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種重要的文體,主要用鋪陳夸張的手法,體物寫志,辭藻華麗但不能歌唱。它介乎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可以說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賦萌生于戰(zhàn)國,興盛于漢唐,是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它繼承《詩經(jīng)》《楚辭》的賦頌傳統(tǒng),兼收戰(zhàn)國縱橫之文和先秦諸子作品的鋪張恣肆之風,是一種綜合的新文體。它與漢代的詩文一起,成就了漢代文學的燦爛與輝煌。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后代稱為漢賦四大家。詩和賦的區(qū)別本來是很明顯的:詩者緣情,賦者體物;詩不忌簡,賦不厭繁;詩之妙在內(nèi)斂,賦之妙在鋪陳;詩之用在寄興,賦之用在炫博。雖然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賦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并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見端倪。賦在漢唐時期,有只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更甚于詩。
賦按體裁形式可分為騷體賦(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散體大賦(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為代表)和抒情小賦(張衡的《歸田賦》為代表)。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