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薇薇
[摘 要]教學活動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相互融合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理性與情感相統(tǒng)一的和諧境界一直是思想者追求的終極目的。語文教學理應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將理性與感性融合,從而達到和諧的教學境界。
[關鍵詞]理性 感性 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65
教學是需要精心設計、合理實施的系統(tǒng)工程,它有必要讓理性精神貫穿始終。而感性,就是一種感覺,有時候是說不出的理由。理性的深入,能促成感性的升華,二者互融,相得益彰。
《遲到》一文的課文篇幅雖然比較長,我通過對字詞句、寫作手法、背景資料等的理性分析,激起了學生深刻的感性體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品詞析語——創(chuàng)設體驗式教學情境
“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含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維果茨基語)?!哆t到》一文,通過品析關鍵詞句,學生更能直接有效地獲得情感體驗。
抓住父親打小海音的三個動詞“拖”“抄”“掄”,讓學生入境體驗,這粗魯?shù)膭幼?,帶來最直接的結果便是鼓起的、紅腫的、發(fā)著熱的鞭痕。課堂上,教者揮起教鞭甩出“咻咻”聲,給學生營造視覺和聽覺的雙沖擊,學生的觸覺仿佛也能感受到這切膚的疼痛。
再看父親趕到學校給女兒送夾襖和銅板的畫面,沒有對話,“打開”“拿出”“遞給”“看著”“拿出”,父親一系列動作分明是要告訴小海音:女兒,爸爸是多么愛你。小海音雖然沒說什么,但是心里早已原諒并理解了父親。無聲的畫面蘊涵了千言萬語,此時,啟發(fā)學生補白父女的心聲,恰到好處。
對詞句理性地分析,更有助于創(chuàng)設感性的學習情境。這就如同架起作者與文本人物之間的心橋,能讓溝通更便捷。
二、唇槍舌劍——牽引敞開式內心獨白
課堂學習是師生對話的形式占主導。教者若能提供更多的學生相互對話的機會,學生更能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遲到》時,教者拋出一個問題:父親該不該打女兒?學生持兩種觀點,各執(zhí)一詞,展開辯論。
不該打:(1)遲到不是什么大錯誤。(2)主張講道理的說服教育。(3)暴力教育容易給孩子心靈留下陰影。
該打:(1)在父親的眼里,遲到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意味著懶惰與退縮,是一種陋習,長此以往,必將限制孩子的發(fā)展。(2)作者賴床遲到的問題“每天”都在發(fā)生,由此可見,父親應該有過說服教育,但是毫無作用,如今已經發(fā)展到“賴學”的地步。(3)從文章的結尾來看,“打”使小海音改正了錯誤,達到了教育目的。
在理性、客觀地分析問題,有理有據(jù)地辯駁之后,學生理解了父親打女兒的初衷,對深沉的父愛有了更獨到的感性體驗。
三、對比設計——凸顯反差式人物形象
文學作品往往會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樣,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海音父親是一個集嚴愛與慈愛于一身的好父親,可偏偏是通過“打”這件事來體現(xiàn)的,就這一素材來說,作者的選擇就與眾不同了。
文章以“打”凸顯愛,父親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可是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從“打”入手,盡量體會這場“狠打”,進而挖掘出蘊藏的深愛,課堂情感體驗提升之時也正是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形象轉變之契機。
作者的心情也發(fā)生著轉變,從被打時的傷心,到理解父愛后快樂地上學,她的形象也從“狼狽的小狗”轉變?yōu)橐粋€幸福的小女孩。
通過對人物形象前后對比的理性分析,學生能感同身受人物內心的矛盾與糾結,也能完全理解并接受人物的言行的前后反差。
四、資料援引——助推起伏式情感波瀾
語文拓展教學符合新課程理念,好的拓展能增加文本的厚度。《遲到》一文的教學,教者援引了一下資料。
1.引用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讓學生深入了解父親的內心世界。畢淑敏的真情告白也是父親心緒的表達。這樣的拓展,能消除學生對父親的不理解,加深了學生對父愛的感受。
2.父親坎坷的人生經歷,是促成他在看到女兒遲到、賴學后猛打她的根本原因,父親人生經歷的簡介對理解父愛,甚至心生內疚之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小海音最終成為著作等身的作家,終身勤勤懇懇、筆耕不輟,也是父親“打”出來的愛影響了她,使她改正了錯誤,因此對林海音寫作成就的介紹不可或缺。
資料的援引,使學生對文本理解步步深入,情感波瀾也推向高潮。
語文教學應立足理性本真,追求感性創(chuàng)新與提升,從而使教學達到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