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路婧
摘要:在當今社會,如何處理人和外在世界的關系是人最大的困惑,我們總是在尋找屬于自己的位置,一方面要找到“我們都一樣”的集體認同,同時也要強調“我就是我,和誰都不一樣”的個體表達。將自己作為整體中的一塊小拼圖,聯(lián)系我們這一代所存在的問題,從信息背景碎片化、吸收方式概念化、情緒表達日益浮躁和思想表達小眾化四個方面進行了一個簡要探討。進一步將當代藝術家分出三種類型,批判隨波逐流的弊病,對癥下藥,開出“野心”這味兒“偏方”。每個人要有做藝術界這幅拼圖中的重要一張的“野心”。只有將“野心”進行到底,我們才會在與現實的磨合中挖掘自身的可能性、將自身發(fā)揮到極致,才能將自己嵌入到最合適的位置。
關鍵詞:藝術創(chuàng)作;個性;共性
一、第一張拼圖——由自己談起
在當今社會,如何處理人和外在世界的關系是人最大的困惑,我們總是在尋找屬于自己的位置,一方面要找到“我們都一樣”的集體認同,同時也要強調“我就是我,和誰都不一樣”的個體表達。其中,給自己“把脈”、認清自己的獨到之處尤為重要。學習生活中,我發(fā)現在圖像的世界里,我像一個異鄉(xiāng)人,迷失在一群形形色色的圖像中,找不到自己的語言。而相對在觀念上、思想上的接受傳達上較為敏銳和明晰,要什么,不要什么,心里有一種比較肯定的聲音。在我看來,藝術不是安眠藥,卡夫卡曾說過:“好的作品應該成為一把破冰的斧子,去打破我們心中凍結的海洋,假如它不能像敲擊腦袋的拳頭那樣敲擊我們,它就不值得一讀”。也許我做不到重重一擊,但至少應找到觸動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由,而非祈求用虛幻的東西來安慰自己。藝術要誠實,誠實的面對自己所想,誠實面對自己關注的問題,即使坦誠精神的匱乏,也會是觀者如臨歧路,難下截然的是非判斷,引發(fā)人所思所悟,而不再是為虛假的遠景所陶醉,為小情小調粉飾,物質富有,精神匱乏。藝術其實既不簡單也不復雜,既不明亮也不昏暗,既不矛盾也不連貫,藝術就是存在,只有語言命令它、迷惑它、闡明它或遮掩它,分散它或聚攏它。
二、我們每個人都是拼圖中的一小塊
我們所處的藝術圈子可以說是一個整體,我們每個人都是構成整體的一小塊拼圖。即使現在藝術界個人精英們看似孤軍奮戰(zhàn),然而他們背后都有一個圈子的。同時,他們身上所反映出的問題也恰恰代表了一個團體、一個地域、一代人的問題。通過觀察自身和身邊的朋友們,我一直試圖提煉反省我們這一界的不足之處,以下是一個粗略的總結:
(一)背景上來說,過去每個時代的技術信息殘余地層層堆疊、錯綜繁復混搭,宛如無數破碎的貝殼散落于“現在”這個巨大而污穢的灘涂,而精神上則是未建立好自我的系統(tǒng)就已被殖民,各種如消費、霸權、全球化、艷俗藝術、后殖民等精神碎片又如洶涌潮水反復蕩滌我們的精神沙堡。而現今代言對藝術很包容,我們缺少反對的聲音,一方面來說,我們更自由了,但另一方面來說缺少反對也就少了一種對立性,目的指向性不再明確,很難匯成一股發(fā)自內心的潮流。而我們就在“營養(yǎng)過?!?、模糊多元得90年代,追求著道聽途說的“革命之路”,面對的時而是西方的神話、時而是中國現實風景,精神導師多如幻影……選擇越來越多,藝術越來越自我,而我們卻更加迷茫。
(二)吸收方式上來說,我們是被概念化澆鑄、喂養(yǎng)的一代,吸收知識中概念性的東西如此之多,以至于大家消化不良,概念之詞如鯁在喉,卻自信滿滿的認為自己所知甚多,不時拋出一兩個概念性的詞語去欺人,殊不知也只是蒙蒙自己。玩概念、玩語言,最后只是被別人的概念與語言玩弄了自己而已。而真實的狀態(tài)的是,我們知識只停留在一個表層、一個淺陋的狀態(tài),沒有系統(tǒng),只要只言片語即可,不愿深究。甚至害怕一種清晰狀態(tài),卻又不甘心承認自己的混沌不清,只能通過媒介、通過網絡攝取答案,直接略去思考的過程,寧信別人毋信自己。這時候思考成了一種過時的、滯后的狀態(tài),現在的我們似乎已不把所有事情思考得清清楚楚,因為答案在網上、在權威的表述中,在自己“折騰”清楚之前,答案似乎已在那里,只需一個搜索鍵,所謂權威之言會自動跳出。
(三)在情緒上,我們是浮躁的一代,當信息的獲得是那樣的輕而易舉,當信仰那么容易被接受、更改,當榜樣的成功似乎都那么輕易,我們的堅持不見了,上一刻得堅持,可能在下一刻被推翻,情感和理念隨時隨地面臨挑戰(zhàn)。此時,最大的敵人已不再是外在因素,而是我們自己,是我們不能堅持自己的內心訴求,是我們不知道到底自己要什么、選擇什么,是我們自己常常屈從于內心的惰性和欲望,不能安心做自己的藝術。在我們的身體里充滿了各種知識和技能,卻惟獨沒有了靈魂。雖然作品的身體豐滿,卻失去了脊梁的支撐。自己思考而得的東西太少,今天你崇尚一位權威的論調,當另一位權威、另一本經典反駁了上一波浪潮,我們只能隨波逐流、迷失自我了。其實作品中有別人的影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思想成為了別人的思想的影子或回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固然很好,但沒有自己的積淀、找不到自己所想表達的、想關注的,則往往會在攀爬的過程中滑落到巨人的足下。無形中還放棄了對現實的感受、個性化語言的表達與追求,個人的藝術生命被掠奪,其結果必然會制造平庸、媚俗、缺乏想象力的作品。
三、做拼圖中的關鍵一張
當代藝術中,存在三種人。一種是“一石掀起千層浪”的“弄潮兒”型,一種是“推波助瀾”型,最后一種類型則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最后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型。誠然,每一張拼圖都有必要的位置,都不可缺失,然而不要忘記了這幅拼圖具無休無止的順延性,如果僅是眾多背景中的一張,只會被遺忘。人人都想做第一型的人,也都認為自己至少是第二型的狀況,但人卻做著第三型人做的事,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曾看過一篇文章,說人人都面對五個內在的敵人,其中第一個就是隨大流。很多時候我們打著哈欠,自以為很瀟灑、很有藝術家玩世不恭氣質地說:“隨它去吧!”實際上這是很可悲的疾病,是披著瀟灑幌子的惰性使然。因為,隨波逐流的最大問題是:你不可能漂流到山頂上去。
野心,也許是一個帶有一定貶義色彩的詞匯,但卻是針對隨波逐流的良藥。搞藝術的一定要有野心,有把一張畫畫好的野心,有把一個展覽辦得驚天動地的野心,有要讓自己獨一無二的野心······“野心”可以被很多詞替換,如“認真勁兒”、“上進心”等。有了野心會讓人不隨便,它會讓你做事帶著一股“狠”勁兒。常常有人混淆了“隨意”和“隨便”的含義,藝術可以隨意,卻拒絕隨便。而有了“野心”,則可以讓隨意不再隨便。搞藝術,就要有做藝術界這幅拼圖中的重要一張的野心。只有將“野心”進行到底,我們才會在與現實的磨合中挖掘自身的可能性、將自身發(fā)揮到極致,才能將自己嵌入到最合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