院內部的所有科室中,婦產科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母嬰的安全問題通常是醫(yī)學領域關注的重點話題。它不僅關系到家庭的和諧,同樣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3]。因此,對婦產科分娩質量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產后出血屬于婦產科室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有一定的高風險特征,為降低產后出血發(fā)生可能性,需對其相關風險因素進行分析與整合[4]。
在對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應當根據患者的出血原因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5]。對于產道裂傷患者,應當及時將產道裂傷處進行縫合處理;對于子宮收縮乏力患者,應當對其子宮進行按摩,并且給予宮縮劑治療;對于胎盤粘連患者,應當采用手取胎盤的方式,并且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刮宮處理[6]。同時,產后出血患者與其產程的長短存在一定的關系,產程較長的患者在產后子宮收縮力相對比較差,容易導致子宮收縮乏力,從而造成產后出血量增加;因此,應當充分重視產程較長患者的護理,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防止產后出血現象的發(fā)生。
婦產科陰道分娩出血的應對措施,主要劃分為分娩之前、分娩過程中及分娩后3個階段。(1)分娩前:在產婦分娩之前,應當加大產婦的保健力度,確保產婦各項檢查與病史查詢落實到位,對于一系列可能造成的產后出血的因素,采取針對性預防治療。(2)分娩過程中:應當對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仔細觀察,采取合理的處理方式,實時監(jiān)測產婦產程的進展,對于產程的觀測主要通過產程圖,以此降低由于子宮收縮乏力導致的產后出血狀況發(fā)生率;胎兒的頭部分娩出來之后,應當給予宮縮劑;同時,分娩過程中,應當加強產婦會陰處的保護力度,提高會陰切開縫合術的治療效果與整體水平,避免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出現軟產道裂傷狀況,一旦發(fā)現問題,應當立即對其進行處理。(3)分娩后:產婦在完成分娩之后,特別是產后2h的時候,如果產婦的出血量超過200mL,應當立即對產后出血原因進行分析,找出出血原因,并且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7]。本研究與張化嚴[8]的相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主要因素有凝血功能障礙、胎盤因素、產道裂傷及宮縮乏力等,應當在分娩前、分娩過程中及分娩后各階段充分重視這些因素的處理,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以此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發(fā)生率。
[1] 劉芳,譚艷萍.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7(3):96.
[2] 王艷.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探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8:243-244.
[3] 蘭蔚青.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探討[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19):117,119.
[4] 戴滿花.嚴重產后出血臨床特點分析[D].廣州醫(yī)學院,2011.
[5] 李娟.陰道分娩產后出血原因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7):600-601.
[6] 劉改新,王書玉,王芳.陰道分娩產后出血高危因素探討[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9,23(1):85-86.
[7] 劉娟娟.產后出血102例臨床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
[8] 張化嚴.婦產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探討[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30:156-157.
10.3969/j.issn.1009-4393.2015.5.022
四川 643100 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婦幼保健院 (龔亮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