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零形回指是現(xiàn)代語言學近四十年來熱門研究對象之一,不同語言學流派運用不同的方法來研究這一復(fù)雜問題,產(chǎn)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學界對漢語零形回指的研究主要是對話題和主語位置零形式的研究,而賓語位置的零形式則研究得較少。本文試圖論證賓語位置零形式的研究價值并對賓語位置零形回指已有研究進行總結(jié)綜述。
關(guān)鍵詞:零形回指;賓位;研究價值;綜述
一、賓位零形回指的定義
題目中的“賓位”指賓語位置,“零形”是零形式(zero form)的簡稱,指有意義沒形式的語言成分。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種成分的存在:
(1)a.他要求你參加。
b.他要求 參加。
c.我沒見過這種水果。
d.這種水果我沒見過 。
(1a)里誰“要求”,誰“參加”都有顯性的表達形式,(1b)里誰“參加”沒有顯性表達形式,可是我們?nèi)阅苤勒l“參加”:“他”參加。這個“他”雖然并沒有在“參加”前面出現(xiàn),可是理解的時候這個意義卻是確定無疑地在“ ”處存在(否則我們無法解讀這個句子),“ ”處這個有意義無形式的成分現(xiàn)代語言學稱為零形式。(1d)是由(1c)通過成分位移派生的,在這個句子的末尾也有個“ ”,這里也有個零形式,生成語法提供的證據(jù)是這個位置不能填入任何成分,零形式也是占據(jù)位置的?,F(xiàn)代語言學文獻里通常用“φ”來代表零形式成分。“φ”是代表一定意義的,尋找這個意義就是對“φ”進行解讀,它通常要解讀為語流中先于它出現(xiàn)的某個詞語,這時它被看做回指成分,而先于它出現(xiàn)的那個作為“φ”的解讀依據(jù)的成分叫做先行詞或先行語。
(2)這個人我認識,φ以前來過。
(2)中,φ是零形回指成分,“這個人”是它的先行語。這個意思的直觀表達是這個樣子:
這個人i我認識,φi以前來過。
“這個人”與“φ”擁有共同下標“i”,表明它們指稱的是同一個對象:φ要解讀為:這個人。(1b)、(1d)、(2)中都存在零形式,其回指解讀就叫作零形回指,這是廣義的零形回指。
零形式根據(jù)其性質(zhì)又可分為:移位型、隱含型、省略型。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3)a.這個人大家都認識φ。
b.他更喜歡φ游歐洲。
c.娃娃老愛跟著她,纏著φ要這要那。
(3a)這個句子是由“大家都認識這個人”這個原句通過移位派生出來的子句,句中零形式的位置不能填入任何成分,這樣產(chǎn)生的零形式叫做移位型零形式;(3b)不同于(3a),不是移位生成,因此找不到原句并且“游歐洲”前面隱含著“他”,但是“他”卻不能出現(xiàn)在句中,這樣的零形式叫做隱含型零形式;(3c)中的零形式是可以添補出來的,補上后依然是合法的句子,這樣的零形式叫做省略型零形式。省略型零形式可以出現(xiàn)在不同的句法位置:
(4)a.他的臉色忽然變了, φ心里頭不知道在琢磨什么。
b.他忽然想到門還沒鎖,φ轉(zhuǎn)身又走了回去。
c.廠里的事都是老婆在管,他只知道花錢,才不管小偷進不進φ呢!
φ可以出現(xiàn)在話題位置,如(4a);也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如(4b);還可以如(4c)一樣出現(xiàn)在賓語位置。本文要討論的對象就是這種出現(xiàn)在賓語位置上的省略型零形式。
二、賓位零形回指的研究價值
零形回指的消解是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難點問題之一。做好零形回指的本體研究,可以為計算機信息處理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目前零形回指的已有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是對話題、主語位置的零形回指的研究,主流的語法流派均對此予以了關(guān)注和研究,如形式句法、認知語言學(可及性理論與向心理論)、語用學、篇章語法等。話題、主語位置的零形回指已經(jīng)研究得比較充分了,而學界對于賓位零形回指研究得不多。但賓位零形回指卻是一個復(fù)雜的問題,其先行詞可以出現(xiàn)于不同的句法位置:
(5)a.廠里i的事都是老婆在管,他只知道花錢,才不管小偷進不進φi呢!
b.她的聲音i既舒緩又溫柔,本來很氣憤的張三聽了φi以后覺得心里好過多了。
c.她從來沒有反對過父母的安排i,以后她也不會反對φi。
d.老師在試卷i上改了分數(shù),遞給了他φi。
(5a-d)都是賓位零形回指句,但先行詞在(5a)是主語的修飾語、在(5b)中作主語、在(5c)中作賓語,在(5d)中作旁語。但(5a-d)中先行詞都是體詞性的,不僅如此,先行語還可以是謂詞性的,如:
(6)a.李書記提議在南郊建一個垃圾焚燒廠i,楊市長沒同意φi。
b.不僅你媽媽會喜歡這份禮物i,你爸爸也會φi。
c.你太太知道了你要去非洲援建i,她贊成φi么。
在(6a)中先行語是一個狀中短語,(6b)中是一個動賓短語,(6c)中是一個主謂短語。
甚者,賓位零形還會出現(xiàn)如下回指狀況:
(7)a.老李1有三個兒子2,老王很羨慕φ1。
b.老李家1有一個很帥的兒子2,老王家的姑娘很喜歡φ2。
c.老大媳婦1生了三個兒子2,老太太很稀罕φ1/2。
(7a)中φ只能以NP1為先行詞,(7b)中φ只能以NP2為先行詞,(7c)中φ既可以回指NP1,又可以回指NP2,那么是什么因素影響著賓位零形式的解讀?確定賓位零形式先行詞的規(guī)則是什么呢?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回答。
不僅現(xiàn)代漢語中存在零形回指現(xiàn)象,古代漢語不僅存在、而且更多,并且古代漢語的零形回指現(xiàn)象很早就引起了前人的注意,各家對同一零形回指的解讀各持己見。由于零形式的解讀規(guī)律沒有研究清楚,這給古文獻的解讀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在此僅舉五則《論語》為例:
(8)a.子1曰:“吾與回2言終日,不違,如愚。φ1/2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論語·為政》)
b.子曰:“晏仲平1善與人2交,久而φ1/2敬之?!保ā墩撜Z·公冶長》)
c.陽貨1欲見孔子2,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往而拜之。遇諸涂。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φ1/2曰:“不可?!保ā墩撜Z·陽貨》)
d.子路1從而后,遇丈人2,以仗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φ1/2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
(8a)中“退”前是一個零形式,孔安國注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釋道義”,可見孔安國認為“退”這個動作是描述顏回的,即這個零形式回指的是顏回;而朱熹的《論語集注》則認為是孔子退而省顏回之私,即“退”前的零形式回指的是孔子;楊伯峻則認為兩種觀點都說的通。僅這一處,就有三種觀點。(8b)中“敬”是二價動詞,“敬”的施事采用了零形式,皇侃《論語義疏》認為是“久而人敬之”,即“敬”前的零形式回指的是前一句的“人”,而“之”指代的是“晏仲平”;清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提出“此處當從鄭本無‘人字,解為平仲敬人”,可見他認為“敬”前的零形式回指的前一句的“晏仲平”,而“之”指代前一句的“人”。(8c)描述的是陽貨與孔子對話的場景,但對于說“不可”的到底是誰歷來有兩種觀點:《論語注疏》中認為:“曰:‘不可者,此孔子遜詞”;而明人郝敬之則提出至“孔子曰”前的“曰”都是陽貨的自問自答,即他認為“曰”前的零形式回指的是“陽貨”。宋呂本中《紫薇雜說》以至清朱彬《經(jīng)傳考證》、宋翔鳳《論語發(fā)微》都認為(8d)中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在說自己,即“四體不勤”前的零形式回指的是“丈人”,而其余更多人主張說是丈人責子路,即“四體不勤”前的零形式回指的是“子路”。除了這些處于主語位置的零形式,賓語位置的零形式的解讀也同樣存在爭論:
(9)子1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φ1/2,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9)中“知”的賓語是零形式,人家不知道的是什么呢?當時因為有說話的實際環(huán)境,不需要說出便可以了解,但這一零形式的解讀卻給后人帶來的困難?;寿墩撜Z義疏》認為此有二解,一種認為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先王之道”了。而更通常的理解則是“人不知”的是說話者,即“知”后零形式回指的對象是本句中的“子”。
隨便翻翻《論語》就可以發(fā)現(xiàn)到處是此類現(xiàn)象,隨便將幾本注疏放在一起對比閱讀,你就會發(fā)現(xiàn)分歧不斷出現(xiàn),而這些分歧多半是關(guān)于零形回指的。如果把調(diào)查范圍擴大到十三經(jīng),那么古代漢語的零形回指、賓位零形回指規(guī)律的研究就顯得更加必要了。
三、賓位零形回指的研究現(xiàn)狀
從目前學界的已有成果來看,對零形回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話題、主語位置零形式的研究,而對賓位零形式則關(guān)注得較少,這正是本文關(guān)注的對象。對于話題、主語位置零形式的研究我們在這里不贅述,詳細可以參看黃嫻&張克亮(2009)、劉文霞(2009),我們將精力主要放在賓位零形回指的已有研究上。
已有的對于賓位零形回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式句法領(lǐng)域。賓位上的零形式在形式句法學派被稱為空賓語,但形式句法學內(nèi)部對于空賓語的性質(zhì)認定存在分歧,Huang(1982)認為漢語中的空賓語是空語類中的變項,Xu(1986)則認為是自由的空語類。
Xu(2003) 通過狀語省略顯示空賓結(jié)構(gòu)與 VP 省略結(jié)構(gòu)不同。
李艷惠(2005)在Xu的基礎(chǔ)上,對比了帶有附加語的動詞結(jié)構(gòu)、助動詞結(jié)構(gòu)、“是”字結(jié)構(gòu)省略時的不同解讀狀況:
(10)a.我認識他很久了,我爸爸也認識φ。
b.我要探望他三次,我爸爸也要φ。
c.我認識他很久了,我爸爸也是φ。
(10a)第二個小句中動詞結(jié)構(gòu)省略時,對缺失成分的解釋不能包含表時間持續(xù)的附加語“很久”,其含義是我爸爸也認識他,只是不是認識很久;(10b)助動詞結(jié)構(gòu)和(10c)“是”字結(jié)構(gòu)的省略中,對缺失成分的解讀則包含表示表頻率的短語“三次”和表示時間持續(xù)的短語“很久”,分別表示我爸爸也要探望他三次和我爸爸也認識他很久了。即含有助動詞或系動詞的省略句的解讀必須包含狀語短語成分,而對含有動詞的省略結(jié)構(gòu)的解讀時則必須把狀語短語排除在外。作者認為這是由于中心語的詞匯特性決定了是否須有空號出現(xiàn)以及該空號如何解釋:動詞的詞匯特性要求它選擇名詞短語作為它的補語,因此只有名詞短語投射到了表層句法上,從而省略的解讀中只包括名詞短語;而助動詞的詞匯性質(zhì)要求它選擇動詞短語作為它的補語,狀語作為動詞短語的一部分可以投射到表層句法上,從而省略的解讀中也可以包括狀語;“是”所選擇的投射要大于動詞短語,解讀時包括主語之后包括狀語、否定以及助動詞在內(nèi)的所有成分。
李汝亞&石定栩&胡建華(2012)對空賓結(jié)構(gòu)和“也是”結(jié)構(gòu)、“也+情態(tài)結(jié)構(gòu)”這三個結(jié)構(gòu)的解讀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前者不受平行原則制約,后者遵守這一原則??梢哉f這是對李艷惠(2005)的實證研究。
而從篇章角度對賓位零形回指進行研究可見于許余龍(2004),他認為“在篇章中,要使期待副主題(賓語)實現(xiàn)為一個零形代詞的篇章條件似乎應(yīng)該包括:(1)兩個小句較為簡短,從而與第一個連動結(jié)構(gòu)相似;(2)兩個小句都含有一個機及物動詞,第一個小句中動詞的施事和受事都明確地表達出來了,而第二個小句的主語和賓語同時實現(xiàn)為一個零形代詞;(3)兩個小句表達兩個前后緊接著發(fā)生的行為如果所有這些篇章條件得到滿足,那么第一小句的賓語可以認為是表達一個顯著的副主題。這一顯著副主題在下一小句中成為顯著期待副主題。在這樣的篇章環(huán)境中,一個零形代詞的指稱對象可以是一個顯著期待副主題?!痹S的這一段話表達了其對賓位零形回指情況的一個粗略印象,有待驗證。且他只指出了賓位零形回指的先行語是前一句的賓語這種狀況,而根據(jù)蔣平(2004),賓位零形回指的先行語還存在在話題、主語和主語的修飾語、旁語的情況,許對這些情況并沒有進行研究。
四、小結(jié)
綜上所述,賓位零形回指是一個有意義而亟待研究的研究對象。已有的集中在話題、主語位置的零形回指研究可以為此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從生成和篇章的角度進行的研究為賓位零形回指現(xiàn)象的研究開了個好頭,但賓位零形回指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大量工作有待開展,如:賓位在很多情況下處于句子末端,這為賓語的脫落提供天然的環(huán)境,因此我們不禁設(shè)想現(xiàn)代漢語賓位的零形式是否由古代漢語賓語位置的“之”脫落而來呢,這就需要統(tǒng)計對比各個時段相同語境下的相關(guān)用法了。
參考文獻:
[1] Huang, C.-T. James 1982 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 . MIT, Cambridge, Mass.
[2] Xu, Liejiong 1986 Free empty category. Linguistic Inquiry 17.
Xu, Liejiong 2003 Remarks on VP-ellipsis in disguise. Linguistic Inquiry 34
[3]黃嫻&張克亮.《漢語零形回指研究綜述》[J],《中文信息學報》, 2009(4).
[4]蔣平.《零形回指現(xiàn)象考察》[J].《漢語學習》, 2004(3).
[5]李艷惠.《省略與成分缺失》[J].《語言科學》, 2005(2).
[6]劉文霞.《漢語零形回指研究綜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6).
[7]李汝亞,石定栩,胡建華.《省略結(jié)構(gòu)的兒童語言獲得研究》[J].《中國語文》, 2012(3).
[8]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 2013.
[9]皇侃撰,高尚榘整理.《論語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0]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1]許余龍.《篇章回指的功能語用探索一項基于漢語民間故事和報刊語料的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0.
[12]楊伯峻.《論語譯注(簡體版本)》[M].北京:中華書局, 2006.
[13]楊樹達.《論語疏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4]朱熹 2013《論語集注》[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1999.
[15]《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十)——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肖夢婷(1990–),女,江蘇鎮(zhèn)江人,吉林大學文學院 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