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蕾 朱佳煒
語文課堂導入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特級語文教師于漪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huán)節(jié),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人們分散的思維一下聚攏過來;好的導語是思想的電光火石,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一個好的教師,總是精心設計語言,三言兩語就使學生情緒高漲,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
中學語文的教學任務是比較重的,老師往往為了趕教學進度采用直接進入課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方法,而忽視了導入在課堂中的作用。即使有導入的設計也盡量做到控制時間,生怕冗長的導入而浪費了課堂寶貴的時間。從課堂教學的實踐來看,我認為課前的導入必不可少,而且要精心設計,讓課堂導入成為語文教學的催化劑,才能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作為教者的老師首先要拿出自己的真心真情,連自己都無法滿意的課堂,學生又怎么會喜歡呢?中學生心理、生理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還未能達到理性的高度。初中語文教材也正是充分考慮到了這一實際,所編選內容和教學要求更貼近于學生的生活,更側重于學生情感的體悟,語文課堂就應該是充滿著融融溫情的地方。而老師的情感流露更能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在初中階段,有很多表現(xiàn)親情主題的優(yōu)秀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等等。讀《背影》曾讓我感動過無數(shù)次,對父親的理解在孩子的眼里更多的是和“嚴厲”“批評”這些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和學生一起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沒有讓學生先說自己的父親,而是由我先說自己的父親?!罢f起父親,讓我回憶起剛上大學的那一幕,父親把我的一切安頓好之后,就要回去了,我送他到宿舍的門口,爸爸囑咐我要照顧好自己,即將離開的時候他又回頭朝我看看,那一刻我看到父親布滿魚尾紋的眼眶里閃動著晶瑩的淚花。這是我第一次看見父親在我面前顯露這樣的神情。那個眼神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甚至在今天,在以后我生命里的每一個日子我都會想起,因為它烙在我心里最深的地方。”那節(jié)課我哽咽了。那節(jié)課,我也發(fā)現(xiàn)學生學得特別認真。他們深情地朗讀著文章,動情地品味著語言。同時這節(jié)課,我和學生一起學會了一種新的寫作方法:選取獨特的視角,截取真實感人的畫面塑造人物形象,表達真情。
在課后的小練筆中,學生跟我分享了他們和父親的故事,他們的筆觸尚顯稚嫩,但是足以打動我們的心。我用一次稍顯冗長的導入,用我從心里發(fā)出的聲音,將一份份真情傳達到孩子們的內心深處。
我們的語文課文中也有許多文質兼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例如《春》《綠》《濟南的冬天》等。我在教授這些課文時,往往采用意境導入法。所謂意境導入,就是用富有詩情畫意的優(yōu)美語言或形象直觀的圖片、實物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意境之中。我為《春》設計的導語:“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數(shù)春天。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給人以無限希望。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曾經(jīng)描寫過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筆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潤物細無聲,王安石筆下的春風,浩蕩千里又綠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筆下,春又是怎樣的呢?”這則導語本身就是一首優(yōu)美的春題散文詩,接下來我又讓學生背誦了兩首描寫春光美麗的富有優(yōu)美意境的古詩。學生聽了這段導語,已到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境地,還沒讀《春》,就已沉浸于濃濃的春意之中了,這樣順勢一引,將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春》的藝術意境之中。
一篇課文的導語一旦激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跟隨教師去探討知識的奧秘。再加上學生本身就有愛聽奇聞軼事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導入時引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趣聞,會使學生思路開拓,興趣變濃。在講《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地盛產(chǎn)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海回來,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鄲馈H欢幸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的少,原來,他從外地購買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鲇魚放在船上,同學們,想一想這為什么呀?”聽完之后,學生躍躍欲試,各抒己見。這樣順勢讓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中。
語文課堂導入的主角不應該只是語文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本身就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之間的影響力可能比老師帶給學生的影響力要大得多。當然這也需要老師的精心策劃。童話是學生比較喜歡的體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童話熱度也會有所減退。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皇帝的新裝》就是童話中的代表作。是讓學生復述故事還是讓他們展開討論?這是我在教課之前所困擾的問題。演課本劇也是老師會常選擇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比較有興趣的方式。學生自己參與其中對文本就有更深的理解了。這節(jié)課沒有老師的講解,完全把時間交給了學生。學生表演,扮演角色的學生談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其他學生作為小記者提出自己的問題,大家來討論。整整一節(jié)課,課堂里充滿歡聲笑語,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自己引導,自主學習,在這節(jié)課上實現(xiàn)了比較好的統(tǒng)一。這節(jié)課,學生學會了自己去詮釋文本,去理解文本。
有人說:“老師就是要教會學生站在原地觸摸到他原來夠不著的高度?!边@就要求老師對學生側重在能力的培養(yǎng)上。正如陶先生說:“好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換言之,好教育是養(yǎng)成學生技能的教育,使學生可以獨立生活?!痹谥袑W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則要真正能達到一課一得。
陶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真教育”是我們每個語文老師追求的理想,但愿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老師的心與學生的心、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就讓精彩的課堂導入真正成為語文教學的催化劑吧!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