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千百年來留下無數傳奇故事,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英雄人物,至今仍迸發(fā)著勃勃生機。中國武術,無論套路怎么變幻,不管流派多么繁雜,都萬變不離其宗地遵循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屹立于世界。
在中國,“武”與“舞”有很大的淵源。早在原始社會,就有“舞干戚”的傳說;到了秦漢,鴻門宴上有“項莊舞劍”的故事;南北朝時期的祖逖給后世留下了“聞雞起舞”的美談。同時,作為舞蹈性質的劍舞,逐漸分離成一種藝術形式,比如唐朝公孫大娘的劍舞,已經失去了實戰(zhàn)的功能。對于觀賞性的追求,往往會讓人們錯誤地認為中國武術是只適合表演的“花拳繡腿”。其實,中國功夫的一招一式,都是對技擊方法的高度概括和凝煉。
中國武術講究內外兼修,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對內在修為與外在功法的整體追求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范疇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內外兼修的大前提下,中國武術又有內外家之說。內家拳是相對于少林拳法來說的,偏重“內練一口氣”,主張以靜制動,張三豐被認為是內家拳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拳種包括太極、形意、八卦三大體系,近來廣為人知的詠春拳,即是內家拳的一種;外家拳以少林拳最為有名,更注重對于強健筋骨的追求,講究以力量和速度制敵,洪拳、譚腿都屬于這個體系,而李小龍所創(chuàng)的截拳道也屬外家拳。對于“一口氣”的追求,導致在清代開始出現(xiàn)功夫與導引術相結合的新的武術形式——氣功。明清時期是中國武術的興盛時期,傳統(tǒng)文化諸多思想比如哲學、宗教、養(yǎng)生等都融入武術之中,極大地豐富了武術的內涵。
中國武術以拳術和器械(尤其是劍術)為主要類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角力、手搏,秦漢時期的角抵、手格,以及魏晉南北朝興起、宋代廣泛流傳的相撲,宋元的摔跤,明清的白打、使拳,等等,都標志著拳術在歷代的演進與發(fā)展。戰(zhàn)國時期,吳越地區(qū)鑄劍技藝高超,劍術理論開始形成,《吳越春秋》里記載的越女,儼然是一位劍術理論大師。金庸先生以此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部中篇小說《越女劍》。宋代,武術套路大體形成。明代,“十八般兵器”基本完備。
中國武術與軍事斗爭關系緊密。唐代武則天時,朝廷開設武舉,之后歷代紛紛仿效。明代著名軍事家戚繼光、俞大猷都是武術家,他們把武術實踐和理論運用到行軍作戰(zhàn)中,獲得巨大成功。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一去不返,中國武術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步伐,霍元甲與上?!熬潴w育會”把體育與武術結合在一起,代表了當時一種潮流。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傳統(tǒng)武術得以振興并走向世界。新中國武術套路與散打并重,其中散打格外受人關注,套路如今已經成為亞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與時俱進的同時,中國武術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武術與影視的結合使得中國武術被世界廣泛了解,但藝術化、商業(yè)化帶來的影響好壞參半;另一方面,“功夫熱”引發(fā)人們對某些門類過度追捧,相比之下,某些傳統(tǒng)流派卻后繼乏人,形成冷熱不均的尷尬局面。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產物,中國武術在提高國民體質與素質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需要我們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出現(xiàn)的問題,也需要我們加以重視,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