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教會學生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之外,更應該啟發(fā)學生真正地認識語文,學會學語文,從而詩意地看待世界。發(fā)現學習由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啟發(fā)我們進行創(chuàng)造的學習,摒棄以往枯燥的語文學習的教學方式。發(fā)現學習對語文教學中課文的解讀與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多角度多層面地解讀課文,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發(fā)現學習;遷移;語文教學;課文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當下,素質教育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成為學習的積極探索者。發(fā)現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法應用于語文學習活動中,教師只提供掌握知識的可能性,真正的掌握需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學習”。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激發(fā)自身學習經驗與能力,積極融入到課堂中去,更好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發(fā)現新的視角,解決新的問題。
一、發(fā)現學習與語文教學
(一)發(fā)現學習的產生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提出:“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不需要教了嗎?”[1]這就是發(fā)現學習的意義??梢?,教育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釋放學生的能力,主動學習探究,獲得學習的樂趣。
發(fā)現學習的主要特征,就是發(fā)現學習過程中的有效要素。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頭腦,在老師給定的學習環(huán)境中,把握有限的資料,提取舊有的知識儲備,把新的知識結構體系與此結合,知識遷移的過程中,在超越給定資料范圍的意義中得到自己的理解,使新知識成為自己的,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性。
發(fā)現學習正式提出,是在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著作《教育過程》中,他指出:“發(fā)現學習就是以培養(yǎng)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教材為內容,使學生通過再發(fā)現的步驟來進行學習的?!盵2]這種方法現在已經廣泛地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老師提供的知識資料,自己主動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找出自己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再次發(fā)現與再次學習,想象力與思維空間得到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
(二)語文與發(fā)現學習
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可以很好地利用發(fā)現學習這一學習方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語文學習內容的廣泛性與開放性。不僅僅就語文課本而講解知識,它涉及其他人文社科類的各個方面。學習一篇課文,就需要學生調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文章讀出自己的理解。語文學習調動起學生不同的想象,從而喚起不同的發(fā)現。語文由語言組成,不同的言語組織形式,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內容,學生需要在了解這些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讀懂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就需要自己去發(fā)現體驗,了解作者以及時代背景,而不僅僅就課文而學習。二是語文學習方式的實踐性與操作性。語文學習不僅是知識的掌握,更需要能力的培養(yǎng),即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這些能力的形成就需要進行發(fā)現學習。例如寫作的學習,僅僅掌握寫作的規(guī)則是不行的,閱讀范文是不夠的,需要在積累的基礎上應用于實際的寫作中,只有寫的多了,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才能更好地寫作。就閱讀而言,學生要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對課文進行自我建構,不斷地自我發(fā)現,從自己的角度理解不同文章的主題。由此看出語文中應用發(fā)現學習方法可以更好地促進語文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學習的動力。
二、發(fā)現學習與課文解讀
發(fā)現學習應用于語文教學中,最值得探究的是對課文的解讀。“傳統(tǒng)偏見將文本看成一個凝固封閉的永不變更的客觀認識對象,作品的藝術思想價值是超越時空的客觀存在。[3]”但是在社會文化不斷變遷的過程中,這種觀點逐漸被顛覆,不同的時代背景,給予作品不同的主題。人的個性意識的張揚,不斷對文本進行了多元化的解讀。
接受美學的杰出代表漢斯·羅伯特·姚斯(HansRobeJuass)提出:“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提供同樣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形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4]”發(fā)現學習就是激發(fā)學生對文本解讀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學生作為讀者直接與文本進行對話,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己個性化的理解。課文對于學生來說是開放的,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文本,任何詮釋文本的含有的視角都是獨特的。
語文課文的學習,具有多維的研究空間,初次接觸一篇課文,學生會有自己的“發(fā)現”,對課文有自己感性的理解。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會對課文產生自己不同的意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參與到發(fā)現學習的過程中去,使教材在原有意義的基礎上顯現新的含義,這也是課文在現在所產生出來的意義,具有了時代特色。以往的學習都是具有固定形式和標準答案,讓每篇課文都只有確定的思想主題。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學習到這個知識點就可以,嚴重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而發(fā)現學習是不確定性的,因人而異,只要解讀的觀點符合實際,是學生給了課文新的意義。教師應該放開手腳,允許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方式解讀文本,參與文本的解構。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思維的發(fā)掘者,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教授,更需要不同思維的碰撞。每個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都會成為解讀一篇課文的素材。教師應該收集這些觀點,成為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學習的線索,更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
三、發(fā)現學習與教學應用
布魯納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法,提出了人可以通過自我的發(fā)現來進行學習,只有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獲得過程中,通過把所接收到的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經驗轉化,對接,融合并應用于自己的實踐,這才是真正的學習。
語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模式化的方式進行,學生被禁錮在框架里,認識能力得不到發(fā)揮。應試教育的影響力依然存在,取得相應的高分才是重要的。聽說讀寫和較好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被棄之一旁。教師教學僅以教參和課本為主,重復的教學,知識和教法陳舊枯燥,極大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一)改變教學過程和方法
語文是一門無關應試,有關素養(yǎng)的學科。發(fā)現學習可以改善語文教學的過程和方法。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選讀都具有豐富的情感內容,包含語言文字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挖掘教材的價值,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獲得體驗,選取自己的角度探究文本的價值,建構知識體系。指導學生在各種文學體裁下進行歸納出特點,逐漸學會自我發(fā)現它們的不同。在自我的探究與發(fā)現過程中,學會發(fā)現學習。教師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給足充分的空間讓學生感知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在不斷的主動探究中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文學品位。
(二)提高知識遷移和能力
“語文學習要結合大語文的觀念,將許多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讀得粗、多而廣博;讓學生讀得多讀得快,廣種薄收,材料給的豐富而足夠。[7]”認知學派認為,學習是一個同化和順應的過程。通過發(fā)現學習而形成的語文知識,便于記憶保持和再現?!耙哉Z文學習來說,同化是把新的語文知識納入原有的語文知識結構之中,從而獲得理解;順應是對原有的語文知識結構進行改組,從而產生新的語文知識結構。一旦學生掌握了這種認知結構,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盵8]教師需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補充課外閱讀材料,讓學生從課堂走入生活,大量地閱讀文章,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語文知識。這樣課堂中已經學到的知識會在自己探究中得到遷移和強化。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要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改變依賴教師的心態(tài),積極探究知識,學會發(fā)現,學會學習。發(fā)現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引進語文課堂是可取的,它可以改變語文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提高學生語文知識的遷移和文學鑒賞能力。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從不同角度解讀課文,學生的觀點得到正視,學習興趣得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
社,1986,12(70).
[2]布魯納著,瞿葆奎譯.教育學文集·教學<上>——發(fā)現的行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585-584.
[3]楊秀.“發(fā)現學習”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2006(7).
[4]漢斯·羅伯特·姚斯著,周寧、金元浦譯.文學史作為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4).
[5]王曉瓊.“發(fā)現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35).
作者簡介:蘇秋霞,女, 1992年生,漢族 ,山西河津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