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麗(江蘇省昆山陸家高級中學215331)
中學生物課堂中的觀眾效應
黃美麗(江蘇省昆山陸家高級中學215331)
本文就中學生物課堂中常見的觀眾效應及其原因進行了分析。分析的結果認為,學生個體的氣質類型、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熟練程度以及性別差異等因素,都會產生不同的觀眾效應結果。因此,教師如果熟悉學生的氣質特征,在教學的不同階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有效利用“觀眾效應”這一手段,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此外,學生作為觀眾群體,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也是有所裨益的。
觀眾效應氣質類型中學生生物
觀眾效應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有無觀眾在場,參與者的工作效果發(fā)生明顯變化現象。這種情況在體育競技賽場上尤其突出。比賽中,觀眾為運動員吶喊助威,運動員往往容易創(chuàng)造出好成績。其實,在中學生物課堂中同樣存在觀眾效應。
有過公開課經歷的教師往往發(fā)現,在其他教師進入課堂聽課的情況下,學生課堂反饋效果通常好于平常。為什么呢?我們說,這種情況正是他人在場引起“觀眾效應”的結果。很明顯,當有教師聽課時,學生頭腦中容易認為教師們正在觀察他的行為,甚至對他進行評價。由于關心來自他人的評價,學生會盡己所能地展現出自己最優(yōu)良的一面,這種展示的結果也就達到了令人滿意的聽課效果。
另外,在中學生物實驗課堂上,我們稍加留心也能觀察到同樣的“觀眾效應”:小組實驗時,如果操作者意識到合作者正在注意他時,操作的結果會比單獨操作時要好。不過也有正好相反的情況,那就是操作者在旁人的關注下,由于過于緊張而影響到實驗結果。就小組與小組之間最后的操作效果而言,也往往比小組單獨操作來得要好。因此我們說,“觀眾效應”實際上除了體現個體內心期望得到他人肯定的需要外,還存在著隱蔽的競爭因素。在一個人的內心里,總存在不同程度的好勝心,正是這種好勝心使得人們在無意識中力求做到自己認為的不比別人差。以上大概分析了一下觀眾效應產生的原因,下面我們進行具體分析。
(一)個體氣質因素
眾所周知,人的氣質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和抑郁質。多血質的學生通常比較活潑好動,反應敏捷,在有觀眾在場的環(huán)境下,不會感到拘束,能迅速接受新環(huán)境中的事物。膽汁質型學生情緒趨于外向,智力活動也是靈敏有力,但理解問題時存在粗枝大葉現象。這種學生學習熱情高,學習過程尤其表現得頑強有力,觀眾的存在,容易對他們的學習效果起到正向的促進作用。黏液質學生的情緒比較穩(wěn)定,思維和言行穩(wěn)定而遲緩,冷靜而踏實,對已經習慣的工作能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對變化的環(huán)境則體現出較差的適應性和隨機應變性。所以,在有觀眾存在的環(huán)境中,他們往往由于不大容易轉移對觀眾的注意力,而不容易表現出自己的才能。抑郁質學生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敏感,內心體驗深刻,外表行為容易恐懼,對于他人的關注,表現忸怩。旁人的關注對這種氣質類型學生的影響最大。
(二)掌握程度因素
對于知識、技能掌握程度比較熟練的學生而言,旁觀者的注視通常能夠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內心有希望得到別人正面評價的欲望,會促使他們更加努力表現,自然使表現的結果更加出色。反之,對那些知識、技能不太熟練的學生而言,在他們的內心里,同樣渴望得到別人肯定的評價,但是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通常他們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如何避免犯錯,而非關注如何才能把自己良好的一面盡可能地展示給觀眾。對這類學生而言,觀眾的注視,只會促使緊張感增加,甚至造成無謂失誤的發(fā)生。
(三)性別差異因素
一般來說,女生受到觀眾支持性評價時,表現提高的幅度大于男生;而男生對于觀眾數量和性別的反映則更為敏銳。觀眾數量越多,男生反而表現欲望越強烈,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來瘋”。此外,由于性意識的萌發(fā),男生在異性關注下的表現,總是高于或低于同性的行為促進或行為抑制。
(一)熟悉學生的氣質特征,合理安排觀眾
不同氣質的學生對觀眾的反映是并不相同的。對那些性格外向,享受旁人關注目光的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或小組活動等觀眾情境中給予更多的表現機會,并及時對其學習效果進行點評,在他們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得到滿足的同時,也達到相應的學習效果。相反,對性格相對內向的黏液質和抑郁質類型學生,更鼓勵進行個別指導,以使他們在內心較為平靜的狀態(tài)下完成學習任務。
(二)教學不同階段,善于利用觀眾
前頭我們說過,知識、技能掌握的不同階段,學生會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在還沒達到熟練應用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下,旁人的關注往往會增加一些學生的心理負擔,他們會因為擔心在他人面前出丑而放棄表現的機會。所以此時并不適宜強行要求他們在公眾場合表現,而可以鼓勵他們盡快熟悉相應的內容,完成學習任務,以盡早適應他人的關注,避免觀眾抑制作用的發(fā)生。對于知識、技能掌握較為熟練的學生,針對其表現欲望的強弱,適當安排觀眾就非常有利于其學習。
(三)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組織觀眾
比如生物實驗課過程中,有的學生喜歡某一方面的操作,有的學生感興趣另一方面的操作。生物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安排相關的操作者和觀眾,達到提高實驗效率的目的。例如,對于葉綠素提取實驗而言,可以安排男生進行色素的提取環(huán)節(jié),女生旁觀;而女生進行畫濾液細線的環(huán)節(jié)時,男生旁觀,都對實驗結果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此外,教師還應注意,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觀眾的反映不同。初中生不大容易受觀眾的專業(yè)經驗和水平一類的情境影響,他們直接關注的是觀眾的態(tài)度和所營造的氛圍是鼓勵贊揚,還是冷漠忽視。因此,初中生物教學時,教師應更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對敢于表現自我的學生,大膽給予肯定。對有意向進行表現的學生,及時給予鼓勵。高中生則相對容易關注觀眾熟悉與否。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或教學引入時與學生進行適當交流,拉近師生、生生間的心理距離,構建利于學生自我展示的平臺。當某個學生的展示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受到束縛時,教師可以適時讓其周邊原本作為觀眾的學生共同參與進來。這樣,依靠了集體的力量解決了問題,每個人在這過程中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也就將觀眾效應化作了學習的推動力。
最后,要說的是,教師也要時時刻刻考慮到學生這個觀眾群體的存在。一旦發(fā)現自己的狀態(tài)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就要及時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培養(yǎng)一些思維靈敏,反應迅速的學生觀眾,鼓勵他們積極發(fā)言,帶動其他的學生發(fā)言。相信有了這樣的學生觀眾,久而久之,教師在上每一堂課的時候,也都能保持飽滿的情緒和昂揚精神狀態(tài)。教師再把這樣的體驗傳染給學生,勢必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觀眾效應”運用得是否恰當,對上好生物課,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能否適宜地運用“觀眾效應”,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有一定的關心和了解。針對不同性別、不同氣質類型、基礎也不同的學生,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采取不同的“觀眾效應”策略,讓學生產生愉快的學習體驗,才能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學生這個觀眾群體的存在,最終也能提高教師個人的專業(yè)素質。
(責編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