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川(河北省寧晉縣教育科學研究所055550)
淺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手段的應用
李秀川(河北省寧晉縣教育科學研究所055550)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媒體為主要表現方式的現代信息教學手段逐漸走進了課堂,被廣泛運用到各科教學中。歷史教學作為初中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手段、教學方式上也要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那種以教材書本為中心,以教師講述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然而,信息化教學方式的出現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對促進中學歷史教學尤為重要。
多媒體教學方式有著傳統(tǒng)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其集聲、文、圖、像于一體的特點能夠將枯燥單調的文字變得形象生動,能將過去的歷史現象和事件再現到學生面前,使抽象的信息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簡單化,平板的形象立體豐滿化。例如,在教學《祖國統(tǒng)一的歷史大潮》的時候,我先用多媒體播放了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的視頻,然后又向學生出具了事先用多媒體制作的一個圖表,上邊清晰地表現出了兩地回歸祖國后科技、經濟、農業(yè)、民間交流等都有了大幅的上漲。這樣準確真實、形象生動的表現方式,一下子就縮短了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見其人、睹其物、聞其聲,大大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喚起了探索的欲望,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現代課堂都要求高效。因此,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過程,即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盡可能多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且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對此,教師需要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在這樣備課的過程中,多媒體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可以提前將教學所需要的知識網絡結構、提綱挈領以及相關的圖片、視頻等準備好,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展示出來,就會大大節(jié)省講解、板書、繪圖的時間,可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率。
例如,在講解現代史部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的時候,由于現在的中學生對于那個年代中各種現象和事件感到陌生,甚至認為是荒誕不經的,對那個年代對我們國家和社會帶來的動蕩和傷害并沒有體會,所以他們難以理解教材中關于文化大革命的結論。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內容。對于這部分內容,我先在課前通過網絡收集了相關的資料。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播放了紅衛(wèi)兵橫掃“四舊”、造反派打砸搶的相關視頻,使學生對當時的社會動蕩情況有一定認識。然后,我向他們展示了人們在“文革”期間工廠停工、農田荒蕪、機關癱瘓、學校停課的狀況,使學生感受到“文革”的危害。這樣,學生面對大量的具體感性的材料,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那個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對文章的結論就不難理解了。這樣的課堂,學生接受和學習知識成為很輕松的事,視野會開闊很多,課堂的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單靠語言和簡單的圖表展示內容,很難激發(fā)學生內心情感。學生大多時候都是為學習而學習,很難產生共鳴,難以實現歷史教學的思想教育功能。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的學習活動巧妙融入到歷史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產生情感共鳴,使其自然地接受熏陶,實現情感教育目標。教師可以注意聯(lián)系現實,注意延伸課外知識學習和文化意識的滲透。例如,教師可以播放“天路”青藏鐵路的建成給西藏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的關心,感受到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迅速發(fā)展。材料的展示增強了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的教育。這樣就把歷史對現實生活的教育意義體現出來了。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拓寬教育渠道,更好地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幫助青少年形成和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要喧賓奪主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要注意一個度。畢竟,多媒體只是一個教學輔助手段,教師不能為使用多媒體而使用,讓學生整節(jié)課都在多媒體的控制下。教師要主導課堂,不要讓多媒體掩蓋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不要讓多媒體左右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計劃。教師在教學中要有精當、必要的講解,要有必要的板書,不能一味地躲到電腦后,用鼠標控制一切。那種流水線式的、一放到底的多媒體課件是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
(二)注意與其他常規(guī)媒體的有機結合
多媒體有著其他傳統(tǒng)教學手段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因此,有的教師便完全放棄了傳統(tǒng)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其實,每一種教學手段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同時,也有自己的缺陷。多媒體也是一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其他教學手段結合在一起運用,相互彌補,從而更好地優(yōu)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要為學生留下思考、創(chuàng)新的時間和空間
多媒體強大的功能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學生變得“懶惰”,不再去對問題做深入的思索,從而造成學生抽象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不足。這是需要教師注意和思索的問題。因此,教師在使用多媒體的時候,要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方式,如討論法、啟發(fā)法等。教師可以根據多媒體展示的材料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討論,教會學生學習、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提高綜合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而恰當地設計、開發(fā)、運用多媒體,使之與教學有機整合,從而將多媒體輔助教學更好地應用于我們的課堂,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讓現代技術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相信,隨著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教學,一定會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實施產生積極作用,并能開創(chuàng)中學歷史教學的新局面。
[1]林小玲.淺談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福州師專學報,1999(6).
[2]陳家華.對網絡環(huán)境下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J].學科教育,2003(10).
[3]王耘.對中學歷史教學中運用CAI的認識與思考[J].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2002(3).
[4]鐘廣源.淺談多媒體教學[J].基礎教育參考,2004(6).
[5]張揚.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歷史教學,2002(6).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