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耿村是冀中平原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起,耿村以民間故事家群和民間口頭文學的集中發(fā)現而著稱于世,并以民間故事講述活動加入到對外文化交流的行列,被譽為“中國故事第一村”。研究民間故事對于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美國比較詩學學者厄爾·邁納曾指出:“敘事的三個基本(但不是足夠的)要素,按照重要性排列,依次是時間、空間(地點)和人物。”①下面,我們將從人物敘事、空間敘事和敘事主題這三個方面探討《耿村民間故事》。
關鍵詞:民間故事;敘事特征;人物;空間;主題
一、人物敘事
(一)是人物身份的設定。文本中,男子為人類,女子為異類;其中男性多是年輕的獨居者或者遠行者(趕考的秀才、孤兒、商人、逃亡的書生等);女性則為無需父母管束的“自由人”,沒有職業(yè)卻有金錢或者經營財富的能力,能夠對自由的婚戀做出離或合的決定等。
(二)是女子的主動性和反叛精神。愛情是文學藝術中永恒的主題,這個與母性崇拜關系密切的母題,在耿村已知的數以百計的有關故事中得到了自由而活潑的表現,顯示了這個母題的強大生命力,顯示了故事家們傳承和吸收人生現實中愛情婚姻素材的興致與才能。白蛇與許仙、七仙女和董永,都是女性主動追求男性。梁山伯與祝英臺亦然,是“女人先來引誘他”(魯迅語)的原型的變異。
(三)是無論人物數量有多少,故事中只有4個角色及相應行動圈:主人公(人/異類)、主人公配偶(異類/人)、贈與者(提供者)/相助者、對頭(加害者)。主人公一般即是動作的施動者,是主體,是追求婚戀關系的人;主人公的配偶則是受動者,是客體,是被追求的人;對頭(加害者)主要由以下幾種情況構成:傷害被追求者的妖怪或人;阻止人與異類結合的被追求者或追求者的親人;相助者可能由另一個人物來擔當,也可能就是被追求者或追求者本人。
二、敘事空間
在經典敘事學中的空間研究被視作文本構成的三個要素之一(另兩個要素指人物與時間),主要是指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環(huán)境等研究,然而近年來對于“空間敘事學”的重視正遇合了“空間地理學”與文學人類學和文化學研究,“空間敘事學的對象是通過敘事文本所建構的想象性空間,它具有現實空間的所有屬性?!雹趶亩蛊鋸墓适掳l(fā)生的背景、環(huán)境等研究出發(fā),將之視為“第一空間”在文學作品中的投射,并具有“第三空間”③的意義。
耿村故事是在“家”與“旅途”的空間位移中推進情節(jié),且旅途與家庭在事件的開始與結束的空間轉換都具有同步性,羅鋼先生曾指出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長篇小說的結構特征是以空間的轉換來連綴各個小故事,“在中國古代敘事結構方式中,空間因素和其他因素占據著較之西方來說更加重要的位置?!雹芄⒋骞适鹿适虑楣?jié)的每一個進程都與空間的轉換相關。敘事在空間的位移,即從旅途中的村鎮(zhèn)小店、廟宇等外部空間到歸家,再由家向外出發(fā),以外部空間作為故事的起點,而每一次空間的位移,都是一次情節(jié)的轉折或發(fā)展,如遇異類與救異類,必會有空間的位移。
三、敘事主題
我國傳統的道德思想,相當部分存在于民間文學中,并借助民間文學得以傳播。剖析耿村民間故事,故事中的主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俆丑貨講述的《有錢能使鬼推磨》⑤將陰間判官收受了死去老漢的錢財,不但讓其還陽,還派了個小鬼去伺候老漢一家,為老兩口起早貪黑推磨糧食。但因為怕血,小鬼被老漢拿回家的鮮血淋漓的豬肉給嚇跑了。老漢最后感慨道:“陽間還不如陰間哩,有錢就能讓鬼推磨。”故事以幻想虛構的方式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和統治者嗜財的丑惡嘴臉,諷刺了金錢至上的錯誤觀念,在嬉笑怒罵中給人以啟迪。
倡導重義輕利的倫理觀念。這類故事以儒家仁義為基本坐標,反映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重義輕利的義利觀,體現了現實生活中人們商品買賣交易的道德觀念。靳景祥講述的《王滴溜貪財丟妻》則剖析了要錢不要妻的奸商形象。這類故事諷刺了奸商的丑惡嘴臉,也蘊含了“以義生利”的義利觀,主張經商要生財有道,寧不要利、也不丟義的傳統美德。
在耿村故事中,沒有德行決定一切的觀點,反而認為人的命運和福道本身是注定的。正如周福巖在研究耿村故事時所指出的:“耿村故事展現了民眾倫理意識中‘命、‘福觀念的表現形態(tài)及其內在矛盾,‘命、‘福觀念為人們提供面時挫敗的心理適應工具。”
注釋:
①[美]厄爾·邁納著.比較詩學[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②陳德志.隱喻與悖論:空間、空間形式與空間敘事學[J].江西社會科學,2009,第9期.
③[美]愛德華·索亞,陸揚等譯.《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④羅鋼.敘事學導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79
⑤袁學俊、李保祥主編.耿村民間文化大觀》(中)[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1326-1327.
參考文獻:
[1]周福巖.《民間故事的倫理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2]鐘敬文.《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下)[J].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3]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袁學駿,李保祥.《耿村民間文化大觀》[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5]斯蒂·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M].鄭海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6]劉魁立.《中國民間故事的類型研究與形態(tài)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7]普羅普,賈放譯.故事形態(tài)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龍朔(1995–),女,河北昌黎人,本科,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