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黑人文學(xué)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當(dāng)屬1940年出版的《土生子》,小說以自然主義手法揭示了美國黑人必然是美國社會的犧牲品,它的筆調(diào)是悲觀無力的,二十世紀后半葉出現(xiàn)的小說《看不見的人》及《所羅門之歌》以集體無意識來超越自然主義,它的具體體現(xiàn)是兩部小說中儀式和神話的運用,它的筆調(diào)是積極樂觀的,本文試圖以此角度論述二十世紀后半葉美國黑人小說的輝煌。
關(guān)鍵詞:自然主義;集體無意識;儀式;神話
一、二十世紀前半葉黑人文學(xué)局限性
1940年《土生子》出版之前,通常評論家會認為20世紀四十年代之前美國黑人文學(xué)并不真正存在,小說中塑造的既厭惡白人又厭惡黑人的畸形的“別格”淋漓盡致地展示了其作者賴特的自然主義觀點。自然主義通常把人看做是自然力量和社會環(huán)境的被動犧牲品。“自然主義者視人類為自然界的一種動物,它只能對周圍的力量及內(nèi)在的壓力與沖動做出反應(yīng):對于所有這些力量、壓力與沖動,人類都無法控制與完全了解?!雹?/p>
如同許多自然主義大家一樣,賴特強調(diào)的是促使別格犯罪的因素——環(huán)境的力量。小說中主要描述的兩個群體是黑人與白人。在黑人與白人這兩個世界中道德、經(jīng)濟和政治法則都是白人制定的,無論是在白人世界還是黑人社區(qū),別格都找不到自己的出路。他不愿屈從于前者,更不情愿過其他黑人把希望寄托于來世、用宗教麻痹自己的生活。他想為自己尋找一種新的生活,因此在殺了白人雇主女兒瑪麗之后,他說,“他謀殺了別人同時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生活。那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擁有了別人從他這里拿不走的東西?!雹凇锻辽印分凶匀恢髁x力量被用以解釋別格的犯罪行為及別格的滅亡。在美國社會中,無論黑人做什么,都注定失敗——這就是《土生子》的主題,對美國社會的控訴。
但自然主義對于尋求美國黑人出路是有其局限性的,自然主義是一種消極符號,它認為人類受環(huán)境的制約,任何努力及斗爭都是徒勞。
因此,在二十世紀后半葉出現(xiàn)的黑人小說并不贊同賴特創(chuàng)作小說的方式,埃里森曾表達過對自然主義手法的反對:“社會抗議小說所體現(xiàn)的狹隘的自然主義展示了人類狹隘的觀點,”因為它沒能講述他認為很必要的民主道義:“我夢想著一種靈活的手法記敘快速發(fā)展的美國世界,直視我們社會的不平等及殘忍行為,但仍要使用希望、人類友愛及自我實現(xiàn)這樣的意象?!雹?/p>
“埃里森曾描述,他反對賴特寫的這部抗議小說。他認為這樣的黑人小說筆調(diào)抑郁,看起來更像是社會學(xué)而不是文學(xué)的,他堅持要創(chuàng)作這樣的小說——贊美人類生活,作品的核心應(yīng)該是儀式的。這樣的小說在描述毀滅的時候懷有希望,在否定中夾雜著肯定?!雹?/p>
此外,瑞典學(xué)院在授予莫里森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時候,稱贊她“在她的以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充滿詩意為特征的小說中生動地再現(xiàn)了美國現(xiàn)實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人們喜歡她無與倫比的敘事技巧?!彼恢痹诜e極地尋求著黑人在美國社會中的生存之道,“豐富想象力和充滿詩意”是莫里森在小說中大量使用神話及原型的體現(xiàn),為讀者帶來充滿希望的感受。這一切都標志著兩位文學(xué)大家與自然主義的決裂及對黑人文學(xué)新高度的貢獻。
二、二十世紀后半葉美國黑人小說的升華
僅僅痛斥美國社會制度是無意義的,埃里森和莫里森選擇一種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待黑人在美國社會中的生存問題。他們把主題定為如何對待自然主義,而不是《土生子》中顯示的自然主義的存在及其不可抵抗的力量。因此在對待如何超越自然主義這一命題時,埃里森和莫里森給出了共同的答案:“集體無意識”的運用,具體體現(xiàn)即神話與儀式的使用。
根據(jù)榮格所述,“集體無意識”指的是“形成神話主題象征的一種人類思想的遺傳傾向,這些象征是變化多端的但沒有失去他們基本的模型?!焙谌俗骷也{德曾說,“神話,傳說和儀式是社會贊許的態(tài)度、信仰和行為的文化代碼,對小說家尋找適當(dāng)?shù)姆柡托问饺ブ亟绹谌松罨拿苄睦怼鐣浩却俪傻膼叟c恨、榮與辱的變化和沖突的情感而言,它們是理想的和合適的?!雹?/p>
“儀式指的是歷史上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重復(fù)行為。它從歷史中抽象出經(jīng)驗之后在時間上加以拓展,在形式上加以強調(diào)。當(dāng)我們?yōu)榱苏f明至少是在理論上儀式把社會經(jīng)驗轉(zhuǎn)化為神話經(jīng)驗的象征的時候,我們無需質(zhì)疑究竟是神話先出現(xiàn)還是儀式先出現(xiàn)。當(dāng)埃里森把黑人民俗經(jīng)驗與相似的美國或西方神話摻雜的時候,他在使它們儀式化,使這些經(jīng)驗相互重復(fù)。他把黑人經(jīng)驗從它出現(xiàn)的歷史時間和地點移開而將其放置于未來更長遠的地方,去除其獨特性,加強其與其他歷史經(jīng)驗的相似性?!雹?/p>
埃利森傾向植根于美國黑人經(jīng)驗的特性基礎(chǔ)上社會的神話和儀式。如白人至高無上的神話和這樣的儀式。當(dāng)主人公參與白人安排的混戰(zhàn)的時候,他從未表達過懷疑。對他來說,在城里知名的白人公民面前演講是令黑人感到無比驕傲的,對于黑人社區(qū)是一種勝利。他期待著這個場合嚴肅而莊嚴,而且他期待白人認可他的能力并嘉獎他??墒沁@個聚會最后竟成了狂歡會,他發(fā)現(xiàn)好幾個與他年齡相仿的男孩子也被邀請到聚會上,他被白人要求與其他男孩子互相攻擊以取悅于白人。他們還被迫觀看裸體白人金發(fā)女郎的肚皮舞;他們被蒙住眼睛在混戰(zhàn)中互相毆打,互相爭搶帶電地毯上的假金幣。每一次折磨都是為了取悅于白人。這場混戰(zhàn)代表了一種狀態(tài),在這種情形中白人使得黑人永遠處于黑暗、迷茫及恐懼的狀態(tài)。這是美國南方行為方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都未加思索地接受這種行為方式。“這是保持社會等級制度的一種儀式,一種拜托厄運并使眾神滿足的禁忌。這是所有新手都屈服的一種最初的儀式?!雹咄ㄟ^這一儀式白人想要強調(diào)金錢的重要性及警告黑人完全遠離甚至是與白人女人完全隔離,否則他們注定會滅亡,這使得儀式永久化。而且這場混戰(zhàn)還植根于奴隸經(jīng)驗之中。它回到許多版本的民間故事“戰(zhàn)斗”中,在這些民間故事中,老主人(白人)和他的鄰居讓他們的兩個奴隸彼此毆打,之后用他們的農(nóng)場打賭下注。這個故事集中了對奴隸身體、經(jīng)濟、心理以及性這四方面的壓迫。
因此,通過對儀式的敘述,埃里森對自然主義的超越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他通過儀式巧妙地把黑人的歷史交織在主人公的經(jīng)驗之中來顯示白人優(yōu)于黑人這一美國社會中不公正現(xiàn)象。由于它將黑人歷史夾雜其中,它以一種更加現(xiàn)實的方式強調(diào)了白人對黑人思想根深蒂固的壓迫與剝削?!斑\用想象力從文學(xué)現(xiàn)實主義取材,埃里森的寫作手法比賴特要現(xiàn)實的多?!雹嗥浯危c賴特不同,埃里森寫作的目的不僅是揭露長久以來存在于黑人中間的問題,或是斥責(zé)社會制度。埃里森很清楚的指出黑人應(yīng)該基于自己特有的經(jīng)驗之上為自己找到合適出路,這一點通過儀式的使用巧妙的在小說中展示出來。作為黑人文化的一部分,儀式有助于解決黑人的矛盾心理。黑人作家伯納德說過,在一個敵對的環(huán)境里,黑人文化石保持或改變黑人地位及權(quán)利的一個方法。
“也許沒有任何一個作家在表達一個種族社會中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關(guān)系時所用的儀式的形式比埃里森做的更好?!雹?/p>
“神話是解釋世界和人類起源的神圣敘事?!薄吧裨挃⑹碌奶攸c之一就是超越并改變現(xiàn)實世界,表達了人類精神的自我解放。神話的永久魅力來自于歷史的因襲,另外也是因為人們視神話為一種精神寄托。”⑩莫里森最經(jīng)典的神話故事就是《所羅門之歌》中的非洲飛人的故事。非洲民間故事中都有對飛人的描述,如美國種植園里的黑人奴隸像他的黑人祖先一樣張開雙臂飛回故里,這則神話是美國黑人向往自由的深刻隱喻。莫里森在談到用黑人神話寫作時,《所羅門之歌》的寓意很明確,“關(guān)于黑人會飛一事,那一直是講述我生活的民間傳說的一部分。飛翔是我們的天賦之一。到處都有飛翔——人們曾經(jīng)常常談?wù)擄w翔。這在圣歌和福音書里可以找到。或許這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愿望——逃離,死亡,諸如此類。但假定它不是這樣呢。這又會意味著什么?我力圖在《所羅門之歌》里弄個明白”。
因此,《所羅門之歌》開篇便是講述一個名為史密斯的保險公司代理人“插著藍色絲質(zhì)翅膀,打算從醫(yī)院屋頂起飛,”他不愿意忍受自己的悲慘境況,從醫(yī)院屋頂跳下死亡了。第二天奶娃就在醫(yī)院出生了,他生來就認為人是可以飛的,仿佛他成為黑人飛翔故事的繼承人,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史密斯是奶娃的飛翔的引導(dǎo)人,這是對自由的向往。奶娃最初是個自私的年輕人,他游走在黑人上層社會,和其家人、其他各階層黑人都很疏遠。而奶娃學(xué)到的飛行的第一課是在史密斯飛躍的同時,他的姑姑唱道:“糖大哥飛走了”,奶娃家的歷史也隱含在其中,他的曾祖父所羅門是個非洲奴隸,在弗吉尼亞有二十一個孩子,他拋棄孩子飛回到了非洲,當(dāng)然,他盡管是要飛向自由,但他的飛翔是不負責(zé)任的。奶娃也一度繼承了祖先的不負責(zé)任的飛翔,他想去南方尋寶的時候就說道:“一個人去,在空中遠離現(xiàn)實生活,他覺得自由自在。”(《所羅門之歌》222頁)后來奶娃“飛”回到南方,本意是尋找寶藏,最終尋到了黑人歷史,對黑人文化的繼承使得他得到了精神上的飛躍。奶娃在尋找祖先財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家族的傳奇和精神財富。他十分激動地回到家里帶著姑姑彼拉多一起來到弗吉尼亞安葬祖先的遺骨,在山洞外,誤以為他們找到金子的吉他為了搶奪金子,向奶娃射擊。姑姑彼拉多擋住了子彈,給了奶娃第二次生命。彼拉多彌留之際,奶娃唱出了甜大姐之歌:“甜大姐別把我留在這里,棉花球讓我窒息,甜大姐別把我留在這里,巴克拉德胳膊扼住了我?!保ā端_門之歌》336頁)奶娃的歌唱是對開篇時姑姑歌曲的回應(yīng),表達自己充分了解了黑人祖先的歷史,以及對黑人文化的繼承。最終,奶娃站起來,不懼怕吉他的槍,向他的方向跳去,知道“如果你把自己交給空氣,你就能駕馭它?!保ā端_門之歌》302頁)奶娃的最后一躍完成了精神的救贖,從愚鈍到頓悟,從奶娃蛻變成男子漢過程中最輝煌的一刻。飛人神話為美國黑人獲得精神自由、重新發(fā)現(xiàn)并闡釋黑人價值觀提供了最理想的途徑。
查爾斯戴維斯曾說,“埃里森成就的一半是他與自然主義的決裂,他對美國黑人小說的另一半貢獻是他與黑人民俗的聯(lián)系。”埃里森與莫里森正是利用集體無意識中的儀式與神話超越了自然主義,使得20世紀美國后半葉的黑人文學(xué)得以升華,也是《看不見的人》及《所羅門之歌》的成熟之處——美國黑人文學(xué)從最初的“抗議的狂熱”到“探索黑人文化,對黑人文化的歸從”。
注釋:
①王長榮. 現(xiàn)代美國小說史 [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63.
②理查德 · 賴特 . 土生子 [M]. 施咸榮譯 . 南京: 譯林出版社, 1999. 114.
③Mark Busby.Ralph Ellison [M].Texas A M University,1991.61.
④Valerie Smith. The Meaning of Narration in Invisible Man [A]. Robert OMeally. New Essays on Invisible Ma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5.
⑤伯納德·W·貝爾. 非洲裔美國黑人小說及其傳統(tǒng) [M]. 劉捷,潘明元等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04.
⑥Susan L. Blake, Ritual and Rationalization: Black Folklore in the Works of Ralph Ellison [A]. Harold Bloom, Ralph Ellison [M].New York: New Haven,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 79.
⑦Ibid.
⑧Allen Guttmann. American Nightmare [A].Harold Bloom, Ralph Ellison [M]. New York, New Haven,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 29.
⑨Charles T. Davis. The Mixed Heritage of the Modern Black Novel [A]. Harold Bloom. Ralph Ellison [M]. New York, New Haven,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 104.
⑩Alan Dundes, ed., 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1.
Danille Taylor-Guthrie, ed., 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 [M].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122.
參考文獻:
[1]Bloom, Harold. Ed. Ralph Ellison. New York, New Haven, Philadelphia: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6.
[2]Wright, Richard. Native Son. New York, Hagerstown, San Francisco, London: Happer&Row, Publishers, 1940.
[3]伯納德·W·貝爾著.非洲裔美國黑人小說及其傳統(tǒng)[M].劉婕,潘明元等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拉爾夫·埃利森著.看不見的人[M].任紹曾,張德中等譯,北京:外國文學(xué)出版社,1984.
[5]理查德·賴特著.土生子[M].施咸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6]王家湘著.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7]曾梅著.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王雪梅(1977–) ,女,碩士,同濟大學(xué)浙江學(xué)院外語系教師, 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美國文學(xué)及英美文化,發(fā)表的論文有“20 世紀美國黑人文學(xué)的發(fā)展——以三部美國黑人文學(xué)作品為例” (載《長城》2011 年第 8 期)等。