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鑒古
一天,某教師臨時有事,要我替他上課。我像往常一樣,拿著課本,精神抖擻地走進教室。學生們一見是我,齊聲背書:“老師,不是你的課,搞錯了?!蔽夷恳暼啵Χ徽Z。只見大家伸長脖子,翹首以望,既疑惑,又興奮,似乎還充滿了期待。我微笑著跟他們解釋:“你們某某老師有事不能上課,我們上思品課。好嗎?”話音一落,幾十張嘴巴一齊高呼:“好!”有的學生捶著桌子,叫喊:“爽!”有的學生打著響指:“幸福!”整個班級像吃了興奮劑似的,一掃先前的沉悶、慵散及無精打采,熱情歡迎我,極力配合我,既像我的托兒,又像我的啦啦隊。
在全校學習風氣普遍不濃,絕大多數(shù)學生厭學不學的氛圍下,我為什么能夠成為他們的愛師?我的課堂為什么“風景這邊獨好”?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認真的總結(jié)反思。
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這是首要前提。思品課程的功能和性質(zhì)決定了它不是應(yīng)試教育的工具,而是塑造靈魂的載體。因此,我的課上永遠沒有死記硬背,沒有“答題指導” “答題原則” “答題要點”,有的只是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合,課堂與社會的對接,教材與體驗的契合。我的課上永遠沒有“優(yōu)生”“差生”之分,沒有“先進”“后進”之別,只有正在成長的學生——只不過他們成長有先后,前進有快慢。再就是,我的地盤我不做主。每周一節(jié)的早讀課,我從不要求他們讀思想品德,而是要求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讀語文,或讀經(jīng)典,或讀英語,或讀小說。每周一節(jié)的晚自習,不上課,也不做作業(yè),而是看電影,看青春勵志片——學生興趣濃厚,我也始終認為一部優(yōu)質(zhì)勵志片勝過數(shù)節(jié)口頭灌輸課。
這些做法培育了學生初步興趣,解除了學生心理防線,拉近了師生距離,為下一步打下了基礎(chǔ)。
我的第二妙招是用時事故事做向?qū)В惫ニ麄儍?nèi)心深處最柔軟之處。思品課程枯燥無味,有的內(nèi)容離他們生活較遠,而內(nèi)容各異的故事則是一副副靈丹妙藥,能化枯燥為生動,化無味為爽口,化天邊為眼前。以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的人身權(quán)利》為例。去年,我導入的是四川省最大的黑社會頭目劉漢劉維的故事:他們草菅人命,濫殺無辜,打死打傷多人,害得人家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種非法剝奪別人生命、殘害別人健康的惡劣行徑,觸犯了法律,為法律所不容,最終自己身陷囹圄,被處死刑。一個不尊重別人生命和健康權(quán)利的人,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也得不到任何保障。學生們一個個瞪大眼睛,豎起耳朵,打起精神,聽得津津有味,為本節(jié)課的順利完成作了極好鋪墊。
同樣是這一課,今年我則由身邊的例子導入。今年正月初四,我鎮(zhèn)有個34歲的居民因吸毒過量,落水死亡,成為轟動全鎮(zhèn)的特大新聞。我引用這一身邊慘案,引導學生們思考:因為吸毒,視生命如兒戲,死者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他還能享有法律賦予他的各項人身權(quán)利嗎?他親手導演了這一人間悲劇,給家庭造成了什么傷害?給我們帶來了什么警示?因為是發(fā)生在身邊的事,學生們一個個聚神聆聽,凝眉沉思,交頭接耳,討論熱烈。有學生當場演說:“老師,您用故事給我們講道理,我們懂了,生命和健康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家庭和社會。今后,我們一定好好珍惜?!边@樣,原本被他們“忽視”的人身權(quán)利,就日益被他們重視起來,視若珍寶。
課堂社會化,學生公民化,教學實踐化,是我贏得生心的第三個法寶。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權(quán)利義務(wù)伴我行》,講到怎樣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時,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案例:假如你父母讓你輟學打工,你如何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在我的要求下,學生自導自演,演了一幕情景劇:一人飾演學生,一人飾演父親,幾人組成“法庭”。學生自己寫訴狀,自己請“律師”,自己到“法庭”起訴,“法庭”開庭審理此案。原告被告當庭辯論,“審判長”聽取控辯雙方意見后,引用有關(guān)法律條款作出“判決”:責令家長護送學生到校接受九年義務(wù)教育——一場“訴訟”,既是一堂思品教育課,又是一堂法制啟蒙課。
炒菜需要作料,它能讓小菜變佳肴。同樣,一堂受學生喜愛的課,也是需要作料調(diào)和的,這作料和學生的“心”碰在一起,就發(fā)生了物理反應(yīng)——學生成了“俘虜”。
(作者單位:監(jiān)利縣福田中學)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