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娟
摘 要 沐浴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縷縷春風,我們欣喜地發(fā)現,不管是名師的精品展示課,還是普通老師的常態(tài)課,以讀促寫、以寫促悟的課堂“小練筆”形式,已成為閱讀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當我們把“寫”擠進課堂后,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又成為擺在我們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本文將就如何把握時機、就文取材,讓學生將課堂練筆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個問題,發(fā)表自己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 課堂練筆 閱讀教學 語言表達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5-0064-03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語文教師的語文意識在不斷增強,閱讀教學中不再只有滔滔不絕地說,有聲有色地讀,課堂練筆也成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它經常成為壓軸節(jié)目。不可否認,在崇尚讀的今天,課堂練筆無疑是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綜觀我們語文課堂中的練筆,是否都真正地有效呢?其實不盡然。有時課堂練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誤區(qū),導致課堂練筆效益低下,流于形式。
一、課堂練筆效益低下的原因
(一)隨心所欲,想練就練。閱讀課上的練筆應有一定的練習意義,即目的。目的不應該包羅萬象,否則就失去其練習的實際意義。但是,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把練筆當作“作料”,想到怎么練就怎么練,隨心所欲。在教學中往往“為練筆而練筆”,事先沒有預定的教學目標,或者教師對教學目標把握不夠準確,使得練筆顯得浮華有余,價值不足。
(二)思考不足,生搬硬套。教學的方式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有些教師設計了課堂小練筆,卻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課堂小練筆出現了畫蛇添足、生搬硬套的現象,無法使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好處,無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重讀輕寫,形同虛設。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還有這樣的一種現象:課堂容量太大,教師在其它環(huán)節(jié)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臨到要下課的前幾分鐘,教師才匆匆忙忙出示練筆訓練題目,讓學生來寫,教師沒有讓大部分學生寫完,就急忙開始交流。請幾個比較優(yōu)秀的或已經寫完的學生來讀讀他們所寫的,把大部分孩子晾在了一邊。
二、提高課堂練筆有效性的策略
(一)感悟內涵豐富的詞語。課文中有些重點詞語,是語言形象、語言技巧、語言情感的聚集點。對于這些詞語,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挖掘詞語的形象內涵,感悟理解詞語的感情內涵,還可以通過練筆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觸手可及的鮮明形象。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一詩中有這樣兩句: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其中詩中的“胡塵”一詞含義豐富、意蘊深刻。我在教學這首詩時,緊緊抓住“胡塵”一詞展開教學。
師:同學們,“胡塵”是指怎樣的塵土呢?
生:這是胡人鐵騎踐踏飛揚而起的塵土。
……
師:這僅僅是敵人飛揚跋扈、胡作非為飛揚而起的塵土嗎?這些飛揚的塵土里還沾染著什么呢?
生:還沾滿了百姓的淚水。
生:這不僅是塵土,還沾滿了百姓的血和淚。
……學到這兒,我馬上激情引導:老百姓在敵人的鐵騎之下,流盡了眼淚。聽,哀聲遍野;看,生靈涂炭……透過“胡塵”這個血淋淋的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來,把你看到的、聽到的寫成幾句話吧。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通過讓學生誦讀、感悟、抒寫等方式巧妙地將“胡塵”一詞由抽象符號變得形象可感。同時,讀和寫就在“胡塵”這一個內涵豐富的詞語上得到了融會貫通,學生在這樣的讀寫融合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恨詩人所恨!
(二)仿寫句式經典的語言。我們的課文大多是經過千錘百煉的名家名篇、經典之作。這些作品或句式精美、語言生動,或結構典范、簡潔明了,或表現手法獨特……因此,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隨時進行模仿、遷移,在不知不覺中,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對文本的理解,還讓學生掌握作品中一些經典的寫法。
例如,《翠鳥》一課有一段描寫翠鳥外形特點的句子:“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淡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對翠鳥外貌顏色特征的描寫十分形象到位,因此抓住這一點設計小練筆。我首先讓學生玩游戲,“猜猜我喜歡的小動物”,先說出這個動物的特點,然后讓同學們猜。學生們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在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時候,我布置要求:仿照本段寫法,寫一種小動物的外形,如果將你的小動物寫得讓所有讀過你文章的人都喜歡,那就是你的本事了。頓時,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沙沙沙”,學生動筆不絕。
陳科宇同學寫道:“鱷魚是一種兇猛的動物。它披著一身丑陋又堅硬的盔甲,上面布滿了凹凸不平的小疙瘩,即使鋒利的箭也難以戳穿它的保護衣。它有時會瞇著眼睛在陸地上懶洋洋地曬太陽,當它睜開眼睛時,恐怖的目光讓你直發(fā)抖。當它張開血盆大口時就更可怕了,尖銳的牙齒能把獵物輕易地撕開。它的尾巴又粗又長,而且還十分有力,只要它大力地一甩,任何東西都不能避免地倒地?!?/p>
曹雨露同學寫道:“外婆家的公雞長得非常高大,通紅通紅的冠子,全身都披著漂亮的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尾巴上的羽毛更是五顏六色,格外耀眼。它還有兩條金黃色的粗壯的腿,走起路來趾高氣揚的,一副旁若無人、居高臨下的樣子?!?/p>
……
學生的這些鮮活靈動的文字中既有“課”的影子,又是心靈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跡,更顯“創(chuàng)”的內容。而通過這種仿中有創(chuàng)的練筆,學生從不同程度上開掘了文本的潛在資源乃至創(chuàng)生了文本的新資源。這正是讀寫融合所綻放的活力,所顯示的魅力。
(三)充實精彩課文的留白。精彩的課文常常運用“空白”的藝術,把一些內容留給讀者自己去細品,去深思,為學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間。教師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這些空白點,在調動學生知識經驗、生活積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把簡練的寫具體,把含蓄的補充出來。
在學習《生命生命》一課時,我們無不被標點的留白之美所吸引。在教學時,當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后,讓他們在課題留白處“生命_____生命_____”填上標點,并談談自己的理解,就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生1:題為“生命?生命!”寫道:生命是什么?我認為生命是勇氣。看一只只能活九天的飛蛾,它鼓動雙翅,極力掙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躍動,那樣強烈!那種生之欲望令我震驚!因為我要弄死一只飛蛾簡直易如反掌,可是它卻敢做拼命的反抗!勇氣可嘉!生命可貴!
生2:題為“生命,生命……”寫道:我感受到生命因為自強不息而美麗,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又瞎又聾,但他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終于“扼住了命運的咽喉”。生命也因為頑強拼搏而美麗,張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頑強與命運抗爭,而《輕椅上的夢》成了激勵青年上進的明燈;霍金的“黑洞”世界。生命更因為助人為樂而美麗,雷鋒的一生都用于為人民服務中。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此處的小練筆訓練,是真正挖掘出了學生個體的內心深處的情感體驗,更開拓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達到創(chuàng)造想象的升華。
(四)銜接課內外的拓展。課外拓展既是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也是讀和寫很好的融合點。它或關注文本背景,或與相關的事件連接,或引申到類似的現象……當教師把教學內容從課內引申到課外時,學生的思維也就更開闊了。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文的主題是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文章首先表達了作者失去作為聯合國觀察員的父親的悲痛,接著指出: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qū)還彌漫著戰(zhàn)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因此,我在教學到這兒時,引導學生將思維拓展到現實的問題當中。
“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區(qū)還彌漫著戰(zhàn)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
師:讀著這一句話,讓你想到了在這個世界上甚至在我們中國,都有些什么不太平的事?
生:伊拉克戰(zhàn)爭……
生:美國“9.11”事件……
生:新疆恐怖事件……
……
師:聽著同學們的述說,我們的世界的確是不和平啊!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組圖片(出示圖片并講解)。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對這些人說些什么嗎?要求仿照課文作者的筆觸寫。
在這個教學拓展中,學生看到了戰(zhàn)爭帶來的滿目瘡痍、背井離鄉(xiāng)以及疾病、傷亡和恐懼,此時,學生與課文的作者產生了更深一度的共鳴,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心中有著太多太多的情感在涌動,此時的練筆給了他們將感悟凝結下來的好時機。于是,學生在寫話的過程中把積蓄在心中的那強烈的感情迸發(fā)了出來:
生:我想對戰(zhàn)爭的發(fā)起者說:“你們無權剝奪他人的生命,如果在痛苦中掙扎,在炮火中犧牲的是你的親人,你又作何感想?”
生:我想對愛國留學生說:“看到你們舉起(上接65頁)國旗,看到那紅色的海洋,我感動得流淚了……”
……
學生的語言非常樸素而生動,聲聲震撼人心,我們不難發(fā)現,字里行間自始至終洋溢著學生們對戰(zhàn)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在這個片段中教師用飛揚的激情引發(fā)學生激情的飛揚,用文本拓展的激情催化學生激情的升華。
總之,文本資源取之不盡,只要從學生、學校、教師的實際出發(fā),有效地利用好課程資源,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把握文本,發(fā)掘文本,那么我們就能為學生尋覓到最佳的讀寫融合點。與此同時,課堂練筆不但要找準課文的練筆切入點,還要精心、科學地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善于抓住課堂的最佳練筆時間,留足時間,并注重范例引路,合理評價,這樣課堂練筆才能真正落實到實處,訓練才會扎實有效,從而收獲課堂的高效。
參考文獻:
[1] 曹鴻飛.語文課堂練筆的落點選擇[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chuàng)新教學,2010,(12).
[2] 張莉.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作文練筆[J].小學教學研究,2012(05).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