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華
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又迎來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中小學書法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達到規(guī)范書寫漢字的基本要求。然而臨摹是學習書法的最基礎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想在書法臨摹教學中取得一定的成績,筆者認為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針對學情,更新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利用表揚鼓勵機制。在教學中注意針對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給予及時的表揚鼓勵,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2.創(chuàng)造幽雅宜人的環(huán)境。在學生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播放一些輕柔優(yōu)美的傳統(tǒng)樂曲,讓學生在輕松的音樂聲中心情舒暢地練習,既可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又能不斷提高他們的興趣。
3.將歷史上書法家的奇聞趣事引入教學中,像張芝臨池盡墨、羲之書成換白鵝、顏真卿一門忠烈、柳公權以筆喻人……讓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熏陶與啟發(fā),對書法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
4.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書法教學,大都是教師講得多,示范多,雖然以教師為主導是對的,但由于沒有充分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很容易形成教師舌燦蓮花,學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再者,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多媒體已被廣泛地運用到教學中,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運用多媒體進行書法教學,它那色彩鮮艷的動態(tài)畫面、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靈活的教學手段,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也便于教師示范,提高教學效率。
二、要教會學生臨摹,先要給學生選一本適合他學習的碑帖
從楷書入手既可以為以后深入學習打下基礎,又能培養(yǎng)良好的心態(tài)。臨帖要求準確認真,要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愛好,不搞“一刀切”,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三、要教會學生臨摹,還要教會學生讀帖
所謂讀帖,這是書法的專門用語,即書法家在臨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間隙,翻閱碑帖和泛覽墨跡,也就是仔細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個字的點畫、線條與結構和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氣勢及韻味,邊看邊記,時常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畫起來,心追手摹,激動不已。讀帖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意在筆先”能力的一個最重要的階段。
四、臨摹教學中需要遵循的幾個原則
1.臨摹結合,一主一輔。究竟臨與摹誰主誰輔,應該因人而異。對于年齡較大、基礎較好、水平較高的中老年人來說,可以以臨為主,以摹為輔。對于年齡較小、基礎較差、水平較低的中小學生來說,務必要以摹為主,以臨為輔。因為臨摹是書法的基礎,而摹又是臨的基礎。
2.由近及遠,先學今人,再學古人。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歷朝歷代名家輩出,優(yōu)秀碑帖層出不窮,燦若星河。一般學習書法的人們都是遵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原則,從古人入手。
3.要精選精練,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首先要選常用字,不要選生僻字。我們學習碑帖中的常用字,如,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矣焉哉”,又如,現(xiàn)代白話文中的“一三五七九,天水人口手”等等,因為這一類字用途廣泛,古人注入其中的法則也比較多,學生可以邊學、邊練、邊用,相對生僻字更容易掌握。
其次要選筆畫少的字,不選筆畫多的,比如“人大小日月,金木水火土”等等。因為筆畫少,所以,筆畫較為粗重,長大的筆畫更能鍛煉筆力。
再次選清晰的字,因為古代碑帖年代久遠,由于歲月消磨,雨雪侵蝕,風化剝落,所以,有些字往往看不清楚,這樣的字就不適合臨摹,必須選擇那些保存完好,能體現(xiàn)原帖神采的字去臨摹才能少走彎路,不走錯路。
總之,通過小學書法課堂臨摹教學,培養(yǎng)他們“意在筆先”的意識,提高小學生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和審美能力,了解書法藝術對生活、社會等各領域的美化作用,獲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審美愿望和創(chuàng)作動力。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