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燕,趙義剛
(1.武漢市第八醫(yī)院,湖北 武漢430010;2.武漢市江岸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湖北 武漢43001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因體內(nèi)抗胰島素分泌過多,而造成胰島素分泌缺陷,引起糖尿病長期高血糖,導致各組織特別心、眼、腎、血管、神經(jīng)的慢性損害或功能障礙。2012 年中國患糖尿病的總?cè)藬?shù)已達9240萬,相當于每4 個成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我科通過水針加耳壓治療(如有糖尿病中風偏癱的再配針灸一起治療)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現(xiàn)匯報如下。
選我院內(nèi)門診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患者46 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3 例。治療組男13 例,女10 例,年齡范圍在50 ~72 歲,平均年齡(59.87 ±6.28)歲,病程范圍在1 ~10 年,平均病程(5.65 ±2.42)年,高血糖癥9 例、三高癥(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14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11 例,年齡范圍在51 ~74 歲,平均年齡(60.39 ±6.32)歲,病程范圍在2 ~11 年,平均病程(6.65 ±2.42)年,高血糖癥8 例、三高癥1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P >0.05,無顯著性差異,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9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1]。有癥狀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中糖負荷后2 h 血糖(2 hPG)≥11.1 mmol/L,無癥狀的糖尿病患者,應隨機復查。
中醫(yī)診斷標準采用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2]診斷。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及消瘦)或尿糖增高等。
納入標準:納入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在50 歲以上屬2 型糖尿病患者。
排出標準:患1 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及其它疾病引起高血糖癥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在保持原有糖尿病宣教、控食、運動及原降糖藥物治療不變的基礎上,治療組加穴位注射(水針)配合耳壓治療,水針每日1 次(或隔日1 次)。耳貼每3 ~5 日1 次,每天飯前30 min 內(nèi)按壓耳穴,共治療3 月。并在治療期間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體征及檢測指標的變化情況。
1.4.1 穴位注射 患者取背俞穴,采用伏案正坐位或伏臥位、取募穴,應取仰臥位,再選用郎致牌香丹注射液10 ml 一支,抽到兩支5 ml 牙科注射器中,排出空氣備用,取穴:背俞穴(雙穴):(一組)肺俞、胰俞、胃俞、脾俞、腎俞,(二組)心俞、膏肓俞、膈俞、肝俞、三焦俞或大腸俞;募穴:(三組)膻中、中脘、氣海、關元;再根據(jù)病情配兩組五輸穴(雙側(cè)):一組尺澤、魚際、太沖、太溪、三陰交、足三里穴,二組陽陵泉、豐隆、陰陵泉、曲池、合谷等穴。選好穴位,局部用活力碘消毒,取備好的藥液注射器,對準穴位淺刺,每穴注射1 ml 左右,每日一組,5 天重復上述各穴1 次,循環(huán)注射。
1.4.2 耳穴貼壓法 取耳部的穴位以胰、內(nèi)分泌、腎上腺、腎、三焦、神門、交感、心、肝等為主穴。上消配肺、渴點,中消配脾、胃,下消配膀胱,血壓高配降壓溝等耳部陽性反應點,用75%酒精清潔耳道,待干,用王不留行籽貼于耳部相應耳穴上,左右耳穴交替進行。每日餐前30 min 內(nèi)加按壓耳穴致耳部發(fā)熱。每天按耳穴3 ~5 次。
1.5.1 中醫(yī)證候指標 參照《糖尿病癥狀體征分級量化表》[3]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臨床癥狀體征,如口渴與饑餓的程度、日尿與夜尿的次數(shù)及量的多少、大便形態(tài)和次數(shù)的多少等。分輕中重給予合理分值。計算癥狀和體征積分下降率=治療前后的差÷治療前×100%。
1.5.2 實驗室指標 分別檢測和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 血糖(2H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的濃度。
1.6.1 降糖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降至正常,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小于治療前的40%,糖化血紅蛋白值≤6.2%,或小于治療前的30%;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的值小于治療前20%,糖化血紅蛋白值<10%,各值均未達到顯效標準;無效:空腹血糖與餐后2 h 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值均未下降或未下降到有效標準。
1.6.2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臨床總體癥狀體征有顯著好轉(zhuǎn),總體積分≥70%;有效:臨床總體癥狀體征均有改善,總體積分≥30%,但未達顯效標準;無效:臨床總體癥狀和體征無減輕或加重,總體積分≤30%。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包SPSS13.0,計量資料用均值ˉx ±s 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Pearsonχ2檢驗,四格表資料改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治療前后自身對照采用配對t 檢驗。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符號秩和檢驗)。等級分類資料采用Ridit 分析。α=0.05 為檢驗的水準,P <0.05 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空腹血糖FBG(mmol/L)、餐后2 h血糖2HBG(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值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 >0.05。兩組治療后FBG、2HBG、HbAlC 水平值比較明顯低于治療前(P <0.01),兩組間FBG、2HBG、HbAlC 水平值比較治療組也低于對照組(P <0.05),均有顯著差異。見表1。
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65.21%,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有非常顯著差別,P <0.01。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BG(mmol/L)、2HBG(mmol/L)、HbAlC(%)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BG(mmol/L)、2HBG(mmol/L)、HbAlC(%)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 <0.05;與治療前比較,(2)P <0.01。
組別FBG(mmol/L)2Hbg(mmol/L)HbAlC(%)療前 療后 療前 療后 療前 療后治療組 11.13 ±2.90 6.95 ±1.86(1)(2) 13.74 ±4.84 8.41 ±3.51(1)(2) 10.20 ±2.11 6.54 ±1.83(1)(2)對照組 11.55 ±1.35 8.03 ±2.85(2) 12.81 ±2.47 10.94 ±1.48(2) 10.78 ±1.83 7.64 ±2.73(2)
表2 兩組患者FBG 臨床療效比較 例
治療組總有效率95.65%,對照組總有效率60.87%,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有顯著差別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2HBG 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組總有效率95.65%,對照組總有效率65.21%,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有顯著差別P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HbAlC 臨床療效比較 (例)
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69.56%,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有顯著差別P <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總積分評分無明顯差異(P >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總積分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 <0.01),兩組間治療組也低于對照組(P <0.01)。下降率兩組間治療組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1),均有非常顯著差異。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體征總積分比較(±s)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體征總積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 <0.01;與治療前比較,(2)P <0.01。
組別 療前 療后 差值 下降率(%)治療組 12.48±5.50 7.41±2.81(1)(2) 5.20±3.45 58.69±17.00(1)對照組 12.88±3.73 10.41±2.05(2)3.89±2.51 29.61±15.68
在12 周的臨床觀察中,治療組的患者治療1 周后出現(xiàn)輕度身體乏力低血糖之癥,經(jīng)調(diào)整胰島素注射液藥量和降糖藥量,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少數(shù)患者局部注射處有青紫及紅點,經(jīng)常規(guī)處理,無其它不良反應。
糖尿病中醫(yī)稱為“消渴病”、“消癉”等。祖國醫(yī)學《靈樞·五變》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薄端貑枴て娌≌摗氛f:“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毕什≈蚴顷幪撛餆釣橹?,病位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久病,則陰損及陽造成腎、脾陽虛。日久入絡,血脈瘀滯。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證。故采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藥香丹注射液,并進行穴位偶刺注射,來調(diào)節(jié)機體陰陽。起到活血化瘀通絡作用,并可加強藥物對機體穴位刺激的連續(xù)性。再配上連續(xù)刺激的耳針耳壓法及餐前30 min 內(nèi)加強按壓耳穴致耳部發(fā)熱,既能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更有控制飲食的作用。水針偶刺法加耳壓,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zhì),如;取任脈膻中穴,可寬中理氣,配合心俞、肺俞、足三里、內(nèi)關穴對調(diào)理心功能及防治糖尿病并發(fā)證(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作用。取中脘配胃俞、脾俞、膽俞、肝俞、腎俞可健運脾胃,助中脘以生后天之氣,合氣海穴可壯生氣之源,《針灸資生經(jīng)》說:“以為元氣之海,則氣海者,蓋人元氣所生也”。諸穴合用,可壯先天以藏精,養(yǎng)后天以生氣血。還有《神灸經(jīng)綸》曰:“諸虛勞熱,氣海、關元、膏肓、足三里、內(nèi)關(治勞熱良)?!鄙涎ê先∧芘e氣升陽,還能治諸虛勞熱。從根本上解決糖尿病病機陰虛燥熱之證,從而達到降糖、改善癥狀、控制糖尿病的發(fā)展及并發(fā)證的發(fā)生的作用。這種降血糖確切、對糖尿病用藥量還能調(diào)到最小化的治療方法,對偏遠缺醫(yī)少藥地區(qū)可以推廣使用。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7):447-498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1-42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