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建
摘 要:文章通過對光釬、壓電材料、壓磁材料和形狀記憶合金在土木工程結構中的應用,來分析智能材料應用于土木工程結構的優(yōu)缺點,并指出未來該領域研究的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智能材料;土木工程;光導纖維;壓電材料
引言
世界范圍內,第一次智能材料的研發(fā)成功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到八十年代,復合智能材料的應用風靡全球,美國首先提出了智能材料結構的概念。智能材料的智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其具備感知內外部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并通過分析判斷來調正自身以適度符合環(huán)境。目前,隨著光釬、壓磁、壓電和形狀記憶合金等材料的發(fā)展,智能材料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的各個領域。最基本的智能材料一般被稱為感知材料,其可以感知內外部刺激的材料。通過感知內外部條件變化,并做出適應環(huán)境調整的材料被稱作驅動材料[1]?,F(xiàn)在的智能材料,一般需要多種材料復合組裝來實現(xiàn)環(huán)境變化情況下材料結構的診斷、修復、調整[2]。
1 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
1.1 光導纖維在混泥土材料的監(jiān)控
光導纖維材料,是一種光通信介質,其最大優(yōu)點是傳輸速度快、信號衰減低和并行處理能力較強,經(jīng)常被用于高要求的通信傳輸中。光導纖維和光纖傳感器在土木工程中,主要用于對混泥土固化的監(jiān)控?;炷嗤两Y構最大的缺點是抗拉強度弱、內部鋼筋容易被腐蝕等,在大面積澆筑過程中由于混泥土結構內部和外部溫度差異而導致混泥土塊體出現(xiàn)裂縫。這種情況下,將光纖作為傳感元件埋入混泥土結構中,對結構的強度、溫度、變形、裂縫、振動等可能引起混泥土結構損傷的危險因素進行檢測、診斷、預報。更進一步,如果控制元件能接入信息處理系統(tǒng),并引入形狀記憶類金屬等智能材料,形成完整的控制系統(tǒng),將能實現(xiàn)混泥土材料的自適應功能——這正是目前智能材料結構系統(tǒng)在土木工程中應用的前沿課題。
1.2 壓電材料
壓電材料一般是指在收到壓力后,材料兩端會出現(xiàn)電壓的晶體材料。壓電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對于結構的靜變形控制、噪聲控制和抗震抗風等領域。傳統(tǒng)的壓電材料使用方法是通過壓電傳感元件對結構的震動進行感知,利用傳感器輸出結果,從而實現(xiàn)對于震動的感知和預警。在此基礎上,采取合適的控制算法對壓電體的輸入進行控制和定量,從而實現(xiàn)對于結構震動的控制,這是目前壓電類智能材料的研究前沿。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壓電類的智能結構土木工程中的應該越來越廣泛。
1.3 壓磁材料
壓磁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主要包括磁流變材料和磁致伸縮材料?;诖帕髯儾牧系脑恚敶艌龅膹姸雀哂谂R界強度時,磁流變在極短時間內從液態(tài)向固態(tài)轉化。在介于固液體之間可根據(jù)磁流變液特點具有的快速、可控及可逆性質,控制流體特性實施時需要較低的能量,因此在智能結構中通常將磁流變液作為動器件的主要材料。基于這點,磁流變材料可用于高層建筑的結構中,實現(xiàn)對地震的半主動控制。因為潛在應用前景的廣闊,使得磁致伸縮材料近年來得到很大關注。磁致伸縮材料具有強烈的磁致伸縮效應,這種材料可以在電磁和機械之間進行可逆轉換,這種特性使其可以用于大功率超聲器件、聲納系統(tǒng)、精密定位控制等很多領域。
1.4 形狀記憶合金
形狀記憶合金是一種具有形狀記憶效應的智能材料。形狀記憶合金的形狀被改變后,在一定條件下能激發(fā)其形狀記憶效應,這一過程中,材料產(chǎn)生高于700兆帕的回復應力及8%左右的回復應變,同時具有較強的能量傳輸儲存能力。基于這一特性,形狀記憶合金在土木工程中最大的用處是用于各種結構中來實現(xiàn)結構的自我診斷、增加材料的韌性和強度等、增強材料的適應控制。形狀記憶合金還可以被研制成智能驅動器,用于對結構變形、裂縫和振動方面的控制。形狀記憶合金具有較高相變回復力,結合該特性能夠研制開展形狀記憶合金被動耗能控制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可實現(xiàn)相變偽彈性性能,可在土木工程結構中用于耗能抗震的被動控制。目前的土木工程實踐中,通常在結構層間或底部等受地震作用較大的位置安置形狀記憶合金被動耗能控制系統(tǒng),用于實現(xiàn)耗能系統(tǒng)對結構的層間變形的感知,進而起到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2 智能材料的優(yōu)點局限性
土木工程中應用的智能材料具有反饋信息、自我診斷、自我修復、自適應能能力,實踐也表明,智能材料在實際土木工程中的應用使得工程結構具有高強度和耐久性等特點,同時能智能化地執(zhí)行指令,能較好的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但上述的光纖、形狀記憶合金、壓電和壓磁等材料,本質上屬于高智能復合材料,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使用成本很高,造價太貴。這一缺點,使得目前對于智能材料的應用智能局限于檔次較高、標準較高的建筑工程,智能材料在普通民居建筑中的應用還遙遙無期。另外,智能材料的應用需要相應的技術和配套材料設備的配合支撐,在施工中對于施工技術和工藝的要求較高。因此,但就目前看,對智能材料的應用還不可能實現(xiàn)全方位的廣泛普及,但是,智能材料可能是未來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和發(fā)展方向。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彌補了傳統(tǒng)建筑結構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弱的缺點,將建筑結構需要人為檢測轉向建筑結構帶自我檢測、調整和適應功能。目前智能材料的應用還局限在少部分高要求和高標準的建筑項目,科學界對于智能材料以及相關技術和配套設備的研究,是未來智能材料能廣泛應用與土木工程結構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劍霞,劉冬梅.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淺析[J].科技與企業(yè),2014(7):216.
[2]涂遠.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J].福建建筑,2014(2):26-28.
[3]鄒北驥.大數(shù)據(jù)分析及其在醫(yī)療領域中的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4(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