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銀
[摘 要]齊讀是朗讀的有效形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清齊讀的利與弊,讓學生充分地讀,有感情地讀。教師要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上,選準齊讀的內容,找準齊讀的時機,采取適合的齊讀方式進行教學,從而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關鍵詞]齊讀 閱讀教學 理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7-050
齊讀作為朗讀的一種有效形式,自從新課改實施以后,基本上在所有的公開課上銷聲匿跡。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片面地認為齊讀不利于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筆者認為,我們應該更加理性地對待閱讀教學中的齊讀。
一、齊讀的弊端
1.齊讀易讓學生濫竽充數(shù)
齊讀時,由于面向的是全體學生,因此,對于每個學生的朗讀情況教師不能有一個清楚的了解和認識,這就給部分學生造成了可乘之機,或是濫竽充數(shù),沒有認真朗讀,或是不會裝會,這些都不利于閱讀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
2.齊讀易使學生形成唱讀
齊讀中,為了達到朗讀節(jié)奏整齊的目標,學生的語速、語調會在無形中形成一致的特點。久而久之,這種一致就變成了“唱讀”。學生一旦形成“唱讀”,就很難改正過來。因此,許多教師為了避免“唱讀”就杜絕了齊讀。
3.齊讀不利于學生的個性朗讀
在學生齊讀時,為了追求齊讀效果的整齊劃一,一些朗讀語速快的學生會有意識的慢下來兼顧其他學生,而一些朗讀語速慢的學生要跟上其他學生就會加快節(jié)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在齊讀過程中,這種個性化行為無意間會被抹殺,不利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體會,也不利于學生讀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二、齊讀的益處
1.渲染氣氛,營造氣勢
齊讀在渲染氣氛,營造氣勢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如在教學《七律·長征》這首詩時,在學生對詩詞內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礎上,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詩詞所傳送的磅礴氣勢,可以讓學生齊讀。這樣,在濃厚的課堂氣氛影響下,通過齊讀,紅軍戰(zhàn)士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和強烈的樂觀主義精神就能感染學生,讓學生受到教育。
2.引起共鳴,抒發(fā)情感
在教學時,采取齊讀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淋漓盡致的抒發(fā)。如在教學《船長》一課時,文章倒數(shù)第二自然段是這樣描寫的:“哈爾威船長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說……徐徐沉入大海。”這是全文的情感升華點,在此處讓學生齊讀,可以有效引起學生共鳴,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3.同伴互助,提高水平
在齊讀課文中,對朗讀水平較差的學生來說就是向其他學生學習朗讀技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膽量小的、讀不好的學生就可以放心大膽跟讀,不用擔心讀錯以后受到同學的笑話。久而久之,在同伴互助下,學生的朗讀水平也會有所提高。
三、齊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結合齊讀的弊與利,要想真正提高齊讀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
1.精選齊讀的內容
要想真正讓學生讀出效果,精心選擇齊讀的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齊讀的,像一些描寫寂靜場面的內容就不適合齊讀。如《安塞腰鼓》一課描寫鼓響前的靜和鼓響以后戛然而止的場面就不利于齊讀,否則就會打破那一份難得的寧靜。教師可以讓學生齊讀一些教材中的精彩片段或者重點句子,以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找準齊讀的時機
齊讀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在學生初讀感知環(huán)節(jié)就不宜齊讀。因為,初讀感知是需要學生靜心思考的。那么,何時讓學生齊讀為好呢?在渲染造勢時,在情感升華時,在重點強調時……如《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的結尾,為了使學生受到強烈愛國主義的熏陶,此時讓學生齊讀,就能渲染氣氛,造成一種龐大的氣勢,引起學生共鳴,提高朗讀效果。
3.關注齊讀的形式
齊讀不一定非得全班一起讀,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可以采取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小組齊讀等多種形式。如在教學《走,我們去植樹》一課時,就可以采取教師引讀,男生齊讀描寫比較豪邁的小節(jié),女生齊讀比較柔美的小節(jié),在最后總結升華處采取全體齊讀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朗讀,既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最后在全班齊讀的過程中叩響了學生的心弦,加強了學生的理解感悟,與此同時,學生對文本的感性認識也得到了升華,提升了閱讀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不應該回避齊讀,而應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上,選準齊讀的內容,找準齊讀的時機,并且采取適合的齊讀方式進行教學。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更加精彩!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