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 維《渭城曲》
雨,是歷代詩人慣常用到的一個意象。翻開古典文集,很少有哪位文人的作品中不曾提過雨。雨,總是以不同的情態(tài),寄托著文人不同的情思,既潤澤了文人的筆,也潮濕了讀者的思緒。 如《詩經》中就有“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歌吟,也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唱詞。從那以后,雨就一直在我們的詩歌中下著:韓愈說“天街小雨潤如酥”;杜甫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李清照唱“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陸游則吟誦著“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在這些文學典籍中,人們也賦予了“雨”以各種情感:“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表達了悲傷心情;“夜闌臥聽風吹雨”體現(xiàn)了護國情懷;“東邊日出西邊雨”滴滴有情;“山色空蒙雨亦奇”字字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