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盧龍縣木井鎮(zhèn)大李佃子小學066400)
運用情境教學法,實現課堂有效教學
高建美(河北省盧龍縣木井鎮(zhèn)大李佃子小學066400)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有效教學備受重視。有效教學既是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同時又是主要的教學目標。有效教學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這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對教學觀念、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進行全面反思、全面改革,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情境教學法改變了以往單純的知識講授,而是將知識寓于具體的情境和可感的活動中,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展開,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夠引導學生從直觀的事物中獲取感性信息,從而上升為理性認知,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掌握,這正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筆者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運用的優(yōu)勢與原則淺談如下幾點體會。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學生學有興趣,才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習成為一種內在需求。這正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而興趣并不是外加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刺激下由內而外所產生的。因此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出符合學生心理水平與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激情與動力。采用情境教學法,將枯燥抽象的知識寓于直觀的事物與熟悉的場景之中,如故事情境、游戲情境等,為枯燥的知識穿上了“漂亮的外衣”,為教學增添亮點,從而使原本枯燥無味、機械呆板的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更加富有趣味性,這正切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生理特征,自然就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有了濃厚的興趣與積極參與的熱情。這樣就向有效教學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小學生正處于認知初級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是由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的過程。而傳統(tǒng)教學采用的是枯燥而機械的教學模式,只是就知識本身進行講解,為講解而講解,教學不僅枯燥,而且抽象,學生難以理解,也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采用情境教學法,將抽象的知識寓于直觀而形象的事物之中,將學生帶入特定的場景與熟悉的事物之中,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取更為直觀形象而豐富的感性信息,再經過學生的思考與思維,就可以從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在解決問題時就可以實現對知識的再加工與再組合,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有效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思維,掌握學習方法。而思維是一種積極的主體認知,是建立在豐富表象積累基礎之上。而采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將抽象而深奧的知識寓于直觀而形象的事物與生動而真實的活動之中,這樣更能喚起學生求知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參與教學,從中獲取大量豐富的表象素材,這樣更能為學生的思維奠定基礎,更加利于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能夠讓學生從直觀的感知上升為理性的認知、本質的理解,這樣學生既可以學到知識,同時又可以學會思維,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一)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統(tǒng)一
整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展開的,以學定教,這是教學的指導性思想,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理念。這就決定了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既不能片面追求趣味性,表面熱鬧,而與教學內容關聯不大,與教學目標偏離甚遠;又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識性,雖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直指教學目標,但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與動力。要將趣味性與知識性統(tǒng)一起來,這樣才能將學生的思維與興趣點集中于具體的教學內容上,通過學生快樂而主動的探究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在趣味性與知識性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以豐富多樣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圍繞著具體內容展開積極探究。如故事與游戲是小學生所喜愛的重要活動形式,因此在創(chuàng)編故事或是游戲時要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情境才能成為有效的情境,才能引導學生展開快樂學習、主動探究,實現有效教學。
(二)主體性與主導性的統(tǒng)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情境創(chuàng)設的出發(fā)點,也是最終的歸宿。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誘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探究。教師要充分放手放權,不要做過多的干涉,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與選擇權,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思考的獨立性,這樣才能讓學生展開富有深度的探究活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倡導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說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不重要,教師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不問,而是要以全新的角色,從全新的角度來指導學生的主體參與和獨立探究。教師要成為參與者、組織者與指導者,與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給予學生必要的啟發(fā)與誘導,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主體參與和獨立探究。因此教師要在放與扶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確立學生的主體性,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與其他教學方法的穿插運用
情境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教學優(yōu)勢,但在具體的運用時切不可對其他教學方法全盤否定,一概排斥,要知道它們之間是互為補充的有機體,可以穿插運用。如運用故事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為了增強故事的趣味性與形象性,我們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圖文聲像效果來呈現故事,這比起單純的語言描述更能吸引學生。又如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以現代信息技術來模擬生活場景,更能增強教學的真實性,引發(fā)學生更為強烈的參與動機。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這樣才能為學生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氛圍,使得情境教學能夠更好地為學生的學服務,引導學生展開富有成效的主動探究。
總之,運用情境教學法改變以往枯燥而機械的學習方法,正是落實新課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重要體現,使得整個教學更加活潑愉悅,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互動探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會自主探究,實現全體學生不同程度的發(fā)展,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教學。
(責編 張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