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你會忍不住發(fā)“朋友圈”?
也許現(xiàn)在微信“朋友圈”是你閑著沒事打開手機的最重要理由,這只是因為“朋友圈”好看嗎?答案似乎沒那么簡單。
其實,分享信息本身能讓人愉悅。哈佛大學神經(jīng)學家用實驗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給測試對象裝上腦掃描儀器,隨后向他們發(fā)問:“是不是愿意分享自己對喜歡的滑雪板或者喜歡的小狗的態(tài)度?”結果,那些“有話要說”的測試對象在滔滔不絕地自由表達和分享信息時,他們的腦電波和獲得金錢與美食時一模一樣。
不僅如此,為了“說”個痛快,人們甚至愿意放棄到手的銀子。研究證明,人們分享觀點、自由表達的欲望并不能被金錢“收買”,即便閑著可以拿到更多的錢,人們也更傾向于把話說出來。現(xiàn)在,你可以理解身邊的“刷屏黨”了吧。
(摘自《壹讀》)
用“經(jīng)濟學原理”尋找美味
泰勒·柯文是著名的經(jīng)濟學大師,同時他還是一位美食家,喜歡用各種經(jīng)濟學原理來尋找美味。
1.前往餐廳的最適宜時期是餐廳開張后的四個月到六個月,那時一切上了軌道。而過了這段黃金期,大廚便開始有些懈怠。
2.如果去一家中餐館,看到顧客們很放肆地像在老家一樣吵吵嚷嚷,這是一個好征兆,因為這表示他們大概是這里的老主顧。
3.根據(jù)“交叉補貼”的原理,別去繁華地段的餐廳,因為那里肯定都是高租金,而你吃飯?zhí)偷腻X大部分給了租金。
4.有些地方食物美味可口,價錢卻不貴,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把食物當作賺錢的主營項目,賺錢的是酒水。
5.菜單上有些賣相難看不知名的菜,你可以嘗試一下,因為那些菜不可能事先做好熱一下就端上來。
(摘自微信公眾號“悅食中國”)
[編輯:邢丹電子信箱:ddshxd@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