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震局 張英
無論是災害教育,還是減災教育,或是防災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其本質、理念都較為類似,指向都較為一致,即關注人的生命安全與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事實告訴我們,引進他國經驗的同時還得兼顧本土實際。我國災害教育的研究應該從介紹式研究轉向包括調查研究、理論研究在內的實質性研究,而不是在原地徘徊、重復。
日本是地震多發(fā)國家,但日本在歷次影響較大的地震中遇難人數(shù)卻相對較少,中小學學生的傷亡數(shù)也較少,這是為什么呢?日本為什么能將“地震大國”變?yōu)椤皽p災強國”?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們常說的政府支持、防災財政預算充足與日本地震預警系統(tǒng)先進之外,日本中小學之所以能將地震災害的影響減少到最低,與其科學規(guī)劃、系統(tǒng)開展災害教育不無關系,讓我們來看看兵庫縣(類似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案例,借鑒一些經驗,也消除一些誤解。
在阪神·淡路地震時,為了支持災區(qū)教育重建工作,日本教育系統(tǒng)于2000年成立了“地震·學校支持團隊(EARTH)”,其成員具備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應對能力,以便當其他地區(qū)發(fā)生災害需要支援時,能夠及時地提供支持,開展受災地區(qū)的教育重建工作。EARTH 是由兵庫縣內公立學校的教諭(中小學正式教師的職稱)、保健教師、職員、學校營養(yǎng)職員、生活顧問等構成,分別劃分為“避難場所運營班”、“心理輔導班”、“學校教育班”、“學校伙食班”、“研究·計劃班”等5 個分隊。迄今為止,該支隊先后前往北海道有珠火山爆發(fā)、鳥取縣西部地震、新潟縣中越地震等國內災害現(xiàn)場以及印度洋海嘯受災地,對學校重建、學校避難場所的運營、學生的心理輔導等進行了支持。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平時通過縣內外防災教育研修會、演講、指導幫助等活動,努力促進各地區(qū)防災體制的完善,推進各學校的防災教育。
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發(fā)生后,兵庫縣開展了“全新防災教育”系列活動。所謂“全新防災教育”旨在提高學生防災素養(yǎng),在災害中的自我保護和應對災害的能力,并在傳統(tǒng)安全教育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互助意識以及志愿者精神。該教育是旨在培養(yǎng)學生具備人類基本道德修養(yǎng),同時致力于受災兒童心靈康復的教育。
阪神·淡路震災復興計劃
阪神地震后,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制定了為期十年的復興計劃,基本理念為建設“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社會”?!皬团d十年委員會”的工作秉承了“全新防災教育”的理念,力圖充實“兵庫的防災教育”。全新教育推進計劃旨在使公民能夠根據(jù)本地區(qū)的特點,提高應對地震等各種災害的實踐能力,在災害中可以實現(xiàn)“自救”,同時也要培養(yǎng)大家互相幫助以及志愿者的精神,為建設安全、安心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全新防災教育十年的實踐,主要關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知識、技能三個層面目標的落實,有如下特點,一是注重人類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注重人與人的交流;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滲透多為他人著想的教育理念。二是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學習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與防災的關系。學習自然災害的種類和發(fā)生原理;了解地區(qū)災害歷史和相應對策;研究今后的防災體制。三是掌握防災技能。學習災害時的自救方法;學習應急處理方法和心臟復蘇方法;掌握求生技能;掌握家具固定以及其他防災準備等技能。
該計劃提出,防災教育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特征、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地區(qū)的特點來制定具體的指導內容,通過多種形式來推進整個規(guī)劃的實施。因此,各個學校要在指導內容的基礎上,確立各自的防災教育推進計劃,豐富指導內容,使每一個學生具備適應災害的能力。
阪神地震
此計劃實施的目的在于:(1)完善和充實防災體制。明確教職員工的作用,加強家庭、地區(qū)以及相關機構之間的合作;提高發(fā)生災害時的危機管理能力,完善災害應對手冊;日常的安全管理以及避難通道的檢查。(2)推進兵庫縣的防災教育。通過廣泛開展教育活動推進防災教育;根據(jù)學生個人情況采取不同的心理輔導方法;和地區(qū)聯(lián)合開展高效的防災演練。(3)提高指揮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教職員工的防災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充實防災體制、防災教育和心理輔導等校內研修活動;相關防災教育的指導方法和內容調查與研究。
以初中防災教育推進計劃為例,主要內容為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育目標、防災教育的目標以及地區(qū)的特點,分析災害在自然方面和社會方面的主要原因、思考今后的防災計劃;提高在災害中自我保護的能力和素質;啟發(fā)學生思考人類應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多為他人考慮,互相幫助以及服務社會的精神(詳見表1)。
通過學校傳統(tǒng)教學科目、道德、特別活動以及綜合學習時間等多種途徑開展災害教育,各有所側重。如傳統(tǒng)教育科目主要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了解災害機理,地區(qū)的災害特征,地區(qū)間支援以及防災體制等知識;提高防災意識;培養(yǎng)志愿者精神;掌握應急處置方法。
表1 初中各年級防災教育目標
道德: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樹立公平、平等,文化多樣性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志愿者精神以及寬容、體貼的美德;學會交朋友。
特別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準備方面、災害時保護自身安全以及正確判斷和采取行動的實踐能力;互相合作,培養(yǎng)獨立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自主性和志愿者精神。
綜合學習時間:培養(yǎng)志愿者精神和實踐等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學習地區(qū)災害的歷史和防災體制,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如何構建安全、安心城市等問題。
除此之外,與我國一樣,“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輻射一個社區(qū)”的做法相類似,日本也比較注重家庭防災教育,通過家庭防災會議的形式,關注提高防災意識;災害的準備——防止家具等的傾倒、準備防災包;培養(yǎng)志愿者精神等。
社區(qū)防災教育以志愿者參與等各種體驗活動、結合具體情境而開展;通過和地區(qū)合作開展防災訓練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防災能力;召開包括區(qū)域防災規(guī)劃、自主防災組織、消防署、消防團等相關人員參加的防災教育推進聯(lián)絡會議等形式開展防災教育。
教育實踐引領者認為,僅僅開設一門特別課程,還不能夠使學生全面掌握防災技能。這提示我們,防災教育要深入骨髓、融入血液,要創(chuàng)新方法,合理設計活動,不斷探索。
因此,兵庫縣教育委員會計劃將防災內容滲透到各個科目中,將道德教育、特別活動、綜合學習時間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推進防災教育。同時,還要通過實踐對學校的教育效果進行反復地評價和檢驗,并將經驗教訓應用于此后的指導規(guī)劃當中。
我們可以看到,在制定防災教育指導規(guī)劃時,有必要從“學習指導要領”中整理出防災教育相關的指導內容作為參考。同時,在此基礎上,明確防災教育的目標,全面把握課外讀物的內容也是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災害教育應該多學科協(xié)力,多途徑開展,不要局限于學校內部。
2010年作者在京大訪問研究期間,對神戶大學林大造研究員進行了訪談,其關注災害教育教材研究,并詳細介紹了神戶教育委員會為紀念阪神大地震而制作的災害教育教材《走近幸福吧——從阪神·淡路大震災中學習》的項目由來、編寫思路、基本理念、使用范圍等問題。對我國開展此類教材的編寫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神戶教育委員會制作的災害教育教材
《走近幸福吧——從阪神·淡路大震災中學習》教材目錄
林研究員認為,此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圖文并茂,具體來說,以圖像的形式導入具有震憾效果,且不乏新意。如第一頁是星空圖,第二頁是地震發(fā)生的時刻表,第三頁是地震后的慘狀景觀圖,第四頁是地圖與地震被害人數(shù)。圖像十分直觀地表現(xiàn)了地震的危害及損失,其打破了夜空的寧靜與酣睡的人們,使其無家可歸。接著分“出現(xiàn)過這樣的事情”、“保護生命”及“共同生存”三部分介紹了地震的損失及災后生活;同時介紹地震機理、災害史及如何預防;國外地震及次生災害等問題。最后以一首歌曲的歌詞結尾,用來緬懷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該教材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及年齡特點,內容較為合理。
另外,此教材配有光盤。教材基于傳承災害記憶的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教材在關注防災知識的同時,較多地關注防災態(tài)度的養(yǎng)成、防災技能的培養(yǎng),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災難讓人更加成熟,更懂得生命的意義。值得注意的是,此教材類似我國“三級課程體系”中的地方教材,并非全國推廣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地震局組織相關人員編寫了一套防災減災教材(面向中小學生),并開展了系列培訓、調查等活動,通過研討、項目總結以及參觀國家地震搜救基地等活動,希望推動學校災害教育,提高師生防災素養(yǎng)。
目前,國內災害教育讀本、教材并非缺乏,反而覺得有泛濫之態(tài)勢,我們應該編寫高質量的教材,多出精品,漫畫、網絡游戲、電子教材等新形式都應該積極納入,同時,勿讓災害教育教材也成為一種“災難”!同時我們應積極關注落后地區(qū)、關注脆弱性,豐富其教育資源,如通過多提供培訓名額等方式實現(xiàn)。
發(fā)生阪神·淡路大地震后,為實現(xiàn)學校復課、做好兒童與學生的心理護理,兵庫縣教育委員會投入了全部力量,并且采取、實施了各種政策措施,如構建教職員工互助體制、設立重建委員會等。兵庫縣創(chuàng)造出了獨一無二的、珍惜生命、關懷體諒他人、互相幫助為核心內容的“新型防災教育”。在震后第五年,即2000年,決定在兵庫縣立舞子高中設置環(huán)境防災科,探索這種“新型防災教育”在高級中學中的開展模式。經過了兩年準備,于2002年4月,在全日本范圍內首次開設了防災專門學科,定員40 人。每學年開一個班,3 個學年3個班共120 人,對防災專門學科進行了學習。雖然這在全日本尚無前例,但在眾多防災相關人士的支持下,這一學科自開設已走過了十余載。
環(huán)境防災科在開展教育活動時,考慮如下因素:引發(fā)學生的強烈興趣,不但通過教室里的學習,還要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不僅通過被動的學習、而且通過主動的活動提高學習效果等等,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展開教學活動。如聘請大量外來講師授課、校外學習、調查學習與討論、國際交流、信息發(fā)布、志愿者活動等。僅以校外學習為例,對于地震災害學習而言,參訪人與防災未來中心與野島斷層保護館必不可少;參觀人與自然博物館,進行六甲山實地考察;神戶市消防學校的體驗活動、步行考察長田街也帶給孩子們珍貴的體驗。一年級學生在開始學習地震災害的第一學期時便參觀了這些設施,通過展示和講述結合自身體驗的學習地震災害事實、地震損失、援助、地震機制、地震教訓等知識。第二學期后半期,在地震災害學習中加入了阪神大水災等知識,將學習的知識內容擴大到區(qū)域性災害。從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兩方面對這些災害進行學習。作為學習總結,這些參觀、訪問型的學習,包括事前預備學習與事后鞏固學習(撰寫報告)兩個組成部分。
國內媒體曾多次報道了舞子高中的防災教育開展情況,但是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此高中類似我國的專門職業(yè)高中,我國普通高中根本無法、也無必要按此標準開展防災教育,災害頻發(fā)地區(qū)的中學可以通過開展特色學校建設等形式加以借鑒。
目前,我國缺乏系統(tǒng)、科學、有規(guī)劃且具有長效機制的防災教育,社會大眾并非缺乏災害教育,而是缺乏“持之以恒”的災害教育,這需要我們反思并有所作為,災害教育是可以救命的,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不斷實現(xiàn)“知識守護生命”。
北京市地震局組織編寫的防災減災科普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