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華
一、精準的提問——主動向幼兒拋“球”
案例一:某教師組織的大班數(shù)學活動《旺旺的生日派對》中一個環(huán)節(jié)
教師出示了一個大蛋糕,提問:“蛋糕上有什么?”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有奶油、花紋、小動物……” ,其中有一個孩子說到了“蠟燭”。此時,教師及時追問“這些‘蠟燭告訴我們什么?幾歲生日?”,馬上引導孩子關注到數(shù)概念上。隨后,教師出示了一份自制的請柬,根據(jù)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該“請柬”上有:圖、文字、數(shù)字。 師問:“請柬上有什么?”(開放的問題能夠讓每一個幼兒通過觀察“請柬”,捕捉信息);師又問:“誰請客?”(老師開始向幼兒拋球) “在什么地方舉行?” “什么時候舉行?”(通過三個連續(xù)提問,教師將“請柬”的作用巧妙地隱含在其中。)此時幼兒的意見并不統(tǒng)一。師再問:“到底是哪一天?有不同意見嗎?” “今天是幾月幾日?再過幾天?”(這是一個技術含量很高的“球”,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一步幫助幼兒梳理時間、日期的概念)師繼續(xù)問“時間、地點知道了,還有什么不清楚的?”(這一提問,不僅包含了對剛才一組提問價值的總結:按步驟看請柬,在內(nèi)化的同時,孩子馬上有疑惑了:“請柬是給誰的?”教師接過幼兒的疑問,順勢拋出問題“你覺得他會是誰?”
以上案例中,通過教師連續(xù)地、有目的地精準提問,幼兒完成了“觀察——思考——回答——產(chǎn)生新問題”的學習過程。一個個問題,恰似教師主動拋向幼兒的“球”,“拋球——接球——再拋球”正是活動深入開展的過程?!皰伹颉钡年P鍵在于教師要拋出承載教育目標關鍵的幾個球,教師要能根據(jù)活動目標,精心預設提問(既要貼近大多數(shù)幼兒已有經(jīng)驗,又要能給予不同發(fā)展水平幼兒有思考和表達的機會)?!邦A設”之余,更要有足夠的教育機智,“什么時候拋球”還要瞅準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使孩子從多元的角度思考問題,引發(fā)進一步探索的興趣,讓幼兒在跳一跳的過程中接住老師拋出的球。
二、巧妙的應答——及時接住幼兒的“球”
集體教學中,除了有相對“提問”來說,“應答”對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對幼兒發(fā)出的互動信息做出及時分析、判斷,在“反饋、應答”中運用自己的智慧使教育活動更深入開展。
案例二:某次集體教學中的片段。
教師出示一個人物并提問:“猜猜是誰?” 幼兒說:“國王”老師追問:“為什么?”幼兒答:“他的頭上戴著王冠?!?教師說:“是的,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jù)一個人的穿著打扮猜出來他的身份?!?/p>
以上“回應”中,教師及時將個別幼兒的關鍵經(jīng)驗作有目的地梳理與提升,幫助其他幼兒積累觀察、推理的方法。同一個活動,教師問:“同樣一分鐘,為什么有的人完成了鐘表的設計,有的人沒有完成?” 幼兒紛紛回答:“心要放松!” “先想好?!?“要抓緊時間!” “聽好口令,要畫得快一點。”這時有個孩子指著一幅作品說:“有的人畫得快但亂,有的人畫得慢但好?!苯處熁貞溃骸芭?!說明除了動作快還要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崩蠋煹幕貞粌H給予幼兒足夠?qū)拸V的回答空間和包容范圍,并進行了概括和提煉,使幼兒知道教師不僅重視自己所講述的內(nèi)容,而且明白這些內(nèi)容可以用更好的詞語來表達,使整個教育活動熠熠生輝。
三、適當?shù)狞c撥——讓幼兒間互相拋接“球”
瑞吉歐認為,幼兒是自己成長過程中強大的、積極主動的、有能力的主角,相互交流、認知沖突、合作活動是幼兒學習的最好方式。曾有這樣一個場景,讓我充分感受到了孩子們之間互動、討論學習的魅力。
案例三:“天?!币l(fā)的討論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孩子們陸續(xù)來園各自玩著,小璇捧著個玻璃瓶一路小跑進教室。一會兒小璇的身邊圍滿了一群好奇的“看客”。原來,小璇的瓶子里裝了一只長相奇特的昆蟲——天牛。
“小璇,這是什么東西?。俊庇泻⒆訂?,“它叫天牛?!毙¤?。
“什么,是天上的牛嗎?”“不是,我奶奶說它的名字叫‘天牛。”小璇解釋著。
“它長得可真奇怪??!”“瞧,頭上還有兩根長長的線?!笨纯蛡兒闷娴貑栔??!澳遣皇蔷€?!毙¤m正著孩子們的觀點?!澳鞘鞘裁囱剑窟@么長?”嗯~”小璇被問住了,一時說不上來。
“哎,這只天牛多大了呀?”我的提問幫小璇解了圍。
“九歲了,我和奶奶一起數(shù)的。哦,就是數(shù)這個!”小璇恍然大悟,指了指天牛的觸須說?!霸趺磾?shù)啊?”看客們躍躍欲試?!翱矗巧厦嬉还?jié)一節(jié)的,奶奶說,一節(jié)就是一歲?!毙¤院赖鼗卮?。“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吧!”我的提議得到了看客們的一致響應,在小璇的帶領下大家一起數(shù)了起來“一、二、三……九”“你真棒!”得到伙伴們的稱贊,小璇害羞地笑了。“它會不會咬人???”“它吃什么東西的?”“它住在哪里呢?”一連串的問題難倒了小璇。“有人知道嗎?”我引導看客們一起尋求答案。“吃樹葉”“吃小草”“吃餅干”“天牛住在天上”“天牛住在草叢里”“天牛沒有牙齒,不會咬人的?!薄纯蛡兊拇鸢肛S富多彩。
“小小天?!保l(fā)了孩子們的好奇與討論,一個個疑惑與回答,正是孩子們精彩、生動的“相互拋接球”。此時,教師要做到真正放手,孩子能解決的問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讓對話真正屬于孩子。當然,“放手”不等于“放任”,當幼兒認知發(fā)生沖突需要幫助時,當活動無法繼續(xù)開展幼兒束手無策時,當談話內(nèi)容處于拉鋸狀態(tài)而缺乏深度和寬度時,教師都要適時介入,巧妙點撥,再次引發(fā)幼兒思考。
美國幼教專家凱茨曾說,幼兒園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表現(xiàn)在教育工作中能運用縝密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事的標準,具有這種素質(zhì)的教師能抓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以適當?shù)姆绞饺ソ?,并以適當?shù)姆绞桨选扒颉睊伣o幼兒。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是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提問、應答、點撥促進了師幼間的積極互動,引導著幼兒漸行漸近的通過“條條大路”達到個體發(fā)展的理想彼岸。
【作者單位:太倉市藝術幼教中心藝術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