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書英 (河北省邢臺縣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054009)
若問高中學生最討厭的課是什么,十有八九的回答是哲學課。在學生的心目中,哲學抽象、深奧,離生活很遠;也有學生認為,哲學都是干巴巴的理論,脫離實際,學了也沒用??傊?,哲學課成了“枯燥乏味”“假話、大話、空話”的代名詞,它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這不能不說是政治教師的悲哀。哲學被稱為智慧之學,是所有學科的活水源頭,而作為傳播哲學知識主陣地的哲學課卻是這樣一種現(xiàn)狀,不能不引起每一個政治教師的深思和重視。
學生認為哲學空談、抽象,對其失去學習興趣。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哲學本身理論性強是一方面,但教師在上課時空談理論,把哲學課上成說教課卻是主要原因。因此,要改變哲學教學的現(xiàn)狀,讓哲學課“活”起來,就必須從政治教師自身著手,改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那么,怎樣做才能上“活”哲學課呢?以下我談幾點自己的粗淺見解。
哲學研究的是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和一般規(guī)律,這決定了哲學知識抽象,難理解,可它的具體現(xiàn)象卻是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如果教師能用這些豐富多彩的現(xiàn)象揭示抽象的哲學道理,那么就能把哲學課上得精彩,上得深入淺出,上得吸引人。要做到這一點,哲學教師就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為教師,只有讓學生欣賞你,佩服你的學識,才能讓學生從心底里接受你傳授給他的知識。為了上“活”哲學課,我時時注意搜集各類知識,并把它們活用到哲學課堂教學中。如在講唯心主義時,為學生介紹王守仁的“存在即被感知”和柏拉圖的《理想國》;講唯物主義時,講費爾巴哈的學說;講物質的運動時,為學生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霍金的 《時間簡史》;講矛盾時為學生介紹《周易》等等。學生對這些知識充滿了興趣,聽得津津有味。
上“活”哲學課,必須讓哲學走進生活,要讓學生覺得哲學知識“有用”。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內動力”,促使其主動地“學”。而讓哲學走進生活,首先,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哲學。如有些學生一遇到不如意,就逃避現(xiàn)實,這是唯心主義;遇到挫折就意志消沉,這是只看到事物發(fā)展的曲折性,沒看到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個人成長既離不開父母教師社會的培養(yǎng),更離不開自己的努力,這是堅持了內因外因相結合的哲理……用生活中的事來講解哲學,會讓學生覺得哲學不再高高在上,不再高深莫測,而是就在他們的身邊。其次,讓哲學走進生活,還要引導學生用哲學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如何正確對待成長中的挫折、困難,如何正確看待現(xiàn)實中的不公平現(xiàn)象。又如,我還指導學生根據(jù)兩點論與重點論統(tǒng)一的方法論來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讓學生做社會小調查來體會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讓哲學回到生活,會拉近哲學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用哲學的方法思考生活,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思想水平,也讓他們對哲學充滿興趣。
用哲學解讀國內外熱點新聞,并根據(jù)學生實際引發(fā)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是上“活”哲學課的另一重要方法。高中生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他們特別想了解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高中生往往對這些事件感到“霧里看花”,而哲學恰恰是能指引學生把這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慧眼。如,在講人生的真正價值時,我讓學生觀看了薄熙來案的有關視頻,然后指導學生用哲學觀點分析、討論黨內腐敗的現(xiàn)狀、腐敗產(chǎn)生的原因等。又如,在講矛盾的特殊性時,我為學生講在對待烏克蘭局勢上,各個國家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反應和不同的外交措施……在哲學課上用哲學知識分析時事熱點,會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讓學生覺得:“原來哲學并不是大話、空話,它會讓我們看到用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我一定要學會它?!?/p>
上“活”哲學課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離不開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把教師比作課堂教學的導演,學生就是課堂教學的主角。主角離開導演,演不好戲;導演劇本設計得再好,沒有主角的積極參與,也不會有好戲。課堂教學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充分發(fā)揮,也只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哲學課才能真正“活”起來。
教師的主導作用集中體現(xiàn)在他對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上。在哲學課的課堂教學中,要避免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單一性,我們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辨析教學法、分組討論法、探究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演示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如,在講質變與量變的關系時,我讓學生探討“世界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一經(jīng)典論題;在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時,我和學生一起演示哲學小話劇《袋鼠與籠子》;在講人生價值時,組織學生開展題為《把青春寫在奉獻的旗幟上》的演講比賽。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不僅教育了學生,而且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
此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鍵在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種調動學生學習哲學興趣的方法外,在哲學教學中采取辨析型教學法,有意挑起爭議,驅使學生主動去思考和研究,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講真理的客觀性時,我和學生先探討了真理的客觀性,得出結論:真理是不可被人為修改的。然后又展示案例: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閉幕大會上,250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天文學代表投票表決后決定,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被劃為“矮行星”。這意味著,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太陽系九大行星論被修改了。這一爭議的引出,馬上引起學生的熱烈討論,課堂一下子“活”了起來。
水無常形,教無定法,如何上“活”哲學課,需要每一個政治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哲學是人類智慧長河中最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結晶。改變哲學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讓哲學課“活”起來吧,讓我們把這一門“智慧之學”傳承下去,這是每一個政治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