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夢潔(1990-),女,漢族,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在讀研究生,河北大學,研究方向:人口社會學。
摘要:我國的平均初婚年齡處于不斷提高的過程中,通過對人口平均初婚年齡的趨勢描述,以及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初婚年齡推遲的因素主要包括結婚成本、教育程度,國家政策、職業(yè)和社會離婚率升高這些因素的影響。我國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齡直接關系到初育年齡和人口數量自然增長的快慢,對人口初婚年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初婚年齡;結婚成本;教育程度;社會政策;獨立意識
一、我國平均初婚年齡趨勢
(一)我國法定結婚年齡
婚姻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要求,結婚只有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具備適合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也才能履行夫妻義務,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所以,盡管我國法律賦予每個公民結婚的權利能力,但并非所有公民都可以成為婚姻法律關系的主體,只有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結婚年齡的人,才享有結婚的權利。中國法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于二十周歲。從上圖表格中可以明確的看到我國從2007年開始到2010年平均初婚年齡呈增長狀態(tài)。
(二)以上海為例,2011-2013年男女初婚年齡
近幾年來,我國平均初婚年齡顯著推遲,以上海2011年至2013年初婚年齡為例:市民政局發(fā)布2011年度婚姻登記信息報告本市居民的初婚年齡也比過去偏大,男性為29.26歲,較2010年上升0.43歲;女性為27.15歲,上升了0.64歲。
2012年,上海市居民初婚年齡為男性30歲、女性27.3歲,分別比2011年時有所延后。這意味著,男性步入“三十而婚”,晚婚呈現(xiàn)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上海市2013年度婚姻登記統(tǒng)計情況,2013年居民初婚年齡為男性30.17歲、女性28.19歲,均比2012年有所增長。
二、影響初婚年齡推遲的因素
(一)結婚成本
年輕人的收入不穩(wěn)定,沒有固定的保障,然而不斷增加的結婚消費市場,給年輕人帶來更大的壓力。
1.新婚消費大。根據2013中國重點城市婚戀狀況和消費調查(北京),婚禮費用總預算和總花銷在一萬至十萬元期間的占46.43%。個人年收入包含工資、獎金、投資以及其他所有的金錢收入,在五萬元以下的年輕人占66.07%。結婚的成本和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工資相比較,較大的結婚成本壓力,使人們產生先工作積攢工資,既為自己儲蓄資金,又為父母減輕壓力。所以新婚消費是影響初婚年齡推遲的原因之一。
2.房價升高。我國房價自2012至2013呈升高態(tài)勢。在房地產市場不斷發(fā)展,房價持續(xù)上漲的過程中,房價對結婚決策的影響日漸明顯。對于一些年輕男性而言,買房通常被認為是婚姻的必需條件。隨著房價的攀升以及性別不平衡的增長,男性買房需要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因此結婚時間也就不斷延后。
(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
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初婚年齡的推遲,由于近年來高等院校的擴招,絕大多數的高中畢業(yè)生都能進入高等院校學習。這樣,在大學畢業(yè)或研究生畢業(yè)的時候,年齡就會達到23-26歲。雖然國家規(guī)定在校大學生可以結婚,但是上學期間,還沒有獨立的收入來源,在校結婚并不廣泛。因此,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校就讀時間的延長客觀上推遲了結婚年齡。
六普數據關于全國分性別、受教育程度、初婚年齡的人口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在大學??瞥潭鹊娜丝冢Y婚年齡集中在24歲,受教育程度在大學本科程度的人口,結婚年齡集中在25歲,同上,研究生學歷的人口結婚年齡集中在26歲。由此可見,受教育程度的高低間接推遲了人口的初婚年齡。
(三)社會政策的影響
1.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近期我國剛剛放開單獨二胎政策,但是之前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在全社會中形成了巨大影響。獨生子女政策使得準備經歷婚姻階段的人們考慮只要在身體條件允許的階段保證生育一個孩子就行了,早幾年和晚幾年沒有太大的差別。而且多奮斗的這幾年可以為將來的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經濟生活條件。人們以這樣的理由推遲結婚時間。
2.出生性別比升高對初婚年齡的影響。出生人口性別比,是指活產男嬰數與活產女嬰數的比值,通常用女嬰數量為100時所對應的男嬰數來表示,正常情況下出生性別比是由生物學規(guī)律決定的,保持在103—107之間。2014年全國出生性別比115.88。雖然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整體水平依然偏高,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出生性別比失衡會形成婚姻市場的嚴重擠壓,影響婚姻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出生人口性別比的持續(xù)升高首先會對男性過剩的婚姻市場形成擠壓,男多女少,一部分適齡男青年結婚困難,結婚年齡延后。
(四)女性獨立意識提升
1.教育的影響。伴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就業(yè)競爭壓力的增大,對女性個人知識素質要求更高,需要較長的時間學習知識和技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年限的增加進一步推遲結婚年齡。而且隨著女性教育地位的提高,她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強,從婚姻中所獲得的收益相對減少,這也推遲了女性的初婚年齡。
2.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我國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女性地位的改善和提升,女性擺脫了婚后頻繁生意的狀況和繁重的家庭負擔,使她們有更多的時間參與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活動。平均初婚年齡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大體呈正相關變動。所以文化層次較高,經濟條件優(yōu)越,自立意識較強的女性,婚育觀轉變明顯,更容易推遲初婚年齡。
(五)同居行為的普遍和離婚率提升
1.同居和性行為的普遍性。隨著性觀念的開放,人們普遍對同居和性行為的普遍持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這促使人們推遲結婚甚至于未婚。上圖,是為了深入了解當下中國年輕人的婚戀觀及新婚消費狀況,《2013-2014中國重點城市婚戀狀況和消費調查》統(tǒng)計結果,從表中明顯了解到,人們目前對婚前同居行為普遍認可,大部分人認為婚前同居是感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很自然。
性行為的普遍化造就了人們平均年初婚年齡的提高,而且我國相關法律,也承認非婚生子的權利和義務,也可以說,如果不考慮法律所賦予的家庭權利和義務的話,實際上不結婚,性行為和生育也可以存在。從這一方面考慮,同居行為和性行為的普遍,是人們初婚年齡延后的又一重要原因。
2.離婚率提升,人們對婚姻有觀望態(tài)度
統(tǒng)計局離婚數據2013年2012年2011年2010年
離婚登記(萬對)350.01310.38287.4267.8
粗離婚率‰2.572.292.132.00
從國家統(tǒng)計局2010年至2013年離婚數據來看,離婚登記人數連年增加,粗離婚率呈增長態(tài)勢。尤其是經歷父母離異的年輕人,容易對婚姻呈懷疑態(tài)度。對婚姻缺乏安全感,容易使人們對婚姻呈觀望態(tài)度,從而使初婚年齡延后。
三、初婚年齡推遲的意義
初婚年齡的延后,等于間接推遲了初育年齡。這對調整人口數量和調控人口規(guī)模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隨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執(zhí)行,目前已處于穩(wěn)定的低生育水平,總和生育率已經低于更替水平,所以依靠降低生育率來控制人口規(guī)模的作用已經不大。所以推遲初育年齡,延長代際更替時間更顯得重要和可行。初婚年齡延后,意味著初育年齡的推遲,這對調整人口總量,調控人口規(guī)模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1]鄭珍珍,80年代以來我國婦女初婚初育間隔的分析,人口與經濟,1992.2
[2]國家統(tǒng)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tǒng)計司,《2001年中國人口》
[3]劉娟,趙國昌。城市兩性初婚年齡模式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2009,(4):13-21.
[4]陳友華。近年來中國人口初婚基本情況估計[J].人口與計劃生育,1999,(5):20-22.
[5]Chen Wei,Induced Abortion in China——Trends,Pattern and Determinants,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2003
[6]http://www.stat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