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東
(山西省運城師范高等??茖W校 山西 運城 044000)
在高等師范院校的專業(yè)培養(yǎng)體系中,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技能,無論是聲樂教學還是器樂教學,視譜即唱和聽覺訓練都是學生增強樂感和表現能力、提高審美情趣、擴展音樂語言的基礎訓練部分,可以說,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所習得的對音色、音準、音程、旋律、節(jié)奏、音樂表情等基礎樂理知識建筑了音樂世界的“地基”,這個“地基”挖掘得越深厚,音樂大廈就可以建設得越牢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教學模式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音樂教學形式面對的豐富化需求,高師院校所培養(yǎng)的音樂專業(yè)人才的職業(yè)多元化需求以及全社會對藝術素養(yǎng)強烈的普及化需求都迫使我們擴展目前的唱練耳教學模式,為學生豐富音樂語言,進一步提升其藝術素質。
傳統(tǒng)的不配備多媒體設備音樂教室,多采用鋼琴或錄音設備進行視唱練耳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環(huán)境枯燥,學生也只能集中在教室里進行練習,老舊的設備甚至會出現音準音色的誤差,所以多媒體設備的引進已經形成大勢所趨。今天的教學需求也不同于往日,高師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已經不僅僅是培養(yǎng)教學人才,更是培養(yǎng)促進社會藝術素養(yǎng)發(fā)展的人才,所以低效、老套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例如《雕花的馬鞍》這樣的民族音樂,教師除卻教室里的鋼琴很難再為學生進行馬頭琴伴奏,而馬頭琴獨有的伴奏音色才是這首歌曲的精髓所在。目前的硬件設備要求并不高,具備基本智能操作功能的電腦、手機就可以滿足要求。市面上常用的軟件包括Earmaster即練耳大師、精靈試唱等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很多軟件不僅可以安裝在教室的電腦里,更可以安裝在個人手機上。它們除卻簡單的聽、唱、錄、放功能,還可以提供單音、音程、和弦、節(jié)奏、旋律等單項訓練。可供選擇的曲譜與互聯網相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軟件還具有音樂制作的功能,滿足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多媒體設備軟硬件的引進不僅可以改變高師院校的教學模式,還可以提升高師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內容豐富化的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更高效更便捷地完成更多的教學任務。
視唱練耳的教學多是以考試內容為指導方向,一直將和弦、節(jié)奏、旋律作為考試重點,后來民族調式也成為現有音樂考試的偏好。可見重大考試中音樂素材的選取越來越呈多元化的趨勢,多聽多練成為學生提高視聽練耳技能的最佳方法。但是在高師教學模式中,還是以傳統(tǒng)的著名古典音樂小品、優(yōu)秀的民歌等為主,缺乏創(chuàng)新,甚至出現學生在中學階段學過的內容在高師階段反復出現的情況,且練習內容并沒有內容考試的變化作出調整。高師階段的音樂教學添加不同國家的音樂、不同地區(qū)的原生態(tài)音樂,甚至當下的流行音樂。音樂素材的更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音樂素養(yǎng)。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視唱練耳是最為枯燥的,而忽略了其背后的藝術感染力。音樂是高度抽象、最接近藝術本質的表現形式,事實上,一段旋律背后可以涵蓋哲學思想、時代特征及心理暗示等內容。例如《UptownFunk》這樣的流行單曲,其曲調就涉及“Funky”、“R&B”、電子樂等多種音樂風格,并且其背后的美國和黑人文化的關系都值得探討。目前高師院校內的視唱練耳教學重點是樂理,對樂理背后涵蓋的內容做出解釋和擴展,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音樂;另一方面橫向學科知識的啟發(fā)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馬達.二十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發(fā)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1.
[2]王麗燕.我國高師音樂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4.
[3]尹慧.現代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