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德彬
在十余年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本人深感學生學習歷史的意識和方法頗有不足?,F行的高中歷史教材摒棄了以往那種以時間為線索的編排方式,采取了以政治、經濟、文化等主題為線索的編排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就應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進。對此,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培養(yǎng)歷史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鬃釉f: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充分說明,只有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才會主動、愉快地學習,進而在課堂學習中發(fā)揮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習潛力。所以對學生來說,培養(yǎng)興趣是學習歷史的關鍵。
二、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古往今來大量學有所成者的事跡表明,一個人在學業(yè)上能否獲得成功不是取決于他的智力高低,而是取決于他是否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養(yǎng)成了好的學習習慣,好的態(tài)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
在學校學習中,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認真預習、認真聽講、認真練習、及時復習等。預習是首要環(huán)節(jié),通過預習學生可對相關學習內容有一定的了解,這樣他們才能在聽課時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聽課效率。認真聽講不僅是指認真聽教師的講授分析,還指認真聽同學的發(fā)言,積極思考,記好課堂學習筆記。認真練習是指獨立、快速、準確地完成作業(yè),掌握作業(yè)中的知識點。復習分為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平時復習的主要目的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而在平時復習中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因而在階段復習中要對知識進行歸類,把握重點,縱橫聯系,融會貫通;總復習是指對整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全面復習鞏固,因而在總復習中要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梳理,達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三、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高中歷史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是歷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內容、經過、影響等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記牢這些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擴大學生知識面,將理論和史實結合起來,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概括、理解以及歷史思維能力。
四、注意宏觀把握教材
要把握教材,就必須理清教材線索,掌握教材知識框架,構建知識體系。對此,教師要注意教材上以下幾方面內容:目錄和大事年表、每單元開頭的引言、正文內容和閱讀內容、原始資料、表格和配圖、課后作業(yè)和課后測評。例如,在教學“工業(yè)革命生產力大發(fā)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確立”“資本主義國家與亞非拉地區(qū)的殖民與反殖民斗爭”“資本主義內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為線索,給世界歷史建立起基本框架和體系。
另外,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善于總結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經濟、政治的集中體現。有些規(guī)律是通用的,在解題時可以參考使用,如改革的目的多半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一個國家內部,階級利益高于一切;在國際關系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五、掌握歷史記憶方法,增強學習信心
許多學生對歷史學習感到吃力,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歷史知識的記憶感到吃力。學習歷史的基礎是記憶,記憶的東西越多,判斷才越準確。歷史記憶的方法有很多,如順口溜法、諧音法、圖表法、提綱挈領法、關鍵詞法、同類知識歸納法等。在學習時,只要善加利用這些記憶方法,就一定會在歷史學習上獲得進步。
綜上所述,只要培養(yǎng)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學習方法和記憶方法,就一定能學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