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縣諸福屯學區(qū)羅家莊小學050800)
加強閱讀教學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馬中理
(河北省正定縣諸福屯學區(qū)羅家莊小學050800)
小學語文新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把握“過程中的教育”,核心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狀態(tài),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語文的規(guī)律,建立以能力訓練為主的新結(jié)構(gòu),從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閱讀教學最能體現(xiàn)語文能力的多維性和開放性特點,通過內(nèi)部言語,用自己的話來理解和改造原文的語句或段落,把作者的思想變?yōu)樽x者的思想。因此,閱讀教學的實踐活動是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仔細品味,在情感的調(diào)動過程中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整體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
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呢
與人合作,是一次向他人學習,鍛煉提高自己的良機。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他們一起自由討論、交流、互讀、表演等,在彼此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思維交流的碰撞中,加強對課文的理解,提高語文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yǎng)與人合作的意識,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如我在教《鯨》這篇文章時,把學生分成六人一組,將他們搜集的資料和預習獲得的知識相互交流,并讓學生評委分別為之打分,學生個個興趣盎然,爭先恐后。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口才,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更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長期以來,閱讀教學,一些教師都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分析課文,學生任務就是被動地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學生很疲憊,因此,學生學習興趣不是很高,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師應當把學習課文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對課文的語言文字進行品味,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調(diào)動自己儲備的知識、經(jīng)驗,對課文都有所感悟。在此之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所得。如在學生充分品讀了《白楊》這篇文章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讀了這篇文章后,你明白了什么?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積極性很高,發(fā)言踴躍,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了各自的體會和感悟。
學生的一次發(fā)言,就是一次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是一次閱讀的過程,一次思維的展示,給其他學生一次借鑒、學習的機會。遠遠比教師講出來作用大得多。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發(fā)言,適時加以引導,有針對性地傳授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就能不斷地提高欣賞水平掌握語言分析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教師在引導理解、感悟語言文字時,要熱情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問難,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中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
接觸一篇新課文,學生會有不懂的地方,在合作學習、品味課文時弄懂一部分,但心中還有不少疑慮。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時機,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提出來。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讓學生討論戰(zhàn)士的壯舉時,一位學生突然提出:“現(xiàn)在沒有敵人了,沒有仗可打了,還會不會出現(xiàn)像狼牙山上的壯士?”這一突如其來的問題我感受很深,我馬上意識到教學不僅僅是引發(fā)學生對課本知識產(chǎn)生興趣,還必須和現(xiàn)實社會及人生價值觀取向聯(lián)系,于是就這一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我沒有正面回答,給學生講了汶川地震時,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用自己的雙臂保住了4名學生的生命而英勇犧牲的事跡。學生聽完故事后感觸地說,和平年代也有壯士,那些敢于向壞人壞事作斗爭,不計個人安危的都是壯士。所以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后,教師要適時幫助學生解答,有的問題可以直接回答,有的幫助學生分析,自己找到答案,有的可以帶著問題從課文中尋得,有的可以從社會尋得,以便學生掌握釋疑的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像古詩、童話、散文等,重點在于多讀。多讀的過程,就是由課文的字詞句進入情感體驗的過程,它不僅能披文入情,而且能讀文出情,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言語,以聲傳情,從而領(lǐng)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層含義。因此,閱讀教學,要給學生充足的朗讀課文的時間,朗讀要貫徹閱讀教學的始終。預習時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字音,邊讀邊想,想想課文中寫了些什么,那個詞組寫得好,為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授課文時讀課文,要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文中的哪些語句段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有關(guān),是重點,要運用怎樣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朗讀技巧,再現(xiàn)文中的景象,進而讓學生有讀會到會讀。如《再見了,親人》中的一段文字:“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讀這幾句時,“是您”可以帶顫音并拖長尾音,讀時略帶激動;“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這三個動詞則要讀得連貫而剛勁有力,這樣,在學生自身的感情調(diào)動過程中,產(chǎn)生與文中的主人感情上的共鳴,從一詞一句的表層意義中,體會到了大娘那種為了志愿軍不畏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的深層含義從而產(chǎn)生情感的互換。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組織靈活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讓學生以自身的知識、經(jīng)驗、閱歷與課文的語言文字交匯、拓展與延伸,不僅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可以發(fā)展學生智力,提高能力,形成技能。
(責編 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