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錫彥
河北滄縣高川鄉(xiāng)中學
淺談初中英語教學研究
苗錫彥
河北滄縣高川鄉(xiāng)中學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具有開放、形式多變、互動交流的特性,隨著新課標新課改的改革和實施,就要求了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和其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教師課前要充分備課,在課堂上運用各種有利條件,把課堂的效果發(fā)展到最佳,這樣才有利于課堂的教學生成順利進行開展。英語新課標提出,在初中英語教學方面不只是封閉、單項、靜止的知識受教過程,而是如今提倡的師生雙向、開放平等、動態(tài)學習、相互交流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學習英語不在適合新時代的學生們,同時也顯示出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具有一定的方法。下面是筆者作為一個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總結出的幾點經驗。
1、在教授英語的同時,激發(fā)中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學生們的思維。初中英語情趣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常言道“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在心理學家中認識為,“學習動機與興趣、反饋、情感等因素有著不可泯滅的關系,而興趣在學習動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在初中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英語課堂時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們在學習英語時的興趣和學習熱情,使學生能夠積極的參加到教學中來,在這時并積極鼓勵學生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逐漸樹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從而能夠更好的發(fā)展學生身上沒有表現出來的潛質。在初級階段的語言訓練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的實物,學習他們的名稱,用簡單的英語詞語或者短語描繪他們的顏色、性質、形狀、用途等等,這樣就能夠在原本枯燥的學習中變得學習英語是如此的豐富多彩。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的技能。實踐證明,表演的過程就是鞏固操練的過程。在這樣表演數遍之后,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不知不覺的掌握了新的學習方法。然后學生們可以跟據自己設身處地的環(huán)境,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語言學習,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加強外國文化背景的了解。教師應引導學生適當的了解外國的文化背景知識,夸大知識面、梳理并熟悉在特定的語言交際用語及功能,排除學生們因為在文化背景知識上的欠缺而導致在聽力和閱讀理解上的問題和障礙。許多學生聽不懂英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英語國家背景知識,也有許多同學在做閱讀理解上時搞不懂這個國家地域出現的文化習俗和節(jié)日名稱。大家所抱怨的字字句句都懂,但是仍然搞不懂說話時意圖的問題和出現在閱讀理解上的地域文化名稱等就是屬于這類。它的涉及面很廣,并滲透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這方面的知識可通過大量了解英美文化來得到欠缺的彌補。例如我們在生活中會說到的一句英語,“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Bob with contempt.這里,You chicken!并不是“你這只雞”的意思。這是非??谡Z化的英語表達方式,而且十分生動形象的說法,如果不了解英美的文化背景知識,那么遇到這句話時,就不會理解chicken指“膽小鬼”或者是“懦夫”,無論是在聽力中還是在閱讀理解中,對整個句子都會感到迷惑不解。也只有通過筆者介紹的這一方法可以查漏補缺進行彌補。
3、課堂的教學主要是針對老師的教學方法而言的,通俗的說就是因材施教。所以說老師要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情況制定出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的方法。在教學內容相同的情況下,設定不同層次的教學計劃。具體分析為,教師在講授教材內容時應從最低起點,進行對每個學生分類指導,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并設計出有序、合理、動靜結合的課堂效果,并進行分層設計練習,分層設計在課堂上可能提到的問題,分層布置學生們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們全員參與,各得其所。在進行分層教學的教學設計和課上提問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和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明確提問對象和目的,設法推動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課堂上的練習是對本次課程的鞏固和消化,因此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聯系也是要分層次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教材大綱中的難點、重點、疑惑點、,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愛好和特點,進行了有步驟、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富有啟發(fā)性、趣味性、挑戰(zhàn)性又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從而調動起學生的興奮、好奇的情緒和急于解決問題的愿望。這樣就有利于解決學生中之間的差異。
4、在每次學生上交的作業(yè)中也同樣進行分層次。作業(yè)會分為必做題、選做題、延伸能力題。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程度的作業(yè),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得以提高和發(fā)展,同時也有利于每份作業(yè)的質量。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實施分層考核。這些設計方法可使優(yōu)等學生有更多的進步空間,進而增強了學生們在英語方面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也給了其他不同層次的學生進步的空間。使教師的教學發(fā)揮到主導作用,并適合整個教學層次對學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