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濤
摘 ? 要:臺灣私立大學公共財政資助政策自上世紀70年代末發(fā)展至今,先后經歷了機會均等、傾斜資助、績效資助三個階段,資助機制逐漸完善。目前,臺灣通過制定相關法規(guī)政策、提供資助等手段來調控私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根據(jù)院??冃гu估結果分配部分政府撥款。臺灣通過構建合理的分配機制,有效地促進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對大陸民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研究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臺灣;私立大學;公共財政資助經費;分配機制
臺灣私立大學公共財政資助政策先后經歷了機會均等、傾斜資助、績效資助階段。不同歷史階段的資助政策體現(xiàn)出不同特征:公共財政資助機會均等和傾斜資助階段以提供經常性經費直接資助為主,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和扶持臺灣私立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促使私立大學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主體之一;績效資助階段通過建立評估機制,淡化機會均等和傾斜資助原則,凸顯績效資助特點,重視優(yōu)質私立大學發(fā)展,其中,制定法規(guī)政策和經濟資助是臺灣政府調控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兩種重要手段。
一、法制保障
根據(jù)臺灣相關規(guī)定,“政府對于私人經營的成績優(yōu)良的教育事業(yè)應予以獎勵或補助”[1]。臺灣私立學校相關規(guī)定也明確指出對于私立學校的獎勵內容:政府應對辦學成效良好的私立學校給予獎助[2]?;诖?,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從1975年開始編列預算,獎助私立大學;到1978年,已經將獎補助私立大學的項目細分為師資獎助、軍訓教官待遇獎助及教學獎助,并逐年擴大獎助項目。之后,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為整合大學資源,協(xié)助學校進行長遠規(guī)劃。1990年,臺灣開始實施《私立大學校院中程校務發(fā)展計劃》,各院校就其發(fā)展重點、特色、資源運用等內容擬定發(fā)展規(guī)劃,并經校務會議及董事會評審通過后,報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審核。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根據(jù)審核結果給予院校獎補助經費。
二、私立大學經費來源
為提升私立大學經費分配效率,從1997年開始,臺灣政府進一步將資助私立學校的經費分為“獎助”與“補助”兩部分,各占50%。補助為學?;具\作所需經費,以學?;緱l件與運作條件為分配根據(jù);獎助則為學校發(fā)展所需經費,目的在于協(xié)助學校建立發(fā)展特色。因此,各私立大學必須提出校務發(fā)展整體計劃,政府再根據(jù)該計劃的審核結果、辦學成效,以及學校規(guī)模與性質來核定獎助金。
2004-2005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委托臺灣評鑒協(xié)會進行大學校務評估工作。為避免給私立大學造成負擔,臺灣評鑒協(xié)會將2005年度《私立大學校院整體發(fā)展獎補助作業(yè)》與《大學校務評鑒規(guī)劃與實施計劃》合并實施,讓私立大學獎補助工作由“審核”過渡到“評鑒”形式。另外,為促進學校間的競爭,提升學??冃П憩F(xiàn),臺灣教育主管部門逐年調整對私立大學的補助與獎助比例,1997年獎、補助比例各占50%,2005-2007年(該計劃三年一個周期)調整為補助占35%、獎助占65%。由此可知,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于私立大學的經費分配愈來愈強調按照績效表現(xiàn)來進行擇優(yōu)獎助。
2004-2006年,臺灣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仍以自籌為主,其中,學雜費所占比例最高,約占學校收入的60%,其次是政府獎補助收入,約占學校收入的10%~12%(見表1)[3]。由此可見,相對于學雜費收入,臺灣私立大學財源中其他項目收入來源所占比例較低。目前,臺灣經濟增速緩慢,政府短時間內難以增加對私立大學的經費投入,因此,私立大學希望在推廣教育、建教合作、捐贈等方面增加經費來源。
東海大學是目前臺灣地區(qū)最好的私立大學之一。東海大學收入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臺灣私立高校的收入現(xiàn)狀(見表2)。
三、政府資助經費的分配方式
目前,臺灣對私立大學的資助經費分配可分為兩類:一是基本需求補助,如私立大學整體發(fā)展計劃補助與一般經費補助;二是績效本位獎助,即在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政策目標下,以大學機構的績效表現(xiàn)為分配基礎,如私立大學校院整體發(fā)展計劃獎助、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發(fā)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等。
(一)基本需求補助
目前,臺灣政府按照教育主管部門頒布的《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fā)展計劃》對私立大學的基本需求進行資助,獎補助經費分為補助經費與獎助經費兩部分。
2008年以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私立大學的獎補助計劃周期為3年。第一年,由評審委員赴各校進行實地走訪評審;第二、三年,評審委員就各校所提交的前一學年度的執(zhí)行績效報告進行書面評審,并提供委員評審意見供各校改進及修訂發(fā)展計劃參考。教育主管部門針對各大學資源投入及學校規(guī)模對私立大學進行經費補助。其中,學校規(guī)模因素占到分配權重的70%,即學校研究生與專任教授的人數(shù)愈多,在基本需求補助經費的計算上愈具優(yōu)勢。
從2008年起,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將周期為3年一輪的獎補助計劃改為每年滾動式修正。此外,補助項目占總經費的比例也由35%降至30%。除保留整體教學資源投入指標、規(guī)模補助的三項指標,其他補助指標隨之調整,并將教育主管部門近年來十分強調的照顧弱勢學生群體政策納入私立大學補助項目中,占補助經費的30%(見表3)。
從2008年起,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補助項目新增“助學補助”指標,導致規(guī)模補助占補助經費的比例下降,由2007年的70%降至2008年的40%。另外,投入補助項目新增“整體教學資源投入”與“校務發(fā)展經費籌措成效”指標。前者通過各校自有資源投入來計算,不包括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下?lián)艿难a助經費;后者根據(jù)各校除政府補助和學雜費收入以外的經費籌措效果進行評估。各校捐贈收入、建教合作收入、推廣教育收入、財務收入、其他收入等項目的籌措成效愈好,在補助經費的計算上愈有利。此外,由于助學補助經費的核撥方式由之前核撥給學校改為直接補助學生學雜費用,各私立大學獲補助金額普遍受到影響。
(二)績效本位獎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經濟發(fā)展放緩、投入不足的影響,臺灣政府在大學經費的分配上引進競爭機制:一方面,希望將有限經費做擇優(yōu)補助;另一方面,希望為大學建構一種良性的競爭環(huán)境,以提升大學辦學質量。各大學在向政府爭取經費補助前,必須提出一套完整的校務發(fā)展計劃,規(guī)劃未來各階段的資源需求,再就需要政府補助的部分提出申請。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在受理各校申請時,需通盤考慮各校計劃的周期性和前瞻性、政府當年的財政能力之后,再分配額度。必要時,申請學校需要配合教育主管部門人員的實地考察與調研,從而確保各校經費運用的進度與適當性。最后,根據(jù)績效原則,資源使用績效良好的學??傻玫筋~外的經費獎助。
從現(xiàn)行的大學資源分配政策來看,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在“強化大學教學、研究基礎建設,提升大學競爭力”的總目標下,從1998年開始實施各種競爭計劃,通過經費分配來引導大學院校整合資源、建立特色,以全面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發(fā)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等都是為了提升大學競爭力,其經費分配均按照大學績效表現(xiàn)而定。從2005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大學的經費獎補助情況來看,高等教育總預算(包含100億元新臺幣的特別預算)為834億元新臺幣,其中,競爭性經費占13.8%。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為打破過去齊頭式分配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現(xiàn)將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近年重點競爭性獎助計劃,包括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fā)展計劃、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分項、發(fā)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做如下說明。
1.獎勵私立大學校院校務發(fā)展計劃
近年來,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愈來愈重視對于私立大學的資助經費分配(見表4)。1996年,該計劃對于私立大學的補助比例仍高于獎助比例;1997年,調整為各占一半;2005年,獎助比例已高于補助比例;2008年,繼續(xù)提高獎助占總經費的比例。由此可知,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早已從調整計劃的補助與獎助比例著手落實大學獎優(yōu)汰劣機制。
就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私立大學院校的獎助項目而言,2005-2007年的評審方式是由評審委員根據(jù)院校前一學年校務發(fā)展計劃(包含學校辦學理念與目標、學校特色、發(fā)展策略、經費規(guī)劃等)的執(zhí)行成效,以及在教學、訓輔、研究、推廣、國際化、行政六項辦學績效指標上的表現(xiàn)來評分??冃П憩F(xiàn)的評分依據(jù)包括學校提供的申報規(guī)劃材料和按照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規(guī)定表格提交的量化數(shù)據(jù)。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將學校在各項目的得分代入獎助公式,計算各校能獲得的獎助經費。其中,校務發(fā)展計劃的權重從2005年到2007年逐年降低,由30%降至10%;辦學績效的權重則相對提高,從70%升至90%。由此可知,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對于私立學校的獎助款主要采用績效本位的分配方式,即主要以學校辦學績效作為經費核發(fā)的根據(jù)。而且,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所扮演的角色逐漸從協(xié)助各私立大學建立自身特色的輔導者轉為考核各校辦學績效的監(jiān)督者。
從2008年起,為提高本計劃獎助經費計算的客觀性,獎助經費的審核與分配新增了其他量化指標,與書面評審相輔相成(見表5)。2008年的獎助指標增加“大學評鑒”和“政策績效”?!按髮W評鑒”是按照各校在校務評鑒、系所評鑒和專案評鑒(體育訪視)方面的表現(xiàn)來評分,按照評估結果擇優(yōu)獎助。“政策績效”反映學校配合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推動政策的績效表現(xiàn)。由此可知,就臺灣政府對私立大學經費獎助來看,其額度大小已經與大學校務評估、大學系所評估和大學項目評估的結果相關聯(lián)。
此外,由表5可知,目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分配給私立大學的經費,除了考慮學校經費規(guī)劃和執(zhí)行效果外,決定因素還是各校在教學與研究等方面的表現(xiàn),以及各校的評估成績。
2.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是臺灣補助大學院校的計劃之一,屬于大學之間的競爭性獎勵機制。該計劃在私立學校的獎補助方面,逐年提高依據(jù)辦學績效所給予的獎助經費比例,降低依據(jù)學校規(guī)模所給予的補助經費比例。因此,這項計劃有利于引導臺灣的一些大學將自身定位為教學型大學,其中私立大學所占比例較高。2005年,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編列了10億元新臺幣,并通過評審結果來決定各申請學??色@得的金額。政府希望通過競爭獎勵機制引導各校向教學卓越發(fā)展,使其成為臺灣教學卓越大學的典范。計劃實施一年后,內容略有調整,申請計劃以3年(2006年、2007年、2008 年)為規(guī)劃期程,2006年的經費預算擴大為50億元新臺幣。本計劃的評審指標主要分為六方面內容(見表6)。
從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于2005年公布之后,第一年共有54所院校提出申請,最終有11所院校獲得補助,其中8所是私立大學。從2006年起,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范疇從普通大學擴及師范院校、體育院校及技職院校,資助范圍越來越大。從2009年開始,對技職院校體系中的科技大學和技職院校的資助調整為每2年一次(見表7)。
2014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評審體系包括共同性審核指標和學校特色審核指標。共同性審核指標包括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學習成效、改善課程規(guī)劃三個方面,共計14項。學校特色審核指標包括學??陀^評估其系所特性、師資結構、教學設備、學生素質等因素;在學?,F(xiàn)有基礎上,考慮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和教育目標,研究提出學校特色和創(chuàng)新性,以及可以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學習成效、改善課程專業(yè)內容的措施;前一年度學校補助的執(zhí)行成效也被納入審查范圍。
2013-2014年,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劃獎勵了22所私立普通大學,占資助院校的66.67%;資助經費為11.55億元新臺幣,占總資助金額的73.33%(見表8)。[10]
2011-2012年,該計劃獎勵技職體系中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共計25所,占資助院校的70.59%;資助經費為11.46億元新臺幣,占總資助經費的70.48%。
此外,為落實臺灣私立大學進退場機制,教學卓越各年度計劃審核結合上一年度已獲補助學校的考評結果及當年新申請學校計劃的審核結果辦理。例如,經考核學校未依計劃切實執(zhí)行或績效不佳,將按照情形縮減或暫緩經費獎助,讓新申請學校獲得獎助。
3.發(fā)展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劃
為促進臺灣大學之間的良性競爭、提升國際競爭力,臺灣在2004年推動的新十大建設計劃中,將“發(fā)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列為首項計劃,規(guī)劃從2005年到2009年以特別預算方式編列500億元新臺幣經費,期望針對臺灣重點領域遴選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學并給予其更多經費,實現(xiàn)十年內至少有1所大學躋身國際一流大學,五年內至少有10個頂尖研究中心或研究領域居亞洲一流的目標。滿足規(guī)?;⒎ㄈ嘶?、國際一流三要素的院校可于2005年和2007年申請該計劃。若申請學校未能于2005年獲得資助,可于2007年再次提出申請。該計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發(fā)展國際一流大學計劃;二是頂尖研究中心計劃。
第一批次(2005年)共有29所學校提出申請,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于2005年10月公布了評審結果,共評選出12所院校,其中2所私立大學(長庚大學和元智大學)入選,分別獲得資助經費3億元新臺幣,占總資助經費的6.12%。第二批次(2007年)共有32所學校提出申請,包括第1批次獲得補助的12所院校和20所新申請學校。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于2007年2月公布了評審結果,評選出11所大學,包括1所私立大學(長庚大學),每校獲得3億元新臺幣獎助經費。
四、結語
縱觀上述,臺灣政府資助私立大學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第一,財政資助是政府對私立大學支持的主要手段,起到了穩(wěn)定私立大學財政基礎的重要作用。第二,政府把對私立大學的財政資助和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以財政資助作為評價機制發(fā)揮作用的杠桿,以評價促使財政資助的有效利用。第三,評鑒成為政府調控私立大學的主要手段,從而避免了政府對私立大學過多的行政干預,引導和協(xié)調政府規(guī)劃與民辦高校自治。第四,政府通過財政資助和評價相結合的手段,促使私立大學的發(fā)展和政府教育政策指導方向相同步。
目前,大陸民辦高等教育基本上走得是一條“以學養(yǎng)學”的道路,即學費依然是其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這條道路面臨財政危機和質量風險。當前,大陸只有少數(shù)地區(qū)成立了專門的民辦高教發(fā)展基金。近年,大陸還有一些民辦高校由于經費難以為繼而關閉。為了促進大陸高等教育大眾化,民辦高等教育的角色不可或缺,且應該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因此,政府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對民辦高校進行直接和間接資助。臺灣地區(qū)私立大學的公共財政資助機制對大陸無疑是良好借鑒。
注釋:
①財務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投資收益及基金收益。
②對技職校院的資助,自2009年后改為兩年一次。
參考文獻:
[1]臺灣相關規(guī)定[EB/OL].http://www.lawdata.com.tw/anglekmc/lawkm?@10^1504710586^107^^^49^2@@ 386109505,2014-09-20.
[2]臺灣私立學校相關規(guī)定[EB/OL]. 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3155/179216.shtml,2014-09-20.
[3][12]臺灣教育部門會計處[EB/OL].http://www.edu.tw/Default.aspx?WID=189da8f6-c178-4222-a0c8-8bed36bbc94f, 2014-09-20.
[4]東海大學2012年度和2013年度收入和決算表[EB/OL]. http://account.thu.edu.tw/upload/information_ upload/102B.pdf,2014-09-20.
[5][6][7][8][9]臺灣教育部門[EB/OL].http://www.edu.tw/,2014-09-20.
[10][11]私立普通大學2014年核定補助經費額度表[EB/OL].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 school_lesA.aspx, 2014-09-20.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