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維(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第一高級中學124010)
增強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路徑思考
劉家維(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第一高級中學124010)
“有效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界定,一方面在于學生能有效掌握新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則在于學生能綜合應用新的知識點來解決實際的物理問題。這為本文的路徑思考提供了明確的導向。
高中物理路徑思考有效性增強
在踐行新課程改革精神的背景下,針對高中物理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的活動也廣泛開展。梳理現階段的有關文獻不難知曉,諸多教改成果都圍繞著增強教學有效性而進行著。這就意味著,只有在科學界定了“有效性”的基礎上,才可能為優(yōu)化現階段的教學模式提供切入點。對此筆者認為,“有效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界定,一方面在于學生能有效掌握新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則在于學生能綜合應用新的知識點來解決實際的物理問題。就筆者所給出的界定來看,它不僅包含著當前應試教育的需要(解決物理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又強調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要求,從而與新課程改革目標相契合。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主題討論,首先對目前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其次提出應對舉措;最后,給出教學案例進行分析。
具體而言,目前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學展開方面
教學展開體現為物理課程教學的過程,這也是增強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階段。但從調研的結果來看,部分教師仍習慣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現象在農村中學中比較普遍。需要指出,即使針對應試教育的需要,這種教學模式也難以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更不用說與新課程改革目標相契合的要求了。
(二)教學反饋方面
教學反饋可以理解為學生對物理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應用狀況的程度。從現階段的評價途徑來看,則主要以課堂和課后練習以及學期考試來獲得。我并不反對上述傳統教學反饋形式,但在優(yōu)化課堂教學和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目標下,則可以拓寬教學反饋的途徑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
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增強高中物理教學有效性的對策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一)明確物理教學的路徑指向
這里所提到的明確物理教學的路徑指向,實則就是讓物理教師能夠對“有效性”的內涵有一個完整和正確的理解。因此,本文在開篇之處所總結出的內涵,便可以作為理解主旨。這里需要強調兩點,即學生對物理新知識的有效掌握,需要通過他們的能動反映而實現,絕不是死記硬背;學生對實際物理問題的解決,更強調他們的認識能力與探究能力。
(二)改變教學過程的傳統模式
從教學現狀中可以看出,“滿堂灌”和單向信息傳遞構成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形態(tài)。盡管目前也強調教師應通過抽問來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性,但這種抽問形式仍表現為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被動思考狀態(tài)。由此,能否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入到傳統模式之中,則成為值得嘗試的課題。重點在解題課和復習課中來應用這一模式,將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態(tài)勢。
(三)拓寬教學反饋的評價途徑
物理科學強調實證,而實證的基礎則是通過檢驗來獲得假說正確與否。這里并不是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而是要求應通過拓寬教學反饋的評價途徑,來培養(yǎng)學生重視調研和實踐的意識。為此,結合某一章節(jié)進行調查報告的撰寫(也可以是合作撰寫),便成為很好的評價途徑之一。
以下主要就教學展開為考察階段來進行案例分析。這里我要指出,在強調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同時,還需要提煉出物理習題的“趣味元素”。這樣一來,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參與度。
(一)物理問題的導入
例題:司機開著汽車在一寬闊的馬路上勻速行駛,突然發(fā)現前方有一堵墻,他是剎車好還是轉彎好?(設轉彎時汽車做勻速圓周運動,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相等。)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此時,教師應將解決這一問題的思維方式教給學生,因此以下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前進行闡述。
汽車剎車后,輪子停止轉動,它由于慣性沿路面滑行,設速度變?yōu)?時向前滑行的距離為s,而汽車轉彎作勻速圓周運動時,地面的靜摩擦力f提供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當靜摩擦力f最大時,圓周運動的半徑R最小。比較采取哪種措施好,實際上就是比較最小半徑R與s的大??;當s>R時,轉彎好;當s<R時,剎車好;當s=R時,剎車與轉彎效果相同。
通過上述分析,本題的求解就有了明確的方向。
(三)合作學習的展開
小組學生圍繞著上述思路進行小組范圍內的研討,并根據具體的物理參數進行計算,最終選派一位小組成員進行綜述。最后,教師還應針對各小組的回答情況進行精講。
增強高中物理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包含著當前應試教育的需要(解決物理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還強調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要求,從而與新課程改革目標相契合。
[1]趙新紅.高中階段物理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策略淺析[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2(5).
[2]孫建軍.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J].基礎教育論壇,2012(8).
[3]張曉芳.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獨立創(chuàng)新[J].現代交際,2010(12).
(責編 趙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