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增凱,夏金平,裴亮只,王艷玲,馬奇祥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安陽455000;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四七團;3.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北疆雜交棉寬行稀植機采模式高產高效示范
時增凱1,夏金平2,裴亮只1,王艷玲1,馬奇祥3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河南安陽455000;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四七團;3.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
利用雜交棉寬行稀植機采模式在新疆石河子進行雜交棉不同種植密度的產量比較和高產高效示范,結果表明,種植密度以6.90萬株/hm2的總鈴數最多,為136.50萬個/hm2,籽棉產量也相對較高,為7 917 kg/hm2。專家組對33.3hm2示范田的測產結果顯示,籽棉產量仍達7 324.5 kg/hm2。與常規(guī)棉矮、密、早種植模式相比,雜交棉寬行稀植模式管理上省工、省時且機采棉質量明顯提高,具有較大的推廣應用前景。
雜交棉;寬行稀植;機采;高產;高效
20世紀末,新疆棉區(qū)常規(guī)棉矮、密、早種植模式形成后,棉花產量大幅提高,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新疆也由一個新興棉區(qū)成為我國棉花的主產區(qū)。進入21世紀,新疆棉區(qū)大力推廣膜下滴灌技術,由于矮、密、早種植模式易造成棉株郁閉,致使棉花產量下降且機械采收困難,加之管理上用工較多,植棉成本高,較不利于棉花生產的穩(wěn)定發(fā)展。為此,研究膜下滴灌條件下棉花適宜的栽培模式至關重要。2014年在北疆石河子市開展雜交棉寬行稀植模式試驗示范,探討適宜機采的高產高效種植模式,以為促進新疆棉花生產提供理論指導。
1.1 品種特性
中棉所1206是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石河子綜合試驗站培育的雜交棉新組合,生育期125 d,高抗枯萎病、耐黃萎病,鈴重6.7 g,衣分45.2%,霜前花率95%以上,絨長30.1 mm,比強度30.2 cN/tex,馬克隆值4.5。該品種結鈴性強,生育進程快,增產潛力大,適宜寬膜1膜3行的機采模式種植。
1.2 播種模式
2014年在兵團第八師一三四團22連開展示范,示范面積共20 hm2。與常規(guī)棉矮、密、早種植模式相比,雜交棉寬行稀植模式為76 cm等行距機采模式,收獲株數7.5萬~12.0萬株/hm2,超寬膜1膜 3行,單粒播種,播種量12~15 kg/hm2,4月12日播種,15日滴出苗水,4月22日的降雪降溫致使部分棉苗被凍死。
新疆棉區(qū)棉花播種出苗期降溫和風災頻繁發(fā)生,因凍害造成不同比例死苗后重播的次數較多,植棉成本增加。為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雜交棉的增產優(yōu)勢和抗災減災能力,減少重播次數,5月15日在示范田西邊劃出0.40 hm2,將其中0.20 hm2棉田間苗為5.25萬株/hm2,另外0.20hm2棉田間苗為6.75萬株/hm2,剩余地塊由于播種時間差別和受凍害輕重不同,種植密度控制在7.5萬~10.5萬株/hm2。
1.3 田間管理
整個生育期共化控3次,4月30日防治薊馬時加入縮節(jié)胺7.5 g/hm2進行第一次化控,6月20日用縮節(jié)胺15 g/hm2進行第二次化控,7月6日打頂,7月12日再用縮節(jié)胺120 g/hm2封頂,將棉花株高控制在85~90 cm。開花后增加施肥量,分別于6月29日、7月10日及7月19日,增施尿素90~120kg/hm2,磷、鉀肥120~150 kg/hm2,以保證棉花多結鈴、結大鈴、正常發(fā)育不早衰。9月6日按5點取樣法對各示范田進行調查測產。
2.1 不同種植密度示范田產量性狀
9月6日測產調查產量性狀(見表1),收獲株數5.325萬株/hm2的單株果枝臺數11臺,比10.650萬株/hm2的9.34臺多1.60臺,單株鈴數23.80個,接近10.650萬株/hm2單株結鈴12.18個的2倍,總鈴數126.98萬個/hm2,與10.650萬株/hm2的總鈴數129.75萬個沒有明顯差別。
2.2 不同種植密度示范田測產情況
進入8月份以后,雜交棉寬膜1膜3行機采棉模式種植的田塊不僅中下部伏桃滿腰,上部2~3個果枝多數都能結2~3個鈴,而且上部鈴也較大,秋桃蓋頂的高產表現(xiàn)十分明顯。從表2可以看出,示范田以6.900萬株/hm2的總鈴數136.50萬個最多,籽棉產量(7 917 kg/hm2)和皮棉產量(3 444 kg/hm2)也居第一位(見表2)。專家組對中棉所1206雜交棉33.3 hm2示范田的測產結果顯示,該品種籽棉產量達7 324.5 kg/hm2。
綜合分析2014年雜交棉寬行稀植機采模式高產高效示范結果,與新疆棉區(qū)的常規(guī)棉矮、密、早種植模式相比,雜交棉寬行稀植模式具有以下優(yōu)勢。
3.1 增產顯著
2014年,南北疆棉區(qū)播種至出苗期凍害和風災致使大部分田塊重播,生育期推遲10 d以上,9月低溫造成晚熟,棉花明顯減產,絕大多數棉田籽棉產量在6 000 kg/hm2以下。雜交棉寬行稀植機采模式示范田由于建立了立體采光的高光效群體,使棉花的成鈴率和鈴重明顯提高,高產棉田籽棉產量達8 250 kg/hm2以上,比當地常規(guī)棉矮、密、早種植模式增產20%左右,這個結果與近10年來新疆棉區(qū)推廣雜交棉的增產幅度一致[1-3]。
3.2 管理省工
常規(guī)棉矮、密、早種植模式公認的管理規(guī)模是1個棉農管理3.3hm2棉田。雜交棉寬行稀植模式不用定苗,由于播種孔減少50%,使雜草明顯減少而節(jié)省了除草用工,化控次數減少50%,打頂用工減少50%左右,僅需噴施1次脫葉劑和進行1次機采,可達到1個棉農管理10hm2地的規(guī)模,較常規(guī)棉矮、密、旱種植模式可明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規(guī)模和植棉效益[4-5]。
3.3 適宜機采
雜交棉生育進程快、吐絮期集中,由于寬行稀植模式行距寬,通透性好,脫葉劑易噴勻噴透,噴施1次脫葉劑,棉花葉片即可脫落干凈,機采籽棉含雜率明顯降低,機采棉的質量可提高1個等級。
由于雜交棉種子的生產是以人工去雄授粉方式為主,相對費工費時,生產成本是常規(guī)棉種子的10倍以上。解決辦法一是種業(yè)公司擴大生產規(guī)模,在保證雜交棉種子高質量和高純度的前提下降低制種成本。二是采用寬行稀植76 cm等行距的機采模式,提高用種效率,單粒播種,用種量12~15 kg/hm2。近10年的試驗示范結果表明,在新疆棉區(qū)苗期若遇到凍害和風災,棉苗在6萬株/hm2以上時,可以不重播,一方面節(jié)省了播種費用,另一方面也延長了棉花的結鈴期,棉花增產增效顯著。
[1]馬奇祥,孔憲良,魯傳濤,等.新疆雜交棉的適宜密度試驗[J].中國棉花,2008,35(2):16-17.
[2]陳冠文,余渝,林海.試論新疆棉花高產栽培理論的戰(zhàn)略轉移[J].新疆農墾科技,2014(3):3-6.
[3]時增凱,馬奇祥,王艷玲,等.中棉所1206種植密度比較試驗分析[J].新疆農墾科技,2015(2):10-11.
[4]時增凱,馬奇祥.北疆雜交棉寬行稀植栽培技術及其效果分析[J].中國棉花,2014,41(12):34-35.
[5]趙天格,梁金鳳,馬奇祥.北疆雜交棉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棉花,2007,34(8):24-25.
表1 中棉所1206雜交棉不同種植密度的產量性狀
表2 中棉所1206雜交棉不同種植密度的測產結果
201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