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亞 (平頂山學院音樂系 467000)
先秦時期中原雅樂文化的研究與實踐
——以平頂山學院雅樂團為例
王任亞 (平頂山學院音樂系 467000)
平頂山位于中原腹地,在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歷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平頂山學院以所在地域的周代古應國為歷史背景,組建雅樂團。本文將平頂山學院雅樂團的研究與實踐情況進行梳理,使中原地區(qū)雅樂文化的傳承不但有理論上的研究,同時有實踐表演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探討在地域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構建校園雅樂人文環(huán)境,傳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
中原;雅樂;實踐
本項目來自于王任亞主持的河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先秦時期中原雅樂文化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QN-531。
同時來自于王任亞主持的平頂山學院青年基金項目《中原雅樂文化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 PXY-QNJJ-2014012。
雅樂,源于周朝初始,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貴族生活中禮儀和典禮的音樂體系,作為宮廷正聲的雅樂,逐步衍生出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使人們在一種禮儀規(guī)范中遵循著社會道德和秩序,奠定了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基調?!岸Y”,不僅規(guī)范人的行為準則,還包括法律、法規(guī),甚至教育和宮廷內部的等級、秩序?!皹贰?,作為教化人心的工具,典雅雍容,充滿中正平和的氣質。禮樂,是古中國修身治國與構建融洽的社會關系的重要紐帶,禮樂精神始終貫穿中華文明的歷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基礎和價值標準。
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突飛猛進,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爭名逐利的浮躁之風,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娛樂、消費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日漸衰微,社會良知受到嚴重挑戰(zhàn)。重構雅樂文明,將雅樂文明中“禮”的精神復興并推廣至廣大社會,對提高全民的社會道德水平與文明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重構雅樂文明,建立雅樂團,不僅僅是藝術層面的表演,更重要的是發(fā)掘中華民族根文化,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有機會接觸到禮樂文明,近距離的欣賞和體會雅樂中正平和的氣質,陶冶身心,以禮修身,傳播雅文化,傳遞正能量,從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形成一個更加和諧有序的文明社會。
圍繞華夏歷史文明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平頂山學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開設了音樂表演專業(yè),建立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所”,與臺灣南華大學就中國古代宮廷音樂研究開展了廣泛交流與合作。南華大學崇尚“禮樂治?!?,目的是讓學生在優(yōu)雅的樂聲中,熏習古代的禮樂。2010年,中國大陸普通高校第一家雅樂團——平頂山學院雅樂團正式創(chuàng)建。
在雅樂團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平頂山學院雅樂團相關人員多次赴平頂山市文物局、葉縣文物局、葉縣縣衙等地,考察中原地區(qū)出土相關樂器、禮器,特別有針對性的考察了葉縣許公寧編鐘。2010年6月——2011年3月,分別赴湖北隨州、荊州,山東等地考察編鐘等樂器復制工作。2011年3月,聘請中州派傳人古琴大師丁紀元先生和宋大年老師作為我院特聘教授,為雅樂團師生開設古琴課的教學工作。2011年6月,平頂山學院正式宣布成立雅樂團領導籌備小組,相繼成立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所,樂隊工作室、創(chuàng)作工作室、舞蹈工作室等,機構合理、分工明確。依托科研團隊的學術支撐進行雅樂團的發(fā)展與建設, 2011年6月?——10月,雅樂團籌備領導小組成員分別赴鄭州、開封、登封、安陽、洛陽、山東臨淄、湖北武漢、隨州、西安、寶雞等地考察,第一重點考察商周時代音樂文化及中原古代音樂,搜集相關文本、音視頻資料??疾炷康囊粤私馍讨軙r代歷史、政治背景及相關文化背景。第二考察古樂器制作、采購、服裝設計制作以及雅樂節(jié)目的理論支撐(詞曲、舞蹈編排等)。
“樂與人和,人與天和”——音樂、人、自然三者和聲同律是傳統(tǒng)雅樂的美學原則,也是人倫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境界。在具體實踐中,雅樂團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特聘了我國臺灣及大陸的著名民族音樂學者和作曲家到我校進行指導并擔任藝術總監(jiān)。從本校音樂系及相關院系選拔學生進行訓練培養(yǎng),學校雅樂團現(xiàn)有百余人,分為樂隊、歌隊和舞隊,由在校的音樂系專業(yè)教師和學生組成,他們秉承“禮樂相和”的精神,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保留雅樂之原古風貌,以中原歷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宮廷雅樂為演奏重心,融入了古代“歌”“舞”“樂”合一的形式,再現(xiàn)了中原宮廷音樂的高雅和輝煌。在雅樂的曲目創(chuàng)編上,堅持以學術性為基礎,使節(jié)目內容與創(chuàng)作有歷史依據(jù),做到典型性、觀賞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編曲以時間為線,從五千多年前的華夏文明開始一直延續(xù)到清,力求彰顯出各個時期的禮樂特色,如周代禮樂文化、漢代宮廷雅樂、北宋宮廷音樂、明代藩府音樂和清代祭孔音樂等。
在樂器選擇上,雅樂團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華夏正聲之樂器——編鐘、鼓、古琴等來復原千年古音的原貌。學校與隨州編鐘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lián)合攻關,仿制出了許公寧編鐘。作為千年絕響的許公寧青銅編鐘,共有37枚,2002年出土于河南省葉縣,是中國首次發(fā)現(xiàn)的春秋時期組合式編鐘,比享有盛譽的湖北曾侯乙編鐘還要早二百多年,代表了當時音樂的最高成就。這套編鐘能夠湊出不同的音高,音色美妙動聽。
雅樂團依據(jù)歷史文獻和青銅器銘文記載,經(jīng)過充分論證,創(chuàng)編排練了以“古應王國與禮樂文明”為主題的一套雅樂曲目——《古應風云》。其主要內容分為五個部分:《應國封建》《應汝淳風》《應樂雅韻》《應侯祭祖》《應氏雍雍》。該系列節(jié)目的呈現(xiàn)非一般性娛樂活動,它對從事表演的實踐者來說,不但有著一定的古樂器學習與表演層面的技術要求,更有著禮樂的舉止行為要求與充分的文化準備。為此,對古樂器的復制與演奏技術開發(fā),是雅樂團首先要解決的基礎問題。經(jīng)過反復論證,雅樂團選擇了編鐘、編磬、柷、敔、虎座鳳鳥懸鼓、建鼓、塤、排簫、骨笛、笙、瑟、古琴、戰(zhàn)國箏等仿制古樂器。這些來自歷史的天籟之聲,賦予了雅樂作品獨特的神韻,使人們仿佛領略到了上古音樂的典雅與雍容。
經(jīng)過近五年的努力,2013年5月10日,中國?平頂山學院雅樂團成立新聞發(fā)布會暨專場演出——《古應風云》在平頂山市藝術中心舉行。2013年10月,受第五屆北京傳統(tǒng)音樂節(jié)的邀請,平頂山學院雅樂團在中國音樂學院進行了專場演出,接下來又在北京舞蹈學院進行了專場演出。2014年10月,雅樂團參加河南省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獲得一等獎。
平頂山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性普通高校,能夠在華夏文明傳承的大環(huán)境下找到方向,率先行動,成立雅樂團,在雅樂文化的重構中有所作為并結合地方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在了同類院校的前列,不但形成了自己的學科特色,同時實現(xiàn)了地方高校的文化傳承功能,在同類兄弟院校中產(chǎn)生積極影響并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在中原雅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1]王子初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
[2]葛培嶺注譯.《詩經(jīng)》.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4.
[3]李惠玲,呂友仁注譯.《禮記》.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
[4]王志強.《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地方高??茖W發(fā)展的文化邏輯》.文化學刊,2011(06).
王任亞,女,1983年11月生,碩士,平頂山學院音樂系教師,兼任雅樂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