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馳偉
【摘要】英國小說家羅琳的系列小說《哈利·波特》中人物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是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角色,他的人生軌跡處處體現(xiàn)出作者的存在主義哲思。存在主義集大成者薩特強調(diào)文學與哲學的結合。本文從“自由選擇和責任”,“他者是地獄”,“孤獨與死亡”幾個方面對斯內(nèi)普進行存在主義分析,為解讀書中人物和作者思想提供了一種途徑。
【關鍵詞】《哈利·波特》 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 存在主義
《哈利·波特》系列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為主要舞臺,敘述了哈利與邪惡魔法勢力作斗爭的故事。《哈利·波特》中的魔藥課教授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是個性格復雜,人生波折,值得探討的重要角色。他生命的孤獨,感情的隱藏,兩次重大的人生選擇,以及最后的死亡,無不體現(xiàn)出作者在安排這個人物命運時冷峻的存在主義思考。
一、自由選擇和責任
存在主義是一種個人主義哲學,它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自由,認為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由選擇,自我造就?!按嬖谙扔诒举|(zhì)”,這是薩特的著名論斷。沒有天經(jīng)地義的道德或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是標準或宗教信仰,卻有選擇的自由?!叭松鷣砭哂凶杂蛇x擇的權利,因此,人應該不斷超越自我,反抗外物的限制,努力創(chuàng)造自我的存在,追求自由的生活?!眰€體存在即是個體的自由選擇,個體要對其自由選擇的行為負責。
在西弗勒斯·斯內(nèi)普的一生中,他做過兩次重大的選擇。第一次選擇是在學生時代,斯內(nèi)普進入斯萊特林學院并加入盧修斯的小團體,后來這個小團體成員大多發(fā)展成為食死徒,斯內(nèi)普的這一選擇導致了他和莉莉關系的決裂。“人的確是被迫處于此境中的,因為人并沒有創(chuàng)造自己,仍舊自由自在,并且從他被投進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對自己的一切行為負責?!背蔀槭乘劳降乃箖?nèi)普把聽到的預言報告給伏地魔,他沒想到這樣害死了莉莉,為了莉莉,他背叛伏地魔,取得了鄧布利多的信任,轉而為鄧布利多作間諜。從食死徒到鳳凰社成員的轉變,這是斯內(nèi)普人生的第二次重大選擇。莉莉死后,他決心保護莉莉的兒子哈利,自哈利入學開始,他就全力暗中保護著哈利。在伏地魔復活之后,他又不惜生命危險,再度取得伏地魔的信任,繼續(xù)間諜活動?!啊司鸵獙ψ约菏莻€怎樣的人負責……并且把自己的存在的責任完全由自己負擔起來”。 此時的斯內(nèi)普已經(jīng)完全擔負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我選擇故而我存在,一個人的本質(zhì)完全是取決于他自己的選擇?!芭撤蚴亲约涸斐膳撤颍⑿凼亲约涸斐捎⑿?,懦夫常有可能變成不再是懦夫,英雄常有可能不再是英雄”。 斯內(nèi)普曾被哈利罵稱“懦夫”,而真相大白后,哈利說斯內(nèi)普是他見過的最勇敢的人。人的選擇是自由的,但對于選擇后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斯內(nèi)普的選擇造就了他的一生,他為自己的第一次選擇付出了慘重代價,又用自己的第二次選擇來懺悔救贖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氨憩F(xiàn)我們真正的自我,是我們自己的選擇。這比我們所具有的能力更重要?!眰€體是怎樣的人取決于個體的選擇,因為一個人是由他的行動來定義的。
二、他者是地獄
存在主義的代表海德格爾和薩特認為,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是對立的,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同其他的人相處,必將產(chǎn)生無限的煩惱,他或者與其他人合謀,或者贊成他人,或者反對他人。薩特指出:“他者是地獄”。人在選擇的過程中,要面對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個人的自由要被他人的自由套上枷鎖,所以稱“他者是地獄”。
“如果與他人的關系被扭曲了,被破壞了,那么他人就只能夠是地獄……其實,對于我們認識自己來說,他人是我們身上最為重要的因素?!边@一點在斯內(nèi)普身上體現(xiàn)得十分突出,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在他在學生時代和同學的敵對上。從進入霍格沃茲學校開始,斯內(nèi)普和詹姆·波特就有分歧,詹姆·波特個性開朗張揚,陽光帥氣,不守規(guī)則,是魁地奇比賽場上的天才,驕傲自大,而斯內(nèi)普性格內(nèi)斂,抑郁陰沉,不修邊幅,喜歡默默地沉浸于魔藥的研究,他們都不喜歡對方,互相看著不順眼,后來更由于兩人都喜歡莉莉的原因,彼此的仇怨更深。四年級時,詹姆·波特的朋友小天狼星同斯內(nèi)普開了個惡作劇的玩笑,害他差點送命,雖然詹姆·波特冒死救出了斯內(nèi)普,但此事使他們之間的關系更加惡化。五年級時,斯內(nèi)普被小天狼星和詹姆·波特等人當眾侮辱,憤怒的斯內(nèi)普對前來幫他的莉莉說了侮辱性的話,莉莉和斯內(nèi)普由于思想和選擇的分歧而決裂。后來斯內(nèi)普對哈利的厭恨,對盧平的不喜歡和猜疑,對格蘭芬多學院的排擠,都源于學生時代的種種過往。他人乃是一個存在的自由的客體,對我構成了威脅,可能把我變成物。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從他人的地獄中解脫出來,只能有兩種途徑: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別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縱他人。而斯內(nèi)普選擇了前者。他先是心甘情愿地做了伏地魔的物,成為食死徒,為其效命,后來為了莉莉,心甘情愿地成為鄧布利多的物,為他做密探,為他編造謊言,為他冒著致命的危險。“他者是地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必然是沖突的、抗爭的與殘酷的。
三、孤獨與死亡
存在主義認為,當一個人被拋在世界上而與他人共同存在相處時,他總是感到他人和世界對他而言是疏遠的、陌生的,并且感到自己處于一種孤獨的、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在存在主義者看來,孤獨的個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并失望的世界中。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混沌的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
斯內(nèi)普總是給人一種孤獨而神秘的感覺。他自童年時期就很內(nèi)向孤獨,他的眼睛是空洞黑色冰冷的,深不可測。剛入學時他會的魔法比大部分七年級學生都多,他是魔藥學和黑魔法方面的天才,一向?qū)谀Хǚ浅V?,上學的時候就因此而出名。他擅長大腦封閉術,他的大腦封閉術騙過了世界上最完美的攝神取念,因此他能進行間諜活動,騙過擅長攝神取念的伏地魔。其他的霍格沃茲教師之間的關系都很好,可斯內(nèi)普與同事的關系卻十分冷淡,盡管他欣賞同事們的專長,但總是獨來獨往,并不與同事親近,只有校長鄧布利多信任他。哈利剛進入霍格沃茲學校的第一個晚上就注意到這位教授嚴肅冷厲不合群,關于斯內(nèi)普的一切都謎一樣的存在,使他在書中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直到最后揭示了斯內(nèi)普對哈利的母親莉莉至死不渝的愛戀之前,我們都對斯內(nèi)普知之甚少。斯內(nèi)普所具有的特殊天賦能力,他的秘密任務以及他隱秘的感情,都夠成了他孤寂深沉的形象,而孤獨封閉的自我所導致的神秘性是存在主義揮之不去的色彩。斯內(nèi)普正是這樣一個形象的體現(xiàn)。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后歸宿,對于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斯內(nèi)普至死都一直在執(zhí)行鄧布利多安排的任務,他最終悲情的死去,死于屬于莉莉的綠色眼眸中。斯內(nèi)普的死亡是他個人自由選擇和他個人所處境遇情況相結合的結果,這樣的結局對斯內(nèi)普來講可以說是死得其所。
參考文獻:
[1]薩特.陳宜良譯.存在與虛無[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
[2]薩特.周旭良,楊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J.K.羅琳.馬愛新譯.哈利·波特與密室[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9.
[5]讓·保羅·薩特,他人就是地獄:薩特自由選擇論文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