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曉慶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與豐富文明成果的國家,傳統(tǒng)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也正是因為如此,語文學科教學顯得格外重要。只有做好語文教學,才能促進國家文化的傳承,促進語言與文化的結合,讓文化、靈感與字句得以互動。關注學生讀、思、寫能力的提升,是每一位現代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所在。
一、讀、思、寫教學的統(tǒng)一性,促進文化、靈感與字句有機整合
要促進小學生讀、思、寫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教學活動中落實統(tǒng)一性的教學原則。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將學生的智力放在影響其學習效果的第一位。因此,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重點往往在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上,沒有關注學生思維與情感的培養(yǎng)。堅持統(tǒng)一性的教學原則,會讓小學生的讀、思、寫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也會讓其相對應的文化水平、寫作靈感以及字句基本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學中將讀、思、寫有效結合起來,落實到課堂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比如在講解《陳毅探母》的時候,教師先給學生一段時間進行自主閱讀,從中去感受字里行間的情感與文化力量,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體會。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與字桀犬吠堯進行互動,深入發(fā)現文章中“孝順”與“感恩”這樣的文化要素。在閱讀與思考完成之后,教師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寫下來,并結合自己的實際談一談今后的做法。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讀、思、寫完全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學生寫作靈感的激發(fā)。
二、讀、思、寫教學的鼓勵性,促進文化、靈感與字句有機整合
對小學生的讀、思、寫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師需要多給予學生鼓勵。在社會文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不斷豐富起來。同樣,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標準也應當根據社會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不再通過考試對學生進行強與弱地判斷,而是要堅持鼓勵與引導的原則,促進學生不斷完善自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有開放發(fā)展的自由,從而實現小學生個性化完善的目標。在培養(yǎng)學生讀、思、寫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并接受小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小學生提出不同的標準,針對學生的特點,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
比如在學習《小鷹學飛》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培養(yǎng),鼓勵小學生發(fā)現文章內容的特點,在閱讀的同時思考老鷹是如何教小鷹飛的,思考老鷹所用的方式對不對。教師在課堂中讓小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不要急得否定學生,而是要結合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具體依據進行分析,鼓勵小學生有自己的看法。當小學生受到教師的鼓勵,他們就有更多的勇氣去思考,去與文章中的字句、文化進行互動,具有個性化的靈感。學完這樣具有意義的課文,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成果以讀后感的形式寫下來,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在批改學生的讀后感時,要利用一些積極的語言或者可愛的簡筆畫去給學生肯定,給小學生更多的正能量,促進小學生進步。
三、讀、思、寫教學的主體性,促進文化、靈感與字句有機整合
無論在哪個階段、哪個學科的教學中,學生永遠都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小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要引導小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明確學生的主體性,讓教學活動符合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教師要對小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情感方式進行把握,在教學中調動其積極性。
在講解《狐貍和烏鴉》這則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共同閱讀與討論這則寓言故事中的文化要素及其蘊含的道理,促進小學生文化意識與理解能力的增強,更讓小學生在理解文中道理的那一刻獲得語文學習的靈感。
綜上所述,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讀、思、寫能力,促進小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科的文化力量,將靈感與字句進行結合,就要關注教學原則。關注讀、思、寫教學的統(tǒng)一性、鼓勵性與主體性,讓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發(fā)揮,有利于激發(fā)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讀、思、寫三項能力提升了,小學生的語文整體水平才能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